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陶
教室能否創造“奇跡”?教師如何在教室創造“奇跡”?當品讀了“全美最佳教師”——雷夫·艾斯奎斯著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后,我心中無限感嘆。這是一本具有實踐性的教育書籍,沒有空洞、乏味的理論,而是給我帶來共鳴,引導我沉思。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了解了美國的基礎教育狀況,領略了來自美國“全美最好老師”的教育精神、信念和一線的教育智慧。讀完此部名著,使我心靈迸發出無限感嘆、敬佩和向往,似乎教育一線的工作、場景已展示在我的腦海里,形成一幅畫卷。在此選取書中的經典內容,既是對閱讀的回味,也是與大家分享。
在洛杉磯市中心一間會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小學教師用了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創造了一間充滿奇跡的第56號教室。下面來看看雷夫老師創造了哪些奇跡:
一、一切為了學生,放大教室的容量
我這個老師沒有特別突出的創造力,于是,我決定給他們我能力范圍內最寶貴的東西——時間(雷夫·艾斯奎斯)。
雷夫老師每天6:30就打開教室等待自己的學生,晚上18:00才會關上教室回家。而學校正規上課的時間是從上午8:00~15:00,但第56號教室的學生大部分都自愿提早上課,自覺地做著語法作業。他們喜歡語法,認為學習正確書寫這個新語言(英語)的規則是很有價值的事情;置身于第56號教室和諧、溫馨、優良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感到自在、不怕犯錯、沒有人嘲笑和斥責他們,儼然已成為孩子向往的天堂。他努力使自己的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更長,在非正式上課時間里指導學生語法練習。正如他所說:“我要我的學生有精確表達思想的能力,我要他們善于寫作,不是因為考試,而是因為好的寫作能力令他們終生受用。”
“在課堂上,孩子們有30分鐘的時間回答20個問題。我大約用5分鐘教授語法技巧,在確認孩子聽懂了以后,大概還剩余23分鐘讓他們答題,只要是在課堂上沒完成的,都算家庭作業。”雷夫老師說,“知道用上課時間全部寫完比較好,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問同學和老師,而且在教室寫出來的作業比在家里寫的質量高”。雷夫老師有效運用課堂時間,既完成了自己的教學要求,又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了高質量的家庭作業。雷夫老師在課堂上的敬業精神,對學生的關愛、對學生的付出,讓我震撼和收獲。正如雷夫老師所說:我能給他們我能力范圍內最寶貴的東西——時間。
二、因材施教,讓學生個性化地發展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學特色的一個體現。朱熹對此的注釋是:“圣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真正吸收并靈活運用的甚少,部分教師認為學校教育面對的是大容量的班級授課,要實行“因材施教”有很大困難,往往寄托家庭教育去實行“因材施教”。對此,讓我們來看看雷夫老師的成功經驗及給予我們的重要啟示。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雷夫老師清楚地認識到,在課堂上帶讀的書本難度太高了,不同閱讀能力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的閱讀問題,繼而影響全部的閱讀教學進度。對此,雷夫采取雙管齊下的策略:“首先,我會經常解釋教材,讓落后的學生跟上進度,還會事先幫閱讀程度只有初級的學生準備特別簡單的段落,讓他們在課程開始前便贏在起跑點上。二是讓個別學生閱讀合乎自己程度的書籍。”雷夫老師讓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閱讀特別簡單的段落,并在同學面前閱讀,使他們感受到閱讀成就的喜悅,消除不安的情緒,體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自信心也一天比一天更強。雷夫老師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能力,個性差異,施以不同的教育資源,讓學生真正獲得個性化的發展。
雷夫老師的教育實踐表明:教育教學要深入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群體的認知規律、身心特點和心理變更,研究具體學生的個性特點、心理態勢和學習方法等;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徑、措施和方法。
三、教給孩子終其一生受用的技能
20世紀60年代發展以來,隨著終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一些專家學者已經開始探討學校教育究竟培養學生的什么能力。一般認為,學校教育主要針對學生如何學習知識,獲得知識技能的提升,即智力的發展。較少針對學生如何學會做事,或者進行德育。對此,雷夫老師的教育理念及成功經驗給予我們重要的啟示。以下為雷夫老師的精辟見解與經典案例:
“我想教給孩子終其一生都派得上用場的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等就是其中之一。
“要幫助孩子出人頭地,就要拿能讓他們終身受用的課堂來挑戰他們。”
