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萍
目前,在中學英語教學改革進程中,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仍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對于語法課的講授,仍在實施“注入式”教學法,忽視對學生語言技能的訓練,混淆語法教學與語言能力的關系。
當代英語教學專家張正東先生指出:“語法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握語法學,而是為了取得學習目的語言工具,學語法→用語法→丟掉語法。”全國優秀外語教師李俊和說,學語法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結合聽說讀寫的實踐,體驗語法規則,理解英語的規律。空洞地研究理論,沒什么意義。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在教材與教學設計上多下工夫,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改革傳統的語法教學模式。
一、情景策略
情景是指運用目的語的環境。學習語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對其正確理解和運用。教師應利用真實的環境或創設模擬的情境進行語法教學,其中包括利用實物、真實的語境、體態語言、非體態語言及多媒體等手段,使語法教學更形象化、直觀化、真實化和趣味化。現舉兩例說明如下:
1.真實情景法
在學習句型結構“be+adj.+enough to do sth”和“be too+adj.+to do sth.”時,教師可讓班內一高一矮兩位學生A和B站在講臺上,然后指著燈對他們說:“Try your best to reach the light.”學生A很容易地觸到燈。教師便指著他說:“A is tall enough to reach the light.”而學生B跳了幾下都觸不到,教師可指著他說:“B is too short to reach the light.”在以上情景活動中,語法知識由抽象變為具體,從而使語法學習降低難度,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他們學得快,記得牢,用得活。
2.實驗觀察法
-ing分詞與-ed分詞是高中英語語法的重點與難點,許多學生對兩者之間的差異分不清。教師可以采用實驗演示手段讓學生觀察其差異,課堂上,教師演示水燒開的過程,當水沸騰時,教師介紹短語boiling water,待水降溫不沸騰時,呈現短語boiled water,并做喝水狀。在這種生動有趣的氛圍中,學生不知不覺地掌握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的區別:現在分詞一般表示主動、進行的動作,而過去分詞一般表示被動、完成的動作。
二、認知策略
認知是信息加工、問題解決和記憶的過程,是一系列心理活動。認知策略是個人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上過程的內部組織起來的技能,包括各種有意識的學習方法。
1.歸納法
系統的學習要側重于總結歸納。這里,歸納和總結并不只是在復習階段的做法,歸納法即教師向學生逐步滲透具體的語言現象,然后讓學生觀察、分析并找出規律,歸納和總結出語法規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歸納和總結已學過的和某些未學過的知識,使之成為知識鏈,顧及學生的心理特點,便于理解和擴大知識面,讓單調的課本知識變成積極充實的內容,繼而成為學生努力追求的對象.這樣學習興趣和效果會日趨強化。下面將介紹我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例如在學習情態動詞結構“should have done”時,教師可在黑板和多媒體屏幕上呈現例句:The drivers carelessness cost many passengers their lives.接著教師啟發學生:Do you think the driver should have been careful?學生會立刻理解句中“should have been careful”的含義。此時教師不要急于點明語言點的規則,而是呈現每個例句都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待他們領會句意后再引導用“shouldhavedone”改寫句子。
(1)This morningTom didnt catch the first train.→He should have got up a little earlier.
(2)I didnt pass the exam because I had wasted lots of time.→I should have made full use of time to work on my lessons.
(3)The villages found the fishin the river had died from the polluted water.→They should have stopped the river from being polluted.
在上述語法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和練習若干句子,既能很快理解“should have done”的意義,又能較好地掌握其用法,即“should+現在完成式”表示“本來應該做某事而實際上并未作”,常常含有責備不滿的語氣。與生硬抽象的語法講解相比,這樣的歸納教學更能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活化語法規則,構建清晰而完整的語法知識圖式。
2.對比法
學生學習了一些語法規則后,在一段時間內就會產生“越學越糊涂”的困惑。對這種現象,教師應組織學生將所學的語法知識進行思維加工,引導學生對類似的語法現象進行觀察、對比和分析,啟發學生找出關鍵點,最終發現其差異點。例如學生在學習定語從句與同位語從句兩個語法項目后,對that引導的從句究竟是定語從句還是同位語從句深感迷惑。此時,教師可在黑板上板書以下兩個例句:
(1)The news that he passe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de his parents very happy.
(2)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made me very surprised.
接著老師讓學生仔細觀察that引導的兩個從句he passe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和he told me,然后讓學生分析that在兩個從句中的語法成分,很快學生發現that在例句(1)從句中不擔任成分,而在例句(2)從句中作動詞told的賓語。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that在同位語從句不作語法成分,在定語從句中作語法成分。經過對比,看似復雜的語法知識很快“化難為易”,學生輕松掌握語法規則。
三、活動策略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感興趣,而興趣又常常產生于活動中。當學生在活動中運用語言時,其大腦的兩個半球都在發揮作用,對所學語言的感知和理解更活躍,思維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學習要配以活動,活動中必有交際。教師應把語法規則化為活動,把教學過程化為交際活動,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和主體意識都動起來。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教師游戲活化規則,在高二學習if引導的虛擬語氣時,可設計“接龍有戲”,即一個學生說完一句由if引導的表示虛擬語氣的主從復合句,下一個學生造句時需將前一個學生所說的主句內容作為自己從句的內容。例如:
S1:If I were you, I would buy the computer.
S2:If I bought the computer, I would borrow some money.
S3:If I wanted to borrow any money, I would ask you for help.
S4:If you came to my house for help, I would keep my door closed.
在這種開放意義的操練活動中,學生既練習了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又鍛煉了思維能力與快速反應能力,還加深了對所學句法現象的理解。同時,在緊張的學習氣氛中不乏幽默與調侃,從而使語法教學既輕松又有效。
四、任務策略
語法教學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在完成課堂任務中進行,這種任務以創設的情境或真實世界為背景。例如教學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任務:What has changed in the classroom?全班學生閉上眼睛,六個學生按教師所給的字條上的要求行動,如“clean the blackboard,turn on the light,open the front door”等;然后全班學生睜開眼睛,觀察教室內的變化,讓學生運用諸如“The blackboard has been cleaned.”等完成時的被動句子進行表達。
以上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和控制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通過結構、情景和交際的有機結合,輕松愉快地掌握了現在完成時被動語態的用法。
學無止境,教也無止境。要全面大幅度提高學生英語水平,需要不斷鍛煉學生的思維及想象力,提高總的英語文化素養。不同的教學目的,不同的教學模式,無論哪一種教學模式,教師的角色都應該是學習對象的激活者、示范者、指揮者及管理者。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體現當代教學模式的特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英語測試報.基礎英語教研版,2005(36).
[3]王斌華,主編.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外語課程與教學論,2005(3).
[4]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6]趙平,主編.高中英語語法.2003.
[7]朱神海.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英語課程資源的整合.中國英語外語教師,2007.10.
[8]鮑正洲.授之以法教會學習.中學外語教與學,2003.11.
[9]李庭薌.英語教學法.1992.5.
[10]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高中英語教師教學用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