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愛敏
摘 要: 高職院校生源主要是初中畢業生,為了令該類群體順利通過各項專業化教育培訓,順勢過渡轉化為社會特定崗位上的實用型人才,作者決定針對現階段我國高職德育課堂教學中遺留的問題和后期協調改善措施,加以系統化校驗解析,希望為日后我國高職教育事業可持續競爭發展提供不竭的支持動力。
關鍵詞: 高職德育 課堂教學 沖突問題 應對策略
自從我國實施市場經濟體制后,社會各類崗位、人才競爭趨勢日漸激化,廣大高職生想要從中獲取較高突破成就,就必須事先經過德、智、體等多方素質改造。特別在德育課堂教學環節中,最重要的是強化高職生自我素質改善訴求和課堂教學融合實效,進一步向社會培養供應合理數量的復合型人才,這類問題有必要引起各類德育教師的重視。
一、長期以來我國高職德育課堂規劃布置中遺留的沖突問題研究
在傳統應試文化牽制范疇之內,高職德育教學實效往往不被外界認可,整體上面對較為深刻的挑戰危機,具體細節主要如下所示:
(一)德育課程內容和高職生自我改造發展訴求存在嚴重沖突跡象
高職教育的核心動機,在于令學生盡快掌握各類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素質,避免在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中產生任何消極被動跡象,進一步向社會大眾開創人性化服務保障條件。透過此類層面觀察界定,職業教育始終是面向人和社會的,實際上就是在服務宗旨牽引下,凸顯其在就業層面上的獨特導向作用。經過高職長達五年的德育改造,高職生才能以最快速度融入企業、社會之中,以上諸多要素都要求相關教學主體時刻改造沿用馬克思主義等基礎性原理加以精確化指導。可現實中,高職德育教材內容設置上,卻無法和高職生自我改造訴求產生深刻的聯系。
(二)高職德育學科知識體系機理過于繁瑣深入
高職德育課程設計上,可以細化出哲學、經濟和政治、法律、職業道德和職業指導等基礎性知識,同時其中單位學科都存在完善樣式的學習知識體系。不過大部分德育教師在課堂上盲目將注意力集中投射在理論灌輸層面之上,過于關注學生理性思維演變結果,對于他們在課堂上的情緒波動狀況則關注度不高,長此以往,教學整體便缺乏應有的活力。
(三)高職德育實踐中欠缺良性互動單元
師生之間互動實效不足,許多高職德育教師在課堂上只是進行知識傳輸,對于學生主體適應地位則幾乎置之不理。再就是學生之間不能進行科學的互動交流,正是彼此心里、情感特征上各有異同,加上討論結果針對性不強,使得學生在日后幾乎不愿主動介入相關性教學互動單元之中。
二、新時代下我國高職德育環節中的科學化調整措施
高職院校生源身心結構保留較為寬闊的開發改造空間,完全可以被視為今后社會建設的生力軍,究竟怎樣大幅度提高高職生的專業技能和人文素質,唯一適應路徑便是貫徹學以致用理念,令高職生階段化研習的理論和實踐活動得以緊密融合。在此期間,有關職業教育工作者必須集中一切技術資源和力量做足以下準備工作:
(一)盡快革新轉變傳統應試教學理念
第一,積極貫徹落實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決策綱要,尤其在德育課堂教學環節上,凸顯教師的主導地位,保證各類教學實踐單元銜接的流暢性,確保課堂上師生關系建立的協調性,透過彼此合作營造安定協調的學術氛圍,最終順利達到育人的目的。
第二,鼓勵教師透過生活、學習等層面關注學生內心需求。透過不同教育和實踐引導途徑,令該類群體潛能得以全方位激活,如給予他們足夠信任的力量,令他們愿意在今后愈加困難復雜的專業知識學習中愈挫愈勇,最終形成科學的價值、人生和發展觀念。
第三,科學的德育,在于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和求知欲望,并在后期提供精確化的評價結果,令學生能夠洞察個人內外學習表現和日常行為道德,自覺遵守法律規范,將以往諸多不良思想、行為扼殺在搖籃之中。
(二)持續優化改造各類教學引導模式
首先,設置完善科學的思維引導體系。經過我國科學技術不斷革新,教師完全有必要將以往填鴨式灌輸教學模式摒棄,同時借助專業、創新式教學思路和手段,創設妥善的學術交流環境,令高職生群體能夠順利介入到不同實踐交流單元之中,能夠主動思索并將內心疑問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歸結來講,便是輔助高職生順利通過質疑—解疑—頓悟的思維變化流程,令他們無限的學習熱情得以全方位燃起,為后續諸多思維創新績效舒展提供保障。
其次,沿用先進式教學輔助措施。我國如今處于信息化時代,作為現代專業化高職德育教師,應該懂得靈活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設施,制作生動化課件和創設標準化引導情境,令德育課程變得愈加豐富有趣,集中高職生群體的注意力,愿意細致地感知現實生活,體驗高科技為社會整體帶來的諸多便利服務。
(三)系統化呈現教師獨特的人文指導魅力
第一,新時期下的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改革宗旨,便是提升教師教學活動專業化控制水平,令他們透過不同類型知識體系觀察校驗,拓寬自身視野范疇,為日后多元化教學實踐引導、促進者角色轉變,奠定基礎。具體要求教師同步關注理論學習和課外實踐視點,透過專業化知識教育引導體系中,進行自身思政、職業道德素質修繕,支持令德育課堂教學彰顯獨特的藝術性。
第二,教師有必要事先精確化掌握教學任務要點,在不斷迎合高職生身心發展特征和認知規則的基礎上,設置富有針對性的教學引導指標,在此類媒介富有彈性的牽引作用下,開發出愈加豐富的起點、疑點、亮點和情感輔助資源。
第三,教師要彰顯出獨特的人格魅力,令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諸多實踐中獲得高效的身心渲染機遇,在教師逐層教學引導的基礎上,獲得更高層次的個性發展成就。在此類環境下,專業化德育教師有必要時時樹立起堅定的政治方向和社會責任感,切實將自身情感灌輸到其余學生心中。
綜上所述,高職德育工作往往需要廣大教師在實踐中加以不斷探討完善。事實上,唯獨在思想解放、態度嚴謹、創新開拓等基礎條件綜合作用下,便一定會開創出和五年制高職德育課程教學訴求有機融合的路徑。相信長此以往,必將向社會培養供應更多技能、素質兼備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宗國鋒.高職院校德育課教學淺析[J].才智,2010,26(22):133-139.
[2]李曉靜.職業院校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思考[J].中等職業教育,2011,25(20):114-128.
[3]李兆敏.高職德育課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11,20(05):14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