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摘 要: 發現并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是時代賦予教師的責任與使命。本文以“生活德育”這一大德育觀作為理論基礎,通過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導,把學生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積極創造條件、提供多種途徑讓學生參與、探究和反思,關注學生的感知體驗,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喚醒學生創新發現的意識,促進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不斷提升。
關鍵詞: 生活德育 運用情境 創新能力
列夫·托爾斯泰說:“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么都不會創造,那么,他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學生能夠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是時代的需要,旨在發展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讓他們能夠利用自己的智慧探究和解決問題,體驗創造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和樂趣。為了能夠在課堂上創設多姿多彩、富于實效的活動,品德課程實施中應該以“生活德育”這一大德育觀作為理論基礎,從學生身邊生活出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使他們的思想充滿靈性與活力。那么,我們如何利用好生活這個大舞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呢?
1.深入實際,觀察生活,為發展創新能力提供源頭活水。
我們在教學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觸,很多教學內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或見到的,因此,學生就會產生熟視無睹的感覺,發現不了或者意識不到它本身蘊含的價值。教師就要有以小見大,在平凡中透視非凡的睿智,按照學習課程的目標要求,有的放矢地積極引導學生從哪些方面入手,學會觀察生活,認識社會,開闊視野,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形成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在有效引導基礎上的觀察,會使學生儲備真切豐富的生活資源。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學活動將這些學生前期所感所知的經歷展示交流出來,在鍛煉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總結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所有這些都為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創造力的充分發展積累了能量,提供了源頭活水。
如在教學《春天來了》一課時,教師在課前給學生布置尋找春天的問題作業,指導學生從哪些方面觀察春天。上課伊始,教師播放散文《草》的錄音和《春天在哪里》的歌曲,那優美的語句、歡快的旋律和繽紛的場景,讓學生陶醉在課前觀察的回味之中;當音樂停止時,教師適時拋出一系列關于春天的問題,通過學生交流觀察大自然的體驗和感受,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如此美麗的自然環境帶來了美的享受,如果不愛護大自然,這些優美的景致就會從身邊消失;帶著這樣積極的情感,教師能夠有效引導并啟發學生采取創造性的方式守護自然、愛護環境,學生就會樂于動腦、勤于動手、勇于實踐,對創新能力培養就會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如臨其境,再現生活,為提升創新能力搭建展示舞臺。
教材中的每篇學習內容,都記載有圖文并茂的生活信息。學生要在學習中將這些圖文信息在頭腦中還原成客觀存在的真實場景,從而獲得主觀感受。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充分的生活情境背景,會收到很好的課堂效果。有的學習內容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就要創設出情境,再現課文的內容,讓學生有如身臨其境,提高學習興趣,較好地理解學習內容。也可以將生活中的故事,或是課本內容編成劇本,讓學生在其中擔任角色,再現生活場景、社會現象,將文字、圖片、生活,用學生視角演繹出來,更容易為他們所接受和理解,并在深切的觸動之下,通過不斷反思行為,內化道德情感,增強對所學內容的感悟。改編課文,創作劇本,提煉生活素材,演繹分析劇情及人物等工作都為創新實踐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廣闊舞臺。
如在教學《家人的愛》一課時,讓學生在小組展示環節中分別介紹一件自己使用過的物品,圍繞這件物品及其背后的故事,課前創編一個小劇本,進行現場演出。有一位學生創編手套的劇本,劇中那位疼愛孩子的母親打動了大家,母親日日挑燈夜戰的堅持,只為給孩子的雙手增加一層溫度,手套溫暖了孩子的心田,一雙雙手套背后的情感撼動力更是巨大的。該教學設計秉承了教材與生活互相滲透、相互浸潤的理念,打通了彼此之間暢通進入的渠道。因此,回歸生活的課堂,樸素自然,深切地感染了學生情緒,能有效引發學生心靈的共鳴。他們會自發地、迫不及待地想要為父母做些什么,調動多種生活經驗和閱歷,想盡各種辦法,采取多種形式,表達他們對父母的關愛與敬意,創造力的激活源于這種感恩情感的表達與釋放。
3.親身實踐,體驗生活,為激活創新能力拓寬實施領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教學內容中所涉及的真實場景和現實生活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真實生活中,并聯系已有知識經驗,讓他們在真實生活的世界感受、體驗、領悟并獲得發展。可以讓學生親自參與社會實踐,勞動競賽,制作科技作品,繪制藝術作品,創作音樂、文學作品等活動;在動手、交流、欣賞與感悟中,汲取養分,觸發靈感,增強克服困難、不斷完善提高的自信與勇氣,創新的熱情也將在這過程中孕育升騰。教師應因勢利導,巧妙運用學生與生活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豐富課程內容,增強課堂活力。從資源、情景、活動、實踐等環節加強對教學內容和過程的創新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實施領域,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在教學《我們能為地球做什么》一課時,學生設計問卷,展開課前調查,根據調查結果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分析數據,發現問題,深切感受到節約水資源刻不容緩,充分認識到盡自己所能保護水源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使命感與責任感油然而生。水資源匱乏、保護水源、節約用水、防治污染等方面問題都成為學生思考和探究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針對水資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的情況,在教師引導下,提出循環用水、加強維護、安裝節水裝置等辦法,開展“節水創意”活動,體現創意的先進性與實用性。為了讓這些金點子閃閃發光,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在日常節約用水方面努力踐行,堅持不懈,做一個節約用水的能手。
發現并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是時代賦予教師的責任與使命,我們要勇于向傳統觀念挑戰,將創新的思想理念滲透于教育教學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素質。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精神,基于學生真實生活,關注他們的感知體驗,引導他們認識生活。不斷探索和研究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喚醒學生創新發現與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實現創新教育的目標。創新教育的理念將一直引領我們不斷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適合教育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