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佩文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師生之間進行良好的互動,互動的主要方式就是提出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利用寶貴的45分鐘,將重點知識內容進行傳授,使學生能夠充分地理解。為了更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問題,教師要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
解答。
關鍵詞:數學;重點;問題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在課堂上進行提問,讓學生進行回答,使學生找出自己的不足,通過課堂提問能夠促進學生思考,更好地理解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更應當重視提問的作用,為學生提出一些容易出錯的問題,使他們能夠進行自我反思,教師需要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增加有益的提問,減少不必要的提問,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深入研究教材,找準提問重點
數學問題的提出要依照教材進行,沒有明確目標意識的提問會浪費教師和學生的時間,所以,教師要深入地研究教材,了解其中的重點,在合適的時間提出問題,讓學生能夠跟上教學的節奏,并運用剛學到的知識處理問題,教師要明確某一個知識點在知識結構中的地位、作用,仔細推敲可以提出的問題,一般問題的提出需要教師自己研究。
比如,筆者所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教材,在研修教材時,筆者發現,教材中對于每一章知識的重難點都有明確標注,對于學生的知識點掌握要求也比較明確,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拆解知識點,并讓學生接受知識。如,在學習簡單數據整理的內容時,雖然教材中有數據整理的基礎內容,但最主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活學活用,掌握基本的數據整理方法,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注意作業的內容,比如班級學生年齡的統計,男女人數的統計等等。這樣再讓學生把統計的數據做成表格,就會加深對數據統計的認識。
二、精心預設,有效提問
想要實現課堂上的有效備課,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預設好課堂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針對學生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問題預設,從而實現提問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時間的認識時,很多學生對于鐘表的認識并不是很直觀,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加入課件中,尤其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和容易混淆的鐘表定格圖片,可以在上課時就這些圖片所表示的時間向學生提問。而在遇到一些計算類的內容學習時,學習內容比較抽象,需要學生開啟邏輯思維,因此,在題目的預設上,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難地進行提問。比如,在進行數字加減運算的提問時,可以從整數加減提問過渡到較為有難度的數字加減提問,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把握提問時機,調控教學進程
在進行完教材研修和問題預設后,還需要教師確定準確、合理的提問時機。一般提問時機會選擇在知識的“沖突點”“啟發點”和“深化點”以及學生的“興趣點”等時間段,這些時間段內學生能夠理清知識的脈絡,了解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能夠構建科學的知識結構。例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中,教師可以選取“一半”引入教學,使學生能夠調動自己原有的知識來理解的意義,然后再問“:分數是不是只有一個呢?請你猜想一下,還有其他分數嗎?如果有,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表示出一些分數嗎?”通過這種提問對學生的知識反思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時,選擇學生回答問題也具有一定的要求,選擇成績較好的學生會減少其他學生思考的時間,選擇成績較差的學生會增加問題解決的時間,最合理的選擇是挑選成績處于中游的學生,這些學生的回答會反映出學生的普遍思路,能夠便于教師進行分析和講解。
四、及時診斷問題效果,對學生進行積極評價
當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要及時地進行診斷,主要診斷的內容就是看該問題提出后學生的反應,看該問題難易度的設置是否合適、學生對于問題的回答是否積極、問題是否有趣、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者是促進學生思考等,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反映,教師再決定是否在日后調整提問方式和內容。另外,教師還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評價要體現個性、中肯適度尤其是進行鼓勵式評價,從而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建立自信。這種診斷和評價的過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學生形成正向的激勵。同時,如果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有困難,教師要避免指責和批評,維護學生的尊嚴。
總之,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有效的課堂問題能夠擴展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教師要利用備課的時間吃透教材,做好問題預設,在課堂上提出最合理的問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節課的知識點,從而更好地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李春艷.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0(4):123-124.
[2]楊立麗.讓小學數學課堂成為思維的樂園:關于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探討[J].新課程,2011(4):96-97.
[3]喬桂彥.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4(24):159.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