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寧
快樂是人類精神上的一種愉悅,他會使一個人變得開心,尋求快樂是學生的天性之一。只有擁有了快樂的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引導,思維才會得到發展,智慧才能得到延伸,才能擁有一個絢麗多彩的內心世界。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文課本身就應該是快樂的載體,讓學生帶著快樂的心境,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并使整節語文課中學生都能擁有這種快樂的心境,并使之得以無限的延長,這樣的語文課學習就由枯燥變為有趣,把要我學變為自主的我要學。
以前我一堂課都是按著教材,一字不漏地自我演講式地教學,課堂氣氛異??菰餆o味。學生無精打采地聽,不理解的句子就死記硬背,不會寫的字就多寫多練,十遍不行二十遍,久而久之,學生上課昏昏欲睡,積極性差,回答問題顛三倒四,語無倫次,氣氛沉悶,真可謂“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學生在座位上呆若木雞?!蓖耆也坏綄W生聰穎伶俐的影子。雖然知識都從我的頭腦里搬進了學生的頭腦里,但是看到他們心不甘,情不愿的樣子,我在思索問題出在哪里呢?因此我做了以下總結。
一、在備課過程中給學生預設快樂
學生喜歡新鮮的東西,一種事情反復做上多遍,學生就會厭倦,而對那些經過一點加工的東西表現出無比的興奮、好奇。所以語文課堂要不斷地深入挖掘教材中和教材外的一切快樂因素,加工融入文本當中,給學生營造快樂的巢穴,這就需要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拓展教材,挖掘教材,不放過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每一個段落,正如:“不要把學習局限在課本的四壁,不要機械地把知識搬運到學生的頭腦中,在課本周圍應當有一塊空地,讓學生在其中思考所發生的活動。”如我在講“祭奠”一詞的含義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學生理解為是為紀念死去的親人而舉行的儀式。我課前翻閱了資料,又在網上查找了漢字的歷史,利用多媒體出示甲骨文的字形,學生觀察,古代人紀念親人要有酒有肉,看“祭”字多像一個人恭敬地拿著三塊肉正要放在桌子上,“奠”字像酒杯。又接著出示了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利用多媒體演示了“祭奠”一詞的演變過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教師輕松地完成了這個詞的含義。又如《將相和》中的“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個成語故事家喻戶曉,學生通過預習自然知道它的來龍去脈,教師在講授時,自然缺少了神秘感,再照搬文本,學生自然沒了興致。因此教師要知道學生的疑點在哪里,學生心里在琢磨為了一塊玉太大題小作了吧?這是一塊什么樣的玉?十五座城到底是什么概念?秦王缺心眼只為塊玉?我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預設了“世界上最牛的神奇寶物”的演講稿,從戰國的和氏發現“和氏璧”,講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將它制成“傳國玉璽”,價值9000萬億元,從“受命于天,既壽永昌”講到歷朝歷代,一個個有關它的傳奇故事,最后講了“十五座城”的大小。從這個預設環節中,學生不但了解到中國的歷史,還了解到這塊和氏璧的歷史價值,從而學習興趣高漲,情緒激昂,充滿了對和氏璧的敬畏感。在講授這篇課文時,學生不由得敬佩藺相如的膽識謀略,也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不斷讓學生產生這樣的心態:這個問題我沒注意,這個問題我沒發現,我竟然還有這個問題不了解,這樣的心態一旦形成,就表明學習活動是他解決某個問題所需要的一種活動,便積極主動地進入我想學、我要學的狀態。消除這種差距,教師要為學生預設快樂,并設計好在課堂上為學生呈現快樂的時機與方式。
二、在豐富的語文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快樂
語文學習在本質上應是享受性的,是文化文學的傳遞過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認為語文學習一種精神情感、心靈的享受過程。一個文化底蘊豐富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激勵的語言,豐富的肢體動作,飽滿的熱情,去感染學生,觸動學生,使之產生師生共鳴,感知同步,激起學生的求知熱情和學習欲望,并進行創造性的學習。
學生最喜歡什么?是別人送她禮物。如何讓學生像接受禮物那樣快樂地接受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加強自身的品味修養,博覽群書,汲取更多知識,沉積情感態度,追求語文教學中更高的藝術境界,從而充滿愉悅陽光態度,調控整個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如我在講《丑小鴨》這篇童話故事時,學生心情起伏激動,還回味在丑小鴨雖然丑但是它靠著自己不懈努力,歷經千辛萬苦,終于變成了一只美麗的白天鵝,說明了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對收留它的農民贊不絕口。這些都是學生善良樂觀,積極向上的表現,也是語文編排的初衷,在學生意猶未盡的時候,我鼓勵他們自己編排音樂劇《丑小鴨》,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動人,學生開動腦筋,自制頭飾,布置劇場,用報紙、彩筆制作服裝,在網上搜集背景音樂,并自己編寫組織語言、旁白等。這種音樂劇的表演形式,深受學生的歡迎,我們以后把適合編排的課文都進行了創作表演。如《農夫與蛇》《畫風》《春雨的色彩》《晏子使楚》等,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著快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
總之,學生的快樂是教師的初衷,要構建快樂的課堂,打造快樂語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學生若不按我們的教學方法學,我們就按他們的學習方法教,讓學生像接受禮物一樣,接受知識,讓學生每天帶著榮耀回家。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