宿茂元
一、蒙太奇思維的定義
“通過分割、離散、跳躍的思維方式將個體聚合成整體、整體又通過形象進入人們的意識與情感中的規律與方法,就是蒙太奇思維(Montagethinking)。”[1]
蒙太奇思維的必要屬性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即:“多個對象組合,產生一個新的意義”。
二、蒙太奇思維的類別
(一)蒙太奇思維的有序表現
在美術領域中,與順序有關的蒙太奇思維,是蒙太奇思維的有序表現。有序表現在藝術表現中,組成“整體”的“個體”之間具有順序關系,例如動畫的分鏡頭。
(二)蒙太奇思維的無序表現
在美術領域中,與順序無關的蒙太奇思維,是蒙太奇思維的無序表現。
無序表現在藝術表現中,組成“整體”的“個體”并無順序關系,例如《博朗剃須刀》的廣告:猩猩、人類、剃須刀的順序調換之后,對表意并無太大影響。
(三)被動意識中的蒙太奇思維
人們本能的、未能經過思考的“以整體來理解個體之合”的思維方式和規律,是被動意識中的蒙太奇思維。例如上圖中,人們下意識識別出一個三角形。
(四)主動意識中的蒙太奇思維
以人們主動思考、理解的方式來實現的蒙太奇思維,是主動意識中的蒙太奇思維。例如作品《辛亥年》[2],需要人們通過對三位歷史人物的思考,結合時代背景來理解“武漢的歷史地位”。
三、蒙太奇思維的過程
(一)圖像識讀過程
圖像識讀是“以獲得美術知識和有益信息為目的的對圖像的觀看、識別和解讀。”[3]
這里主要指的是“主動意識”的識讀。如果將整幅作品或“還未明確的作品意義”視為一個“整體”,觀者需要在這幅作品中,尋找“個體”的線索,通過分別理解“個體”,進而將它們拼湊成“整體”來理解。例如《辛亥年》中,孫中山、溥儀和袁世凱三個“個體”分別代表三種勢力,因此可以得出:三方角逐的焦點是武漢這一認識——“整體”。這也可以說是一個“解構→重構”的過程。
(二)圖像創作過程
圖像的創作過程可以分為:“局部→整體”,“整體→局部→整體”兩種方式。
前一種方式,是在沒有“整體”構想的基礎上,從一個切入點開始,通過思維的發散,最后構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假設藝術家陳波在創作《辛亥年》時,首先腦中沒有此作的預想完成效果,或是通過創作過程的發展,最終完成效果與之前的構想大相徑庭,那么這個過程,就是“局部到整體的創作過程”。
后一種方式則是作者在心中首先構思好作品的立意,然后尋找表義元素,通過表義元素在藝術作品媒介上的組合,進而將心中的立意反映在媒介中。與上面的例子相反,如果《辛亥年》與藝術家陳波根據心中的完成效果的假想相差無幾,那么這個過程就是“整體→局部→整體”。
【注釋】
[1]徐耘春.繪畫藝術中的“蒙太奇”思維——中國人物畫中場景銜接演變的研究[J].美育學刊,2014,(04):95-105.
[2]陳波.武漢美術館開幕的《“武漢·印象”——武漢美術館館藏作品展》.2013.
[3]對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尹少淳教授的訪談[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6,(0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