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小霞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有了興趣學生就會樂此不疲,好之不倦,就會擠時間來學習了。”可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先導,是學生求知的動力。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一旦形成,他們就會樂意走進課堂,去品味學習數學的樂趣,就會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就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會得到不同的發展。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興趣呢?下面就結合實例,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一、聯系生活實際,感知數學來源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聯系生活實際,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教學回歸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活動情境,模擬數學場景
數學作為對于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直接理解。教學中,老師要積極創設數學活動情境,化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快樂,讓學生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如,在教學“認識時、分、秒”時,我帶來鐘表模型,先引導學生認識時、分、秒,建立時、分、秒的概念,然后引導學生體驗1分鐘時間究竟有多長,如讓學生動手寫字,看看一分鐘能寫多少字;找到自己的脈搏,數一數1分鐘自己心跳多少次;數一數1分鐘能踢毽子多少下;閉上眼睛靜聽1分鐘音樂等活動讓學生用多種感官感受1分鐘,獲得1分鐘究竟有多長的親身體驗,從而感受到時間的短暫與珍貴,懂得珍惜時間。
三、組織數學游戲,激發學習熱情
小學生好勝心強,教學中,教師不妨多為他們創設一些搶答和比賽游戲。如,在計算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喜聞樂見的開火車、奪紅旗、闖關游戲、你問我答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四、巧設益智問題,引發數學思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疑”在引入中有推動作用,在轉折中有啟迪作用。因此,教師要充分掌握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在新舊知識的銜接點上巧設懸念,以疑激趣。如,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有這樣一道題:根據角的形狀猜一猜被遮住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課件上,每個圖只露出一個角,讓學生猜測被遮掩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其中有兩個圖露出的角分別是鈍角、直角,學生比較容易地說出,這兩個三角形一定是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而第三個圖露出的是銳角,學生一下犯難了,思考片刻后,有的學生回答是銳角三角形,有的學生回答是直角三角形,也有的學生回答是鈍角三角形。接著,他們爭了起來,這時,我順勢拋出一個問題:“你認為是什么三角形?說說你的理由?”此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爭著說,搶著說,個個說得有理有據,人人聽得“心悅誠服”,這個問題也迎刃而解了,學習的興趣也調動起來了。
五、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數學課堂
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圖文并茂,聲像兼備,能動會變,形象直觀。因此課堂教學中生動豐富的課件,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具體。如,教學“圓柱的體積”時,動畫演示把圓柱體切拼成近似長方體的過程,使學生在一步步的觀察中發現:把圓柱體拼成長方體,體積不變,即長方體的體積相當于圓柱體的體積。這樣,推導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就水到渠成了。在這一學習過程中通過動畫演示,以舊引新,化難為易,抓住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學生經歷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十分形象地理解了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
六、重視動手實踐,經歷數學過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動手實踐,不僅能幫助學生建立數學表象知識,還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匯報交流時呈現出了多種思考方式,展示了學生的聰明才智。學生1:用量角器測量出每一個角的度數,然后相加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學生2:動手撕下三角形中的任意兩個角,與第三個角拼成一個平角;學生3:把三角形中三個角的頂點翻折于任意一條邊上的一點,三個角也拼成一個平角。
七、鼓勵創新思維,感受數學精彩
數學教學中,老師要充分相信學生,鼓勵學生對數學問題的不同思考方法,提倡一題多解和算法多樣化,多給他們一些創造性思維的機會和平臺,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智慧。如,學習“圓的認識”后,讓學生運用學過的平面圖形設計一個美麗的班徽。結果學生精心設計,展示的班徽使大家眼前一亮,驚喜萬分,這些班徽風格不一,形態各異,件件作品洋溢著他們追求上進、陽光快樂的心態。
當然,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方法不僅局限于此,如關注數學四基創設發展空間,加強探究體驗促進本質探尋,體現數學價值激發學習興趣等。我們相信,建立在研究兒童基礎上的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再覺得學習數學是對一種苦差的“應酬”,學習數學是最幸福、最快樂的,這正是我們一線教師的目標。
參考文獻:
梁芳磊.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淺談[J].學周刊,2015(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