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鳳
低年級學生由于知識不豐富,抽象思維能力差。常常用一個詞或幾個詞來回答問題,表達的意思不清楚,使用的語言也不規范,特別是農村孩子,還常常夾著方言和土語,針對以上情況,我在教學中做了三方面的初探。
一、加強口語訓練
1.重視指導普通話
教師應經常幫助學生糾正方言與普通話差別較大的字音,區別聲韻母的異同,嚴格按照拼音說準字音,學習使用普通話。如:剩(shèng)下,有些學生說成剩(shèn)下。整(zhěng)齊讀成整(zhěn)齊。這種情況屬于前后鼻音混淆。
2.借助書面語強化口語規范
結合課文中的語言,一句一句地教會學生說完整的普通話。如《烏鴉喝水》一課,我通過文中“到處”“小石子”“漸漸”等詞句讓學生邊看圖、邊想象來進行口語訓練,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最后,進一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口述課文內容,能說多少就說多少。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看圖寫話能力。
3.用孩子的語言來說話
低年級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詞匯后,往往在組詞造句時,生搬硬套一些工具書中自己也弄不懂的詞語,結果說起來生硬又不解其意。我要求學生運用掌握的詞語(會多少就用多少,能說不會寫的用拼音代替);要說“孩子話”,說心里想說的真話,不要模仿大人說“大人話”。如在看圖說話中,一位小朋友在馬路上幫老奶奶拿東西。我憑借圖畫讓學生想想:這位小朋友當時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們是怎樣對話的?且要注意人物的表情,以及動作。
二、培養觀察能力
1.利用插圖進行觀察訓練
教學時,充分利用課文插圖教給學生有次序地觀察事物。目的是借助形象的畫面理解文字,訓練觀察能力。如看圖學詞學句《雞 鴨 鵝》一課,先采用“限量觀察法”,就是讓學生只看看圖上畫的是什么?分辨它們各有什么特點,從外形上區別雞、鴨、鵝。再采用“分步觀察法”,將雞、鴨、鵝這幅圖分為三部分,分步指導學生觀察。然后再教給學生“順序觀察法”,即按照不同的觀察角度,對雞、鴨、鵝的位置和數量進行對比,形成這邊少,那邊多的概念。最后教師歸納指點。
2.在閱讀中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如《荷葉圓圓》這課,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結合插圖觀察荷葉,荷葉什么地方最吸引你的?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描寫荷葉外形的句子后,就引導學生學從上到下的順序說說荷葉的作用。
三、堅持寫話練習
1.師生對話,模仿寫話
根據訓練的重點,我采取多種訓練方法,如:你家住在哪兒?家里有幾口人?爸爸媽媽在哪兒工作?你最喜歡誰?為什么?等等。這種生活問答式的對話方法,教師問學生答,問一句答一句,連起來答,側重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在口語訓練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把自己說過的話模仿著有條有理地寫下來。
2.言之有序地看圖寫話
要求學生觀察圖畫講求順序。比如觀察花園秋景圖,先從遠處開始看,遠處有什么一樣一樣地看完,再往近處開始看,近處看完再看遠處。然后找出景物之間有什么聯系,明確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畫面的中心是什么。按照觀察的順序,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寫好以后還要讀一兩遍,再對照圖畫,看看語句是否通順,有無錯別字。
四、詞句靈活運用
1.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教師平時要注意提高學生的組詞造句能力,這是寫作的基礎
如學“陽”字,可組詞:太陽、陽光、陽臺等,請用“太陽”說一句話,“太陽在天空。”在此基礎上,我繼續引申,太陽是什么顏色?看起來又像什么?“紅紅的太陽像大火球一樣在天空。”由詞到句,并慢慢引導潤色,內容就豐富了。
2.不同句型的訓練
用“喜歡”分別造一個帶問號、帶感嘆號的句子。也可以用上幾個詞連起來寫句子,比如用上“公園、風箏、開心”寫一句話,或幾句話。這樣就慢慢過渡到寫話,學生就能寫出真實的感受,從而達到對寫作的自信。
五、教師語言激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的激勵性評價語言對學生的影響極極大,不僅不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還能提高孩子對作文的興趣!當學生的作文收到老師的肯定評語,他內心上會沾沾自喜,為下次的作文提高了自覺性。記得有一次,班上一位后進生寫了短短的幾句話,而且有點亂,但我卻在班上學生面前這樣說:“某某同學,這次的作文給老師很大的驚喜,因為他有用心去寫了,老師相信他下次的作文會有更大的飛越。鼓掌表揚他!”再下一次的作文中,他確實因為信心加強了,所以他的文章寫作更條理了。
六、閱讀豐富積累
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的事情,從閱讀中咱們可以領受人家的經驗,接觸人家的心情。”低年級兒童的優勢是記憶力強,吸收語言信息快。因此,當他們在學會漢語拼音后,我就引導他們借助拼音走進課外閱讀的世界,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在優秀的文學園地里倘徉,受到熏陶感染,積累詞匯,形成語感,以便在寫話時揮灑自如。
總之,作文起步教學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采用綜合優化的策略,將聽、說、讀、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課內與課外、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將理論與實踐、體驗與領悟都整合起來,讓學生的作文從量變到質變,達到一個較好的發展效果。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