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艷梅
摘 要: 歷史學科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知識點多,跨越空間大。如何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較快掌握歷史基本知識,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最終實現學生整體素質提高。
關鍵詞: 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個性發展
學生學習效果如何,教學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如何更科學地利用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如何抓住課堂這個主陣地,就顯得尤為重要。方法是你征服未知的工具,學習雖然沒有捷徑,但一定要掌握科學、合理的方法,否則,不得要領、事倍功半。歷史學科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知識點多,跨越空間大,如何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較快地掌握歷史基本知識,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體會。
一、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熟練駕馭教材
首先要宏觀把握教材。備課時,把每節課都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居高臨下地講述。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通讀教材,掌握歷史階段特征。如初中復習階段這四節課前后聯系,可看做一個整體:俄國十月革命、資本主義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是總的世界革命運動的三個組成部分,共同促成世界現代史首次革命高潮,這是以俄國十月革命為開端,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里的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為主導,以被壓迫民族為同盟軍的一次世界規模革命運動。這樣講述,學生就有了宏觀認識。結合中國當時實際國情,逐條分析講述,使學生認識更深刻。
二、教師要提高自身語言表達藝術水平,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吸引學生
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直接關系教學實際效果。正如蘇聯教育家馬卡連珂所說的:“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師必須追求教學語言的藝術美。要讓學生喜歡你的課,你一進教室,學生就興奮,就會覺得聽你的課是一種藝術享受,這確實是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而這種高超的教學藝術則來自教師淵博的知識和對專業課的精深理解和熟練把握,來自教師的稟賦和氣質。用講故事、師生議論引發學生興趣,如講“唐朝的衰落與滅亡”這一課時,讓學生講出各自知道的有關歷史故事。因同學們看過電視《唐明皇》,所以講得有聲有色、滔滔不絕,而后,教師用談話法講述本課。講完課文后引導學生討論“唐玄宗對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責任”,通過這樣學習、討論,學生對本課了解得非常深刻,記憶得非常牢固。
三、利用諧音,巧記歷史知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記憶習慣、方法,歷史知識不管你怎么記,以記住為最終目的。適當運用一些有趣、朗朗上口的諧音記知識點,可以事半功倍。例如:用“豬仙下深海”記憶改革開放后我國設立的五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深圳、海南島。用“廣、廈、福、寧、上”記憶<<南京條約>>中五個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用“李淵見糖留一把”記憶唐朝建立時間和人物等。
四、要發揮師生的情感作用,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是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在課堂上對學生傾注全部愛心和熱情,對教育對象一視同仁,如課堂提問時,給優生“錦上添花”的肯定和表揚時一定要注意為中間生和后進生“雪中送炭”,提問一些簡單的問題,讓這些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感,使他們有信心和動力再次出擊,進而全神貫注地聽課,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五、聯系時政熱點,增強學習興趣
歷史與現實是不能割斷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續。歷史學習并不只是了解古人的陳年舊事,而是在認識過去的過程中學會觀察人類社會,觀察現實世界。歷史教學要貼近社會,貼近現實,貼近人生,貼近學生,這樣才會有生命力。我在講述和分析歷史問題時,有意識地與現實問題恰當聯系,如聯系當前國內國外發展形勢,中日之間的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等引出國際沖突、兩岸關系、改革開放等話題。
六、構建交互性教學環境,實現互教互學
交互性,是說互動雙方是相互作用的,互動雙方是平等的,互動對雙方都是有益的。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傳統教學的一大弊端就是師與生不平等,教與學不民主。教師對教科書上的知識擁有絕對權威,對課堂實行壟斷性教學,學生的答案只有和老師的一樣才是正確的,學生創新幼芽剛剛吐出就被漠視、被嘲弄,學生的個性發展被考試分數扼殺。新課改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互動以求得個性發展,強調教師根據課程目標滿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