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種以學習者學習為本的課堂,打破了過去師生之間傳授與接受的關系,營造出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以《三角形的面積》為例,提出了對生本課堂的實踐反思:利用學生已有經驗,為新知學習牽線搭橋;努力實現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
關鍵詞:生本;課堂;三角形的面積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當前,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生本課堂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種以學習者學習為本的課堂,打破了過去師生之間傳授與接受的關系,營造出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帶著對生本課堂的向往,我嘗試著用這種課堂模式教學了《三角形的面積》,收獲頗豐。
一、利用學生已有經驗,為新知學習牽線搭橋
教學片段:
1.板書面積,明確本節課要學習有關面積的知識。
2.引導學生回憶已經學過了哪些圖形的面積。
3.和學生一起整理出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回憶推導過程,并板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4.揭示并板書本節課所學的內容:三角形的面積。
【反思】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并得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課堂上,我從學生最近的認知發展區域入手,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學生接下來學習三角形的面積牽線搭橋,做好鋪墊。
二、努力實現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
教學片段:
1.引導學生理解:三角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積。
2.猜測:怎樣可以求三角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
在此過程中,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基本都能根據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過程聯想到將三角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教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回答強化“轉化”的數學思想。
3.學生在小組內選擇教師提供的平行四邊形,同樣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以及其他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驗證自己的猜測,并思考:轉化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聯系,為什么要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2。
4.小組合作交流后,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2個完全一樣的銳角、鈍角或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2個同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長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小組匯報展示后,通過其他同學的提問和教師的及時追問得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就是其中一個三角形的底和高,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其中一個三角形面積的2倍,因此,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底×高÷2。
(2)將平行四邊形分割成2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小組匯報展示后,通過其他同學的提問和教師的及時追問得出:分割出來的其中一個三角形的底和高就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分割出來的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原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因此,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底×高÷2。
5.比較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1)教師追問:為什么在計算它們的面積時,都要用底×高?
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三角形和它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的關系。
(2)教師追問:為什么在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時,要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2?
引導學生得出:三角形的面積是和它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因此,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底×高÷2。
……
【反思】學生學習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課堂上,我努力將學生置于中心位置,自己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再通過猜測和驗證,得出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聯系以及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實際操作主動獲取知識,并在學生匯報后,用“你有什么問題想問他?”這樣的語言來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同時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成功體驗。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整節課中,我不僅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努力通過一次次的追問,盡可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從回憶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到猜測如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再到小組合作驗證自己的想法,到最后交流匯報得出結論。雖然多數時間都是學生在操作,在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一次次追根究底的“為什么?”當學生對學生進行提問,卻沒能將問題更深入時,“我有個問題,可以問你嗎?”為學生整節課的學習指明了方向,讓學生更接近知識的本質核心問題,既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更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
總之,在新課標的引領下,作為一名生本課堂的實施者,我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尋求更適應新時代教育需求,更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方法,讓學生學得開心,讓自己的課堂更加有魅力!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