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楊珊珊
[摘要]“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發展、創新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班級管理在大學生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班級既是教學組成單位,也是學生開展各種活動的重要載體。在大學班級管理中,如何創新化管理顯得十分必要。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時代中,學生廣泛使用各種電子通信工具,并利用高速網絡進行信息查詢。SNS作為一種有效的電子溝通工具,是傳統班級管理方式與工具的有效輔助,并能夠發揮創新性的互動效果。文章梳理了SNS與大學班級管理相適應的部分并進行個性化的分析與運用。
[關鍵詞]互聯網+;SNS;大學班級管理;創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248
1“互聯網+”時代及SNS發展歷程概述
“互聯網+”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SNS有兩種釋義:①Social Network Sites社交網站,指用戶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活動,在網絡平臺上構建的一種社會關系網絡。②SNS也指Social Network Software社會性網絡軟件,是一個采用分布式技術,通俗地說是采用P2P技術,構建的下一代基于個人的網絡基礎軟件。社交軟件和社交網站的區別只在于一者是軟件形式,一者是網站形式。如微信就是社交軟件,而新浪微博就是社交網站(后面有推出軟件)。但是隨著移動智能的不斷發展,社交網站日益社交軟件化。本文所討論的SNS就是主要針對Social Network Software這個釋義而言。
2SNS軟件與班級管理適應性分析
2.1SNS軟件與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使用SNS的主要目的為交流溝通、信息獲取、休閑娛樂和消費購物。中國互聯信息中心發布的《2010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青少年網民在社交應用和網絡娛樂上表現較為突出,大學生網民的網絡社交類應用使用率均高于整體網民平均水平。使用SNS軟件已經成為多數大學生每天必做的事情,同時,大學生也普遍把“上網”當作休閑娛樂的主要途徑。
大學生行為的群體性,即大學生群體行為影響廣泛。大學生成長背景類似,年齡相仿,在這個整天學習、生活在一起的群體中,同學的言行對個體有著強大的影響力。為了使自己在群體中被接納和認同,就要和朋友、同伴保持趨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具有相近的文化認同和審美情趣,因此由SNS可以觀察出大學生的群體網絡行為特征明顯,有時候在一段時期內會出現高度的趨同性。同時,學生們也會由于共同的興趣,形成一個個的“群”,而他們的行為也會受到群里人的影響。
目前,大多數軟件分為PC端和手機端APP,并能夠實現互聯互通。這里以QQ、微信以及微博、人人網為例。其中即時通信工具以QQ與微信為主,綜合型SNS軟件以微博與人人網為主。經過調查統計與分析,目前,大部分90年代出生的大學生愛使用QQ這一即時通信工具,QQ的版本經過不斷更新,能夠適應中國大部分地區人們的工作、生活需要,QQ具有的文件傳輸功能,使得班級管理能夠實現最大程度的優化。QQ具有的班級群功能,使得在網上召開班會成為可能。在談心談話之中能夠十分方便。
SNS軟件定位功能。結合智能手機的GPS定位這一項功能,對于學生安全的掌握也十分有效。對于放假之后的班級管理,如若需要了解學生位置信息來確認安全,則可以運用SNS軟件的定位功能。
SNS信息集聚功能。在統計數據的時候,SNS能夠實現信息流最大化,在最快的時間內實現信息的集聚。SNS大部分具有群聊天功能,其中QQ群以及微信群實現了較大范圍的信息集聚。
而這些功能恰與“互聯網+”的特征相適應:①跨界融合;②創新驅動;③重塑結構;④尊重人性;⑤開放生態;⑥連接一切。
2.2SNS對班級活動管理及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控
SNS在班級管理諸環節中均可得到創新運用。SNS是一個有效的平臺,可以對班級活動的全程進行“直播”與互動,成為繼活動主場所之外的又一虛擬平臺。
SNS中的個人行為可以引起網絡中其他成員的吸引與互動,從而形成集聚效應。有利于擴大活動本身的影響力與知名度。活動從策劃到準備實施再到后期工作,班主任可以進行實時的關注,也可以通過SNS成員的反饋意見,對活動進行指導。SNS可以實現即時直播的功能,對現時進行的活動進行文字、圖片的直播,在“互聯網+”時代以及4G時代中,更可以進行視頻直播。
一般來說,學生在SNS中展示的心理狀態十分明顯。SNS能夠體現出部分同學的心情。由于SNS具有即時聯絡的特點,因此,對學生心理健康調控就能十分及時有效。
2.2.1新生生活適應