建立56號教室的經濟制度:首先,第56號教室的學生都會在開學第一天申請一份工作;如教室管理員、銀行、球具管理人、辦公室信差、店員、警官等各種職業,每一份工作的薪資都有少許差異,孩子們把薪水存在銀行,但他們必須存錢來支付使用課室桌椅的費用……并且座位越靠前就越昂貴,學生可以用租金的3倍買下座位的產權,并擁有出租的權利;額外的工作或參加管弦樂團可以領取資金;未能按時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務會被罰款;月底有一場拍賣會,競賣文具用品等。
雷夫老師的實踐證明:這套經濟制度得到了學生、家長和其他老師的支持和認可。雷夫老師也清楚地認識到,推行這套經濟制度,不在于用這套經濟制度當作控制學生的機制,而在于培養學生的組織與規劃能力,擁有“儲蓄”的觀念,形成節約使用每一分錢的意識,讓學生在面對事情時把握“延遲享樂”的原則,勤奮刻苦,學會等待使自己的收獲最大化。
由此,反觀我們的基礎教育,現行的教育較多地傾向于應試教育,偏重智力方面的培養,以學生的學習成績論英雄,而忽略了學生基本的生活技能的培養。或許這正是我們國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原因所在吧!然而,多年過去了,不能說素質教育的目標完全未實現,但其效果也并不明顯。就當下形勢來看,我國的教育模式仍是應試教育模式。對于學生素質的培養,存在兩大明顯的失誤,同樣也是應試教育的典型表現,即素質片面化和素質應試化。
再來看看雷夫老師眼中那些算得上孩子一生受用的技能是什么,是懂得安排和分配時間、學會等待、養成“儲蓄”觀念、延遲享樂;通過旅行,讓學生懂得怎么“生活”,提早認識“大學環境”,適應大學生活,懂得如何處理金錢、人際關系、寂寞、難以相處及失落感,把未來獨立生活時所需要的技能教給第56號教室的學生等。對于我們的專業教師來說,教會孩子們學會課本的知識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工作,但要拿出能讓他們終身受用的課堂來挑戰他們,卻是我們教師應該深思的問題。
四、標準化測驗不再讓學生“害怕”
在我們的印象中,美國不是一個“應試教育”的國家,他們學習的知識較為簡單、課程很輕松、考試壓力也沒有我們大。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從雷夫老師列出的一長串每周、每學期、每年學生需要參加的各級各類考試來看,美國學生面臨的考試壓力同樣不小,況且報紙每年至少會刊出一次標準化測驗結果,測試程序不合理,測試過程不公正、作弊、泄題等現象也同樣在美國發生。下面我們來看看雷夫老師從教過程中遇到的真實情況:
“標準化測驗已經成為本校的夢魘。在沉重的測驗包袱下,老師們再也沒有充分的時間好好教授學生應該精通的科目,孩子們因為參加測驗而疲憊不堪,最后累得連自己的測驗分數都不在乎了。這種情況衍生出許多悲哀的諷刺,其中最深刻的是:標準化測驗旨在幫助孩子們成功,卻在實際上加速了他們的失敗。”
盡管雷夫老師看到了標準化測驗的種種問題,但雷夫老師并不反對測驗。他認為我們需要評估孩子們的學習情況,精確、公平、合理的測驗能幫助家長、老師以及學生了解“已經精通”和“需要加強“的地方分別是哪些。正如第56號教室班訓中的一條:“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得好好做”。因此,對于標準化測驗,雷夫老師和學生都是認真對待的,但“認真”卻有著雷夫老師獨特的見解——我們不會花費大量時間準備特定的測驗,我的做法是讓學生學會有效的讀書方法。在第56號教室的學生準備考試前,雷夫老師讓他的學生分享以前他們考不好的時候老師都是怎樣發火的“恐怖故事”,這些已經過去的小故事,常常讓學生捧腹大笑,這么做也有利于營造一種輕松、親切的師生交流氛圍。接著,他會告訴學生測驗只是一項測量工具,如果他們在某次測驗中表現不佳,只能說明“他們還不了解應試的技巧”,而雷夫老師很愿意再次為他的學生講解應試技巧,讓學生感到“信任”,并用實際行動向學生證明雷夫老師是不會放棄他們,也不會因為某一次測驗的分數而生他們的氣。其次,雷夫還給他們思考一些問題:要是他們某次數學沒有考好,會有什么實際結果?他們就沒有很好的未來?父母是不是不愛他們?第二天太陽是不是照樣升起?當他們認真思考這些問題時,他們已經做到了道德第四階段所要求的,他們讀書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他們做好了準備,對考試有了正確的認識,而且心情很放松,在考場上也有出色的表現。
盡管第56號教室的學生在標準化測驗的成績都很好。但雷夫老師時刻提醒學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永遠不會出現在標準化測驗上。“品格”“誠信”“道德”與“胸襟”的培養要比提高分數困難和重要得多,比起自己的學生會考試,成績好,能進入加州大學、西北大學以及圣母大學就讀的學子,讓雷夫更值得稱贊的是學生的價值觀,更為他們在俄勒岡州幫陌生人撿拾垃圾的行為感到驕傲。
對于許多中小學教師來說,雷夫老師實在是一位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好榜樣。他做了常人所未能做的事情,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難,達到了常人未能達到的成就。一間教室的容量可能很有限,但他教給學生的卻是無限的未來。
總而言之,教室是教師能夠有所作為,并且應當有所作為的地方。我們有責任在教室里創造“奇跡”,讓學生終身受益,這更需要廣大教師去自覺踐行。我想,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梁秋英,孫剛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及啟示[J].教育研究,2009(11):90-91.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62.
[3]胡銳.當下的應試教育[D].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