通常表現為在SNS中發表狀態,體現出面對生活改變的時候,準備不足、經驗不夠、了解不深。由于大學新生在入學前對新環境的期望值過高,當這個夢想經過了幾年的拼搏終于實現之后,對許多大一新生來說,沒有了目標和努力方向,倍感茫然。而現實與想象有差異,學生本人不能很好地認識這種差異而產生消極的感受,加大了失落感,不免懷疑自己所在的大學是否是真正的大學,從而對自己的處境表示不滿和抱怨。這時候通過SNS進行心理疏導就十分必要。
2.2.2學習問題
部分學生面臨學習問題時會呈現在SNS中。例如,經常曠課、流連于校園外場所、厭學情緒嚴重,等等。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由于各地的教育水平有差距或是沒能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從而造成自信心下降等系列問題。大學生的學習,在內容上、難度上要比高中時拓寬和加深了,學習方式以自學為主,更強調學生學習的自我調控,要求學生不僅僅單純的接受,還要創新,在思維上強調更高的邏輯性。同時允許學生有批判的自由和反思的權利。所有這些要求與高中相比有了更大的提高。大學的學習活動和中小學教育活動有明顯的區別,大學的教學節奏要比中學快得多,帶課教師和學生的接觸時間比中學少得多,學習活動表現為自主性、選擇性、多元性、專業性和探究性,因而需要學生主動學習。
2.2.3人際交往問題
SNS中會有同學表現出與同學的矛盾,甚至出現一些偏激的話語。部分同學在SNS中相互謾罵,在同學中造成很大影響。由于SNS具有廣泛傳播性,轉發數一旦增多,對于班級學校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學生在脫離了熟悉的人際環境轉入新的環境后,面對眾多的老師和同學,由于缺乏交往的技巧和薄弱的集體意識而不能很好地建立協調穩定的人際關系,不習慣集體宿舍生活,不能很快地結交新朋友,加之高校教學的特點,學生不能與教師進行積極交往,不免使學生產生迷茫和失落,對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持懷疑和保守態度。
2.2.4戀愛問題
大學戀情處在戀愛狀態之中,容易形成比較偏激的思維,以及與學習、生活相沖突的舉動。一旦戀情處于萌芽階段,被追求的一方會顯示出猶豫不決的心態,初期表現為較多的展示情感生活的方方面面與細節,比如拍攝多種照片,尤其是自拍照或者相伴出游照。而到戀情中期,隨著感情生活的深入,則會出現一些問題,部分會表現為在SNS中展示不如意的一面。部分校園戀情會因各種原因而結束,這時候,如果該學生比較偏激,則會在SNS中進行謾罵甚至人身攻擊,這不利于校園網絡輿情的和諧,這時候就需要老師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期間往往需要老師運用多種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生物學基本知識進行教育。
需要注意的問題:線上發動,線下確認,以及虛擬與現實的辯證關系。SNS引導屬于網絡引導,網絡引導并不能完全取代現實的具體教育,比如,重要安全性材料仍然需要手寫簽字確認等細節。網絡引導的過程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雙向互動的過程。在SNS中,老師和學生之間有了更多平等的溝通和交流。班主任、老師可以通過正面教育、側面啟發和入情入理的分析,在網絡互動中發表意見、探討問題,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接受正確的思想觀念。在SNS中,班主任對班級學生除了“教育說服”,更多的是“影響”和“引導”。SNS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在于其豐富的文字、圖片、聲音和影像等多媒體信息資源,以及多種多樣的網絡技術應用。班主任可以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靈活運用,對學生行為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
3結論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的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發展、創新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班級管理在大學學生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班級既是教學組成單位,也是學生開展各種活動的重要載體。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時代中,學生廣泛使用各種電子設備通信工具,并利用高速網絡進行信息查詢。SNS作為一種有效的電子溝通工具,是傳統班級管理方式與工具的有效輔助,并能夠起到創新性的互動效果。
參考文獻:
[1]譚頂良高等教育心理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
[2]李祥高校網絡輿情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
[3]丁炫凱“新媒體一代”閑暇生活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
[4]曹明論網絡交往與現實交往的互動關系[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