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芳
摘 要:教育家巴班斯基對后進生的轉化問題非常重視。后進生的轉化問題不是某個教育階段性的問題,它是一個一直存在的教育難題。不管教育策略如何完善,它始終是諸多學者和教師探討的焦點之一。后進生不但會直接阻礙班級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還會使中等生受到影響,不轉化后進生,那學生整體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話。從關注轉化后進生的角度出發,嘗試從教育實踐探究成因、表現特點提出轉化策略。把特別的愛獻給這些遲開的“花朵”,從而能夠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后進生;成因;特點;教育轉化
一、目前情況
長期以來,后進生一直困擾著不少教師,真是讓人頭疼。往往有的老師會這么說:哎,對于這些寶貝們,我們真是無回天之力呀。的確如此,后進生不但會直接阻礙班級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而且還會使中等生受到影響,使學生整體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話。而素質教育要求我們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培育。后進生的轉化不是某個時代的問題,它是一個一直客觀存在的教育難題。不管教育策略如何完善,它始終還是諸多學者和教師探討的焦點之一。
二、表現特點
什么才是我們平時說的后進生呢?主要是指那些學習上總是“亮紅燈”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個人情緒往往處于不穩定的波動狀態,時而心不在焉,時而心血來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缺少分辨能力,自由懶散,有的甚至自暴自棄,行為失控,在班級中經常違反紀律,或者犯有嚴重過錯的學生,他們常常表現為思想品德差,不遵守紀律,不能完成學習任務。
三、形成原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些后進生現象呢?經過觀察分析研究得到:
1.非健康家庭教育環境的不良影響
有些做父母的,為了讓孩子學習文化知識可以說是想盡辦法,但在培養孩子心理素質方面卻忽略,甚至把自身的一些不良習慣、錯誤觀點傳播給孩子;還有些家長對子女過分寵愛,養成了孩子任性、自私和目中無人的非健康人格。有些家長忙于生意和工作疏忽了對子女的關心,只是把孩子的教育推到托管中心,子女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體會不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勵,他們無法忍受家中無休止的爭吵,或討厭父母的不好品質、不良作風,從而使性格變得孤僻,感情脆弱,心理自卑。還有些家長本身就存在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子女一定會受到這些不良心理環境的影響。
2.失去集體友誼和同情
后進生通常是集體榮譽的破壞者,同學都不喜歡他們,也會嘲笑他們,不愿和他們親近,即使他們改正錯誤的表現,但也常常難以得到重視、信任和鼓勵,因此他們產生了對抗心理;另一方面,一般后進生由于學習成績差、紀律不好,經常成為老師批評、家長打罵、同學譏笑的對象。為了表示不滿,他們在外表上往往表現出滿不在乎的樣子,而其內心卻又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優點,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盡管老師給足機會讓他展現自己,卻不敢在眾人面前大膽表現自己,對自己缺乏自信心。時間久了,就會形成強烈的自卑感和“表里不一”的心理特征。外表對批評傲慢、愛頂嘴,內心卻蘊藏著要求進步的“信念”;外表對人對班集體的事漠不關心、不太合群,內心卻渴望友誼,希望有同學跟自己做朋友。
3.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美丑的顛倒,是非黑白的混淆,使后進生缺乏辨識能力,往往把好事做成壞事,把壞事看成好事,片面模仿他們心目中所謂的“英雄”行為、思維方式,從而加速了其心理性格的變化。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比如當大哥,我們班就有個這樣的學生,經常在家里拿錢請同學吃東西等,一拿就一兩千元。一些社會的不良影響,侵蝕著學生的心靈,給學校教育帶來了負面效果。他們應該得到更多的友誼、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
四、轉化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教育的這種反差告訴我們,對后進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群體,我們老師必須正確認識他們,研究他們,將更多的愛灑向這些遲到的花朵。讓他們改正自己的缺點,跟上大部隊的步伐,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下面以我近七八年的帶班經驗談談我的策略。
1.用愛心開啟他們心靈的大門
比起其他學生,后進生更需要班主任的細心呵護、關心體貼、理解尊重、循循善誘、親近談話……“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搖搖欲墜的露珠。”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很小心翼翼地教育他們,對待后進生切忌疏忽大意。作為一個教師,有責任、有義務,也應該有能力教育好這些特殊群體。
2.用寬容去開發他們學習的潛力
孔子云:“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寬容是人的情感之一,有一種巨大的人格魅力。它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寬容也是一種豁達和摯愛,它如一泓清泉可化干戈為玉帛;寬容是一種深厚的涵養,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的境界。寬容它蘊藏著一種殷切的期望和潛在的教育動力。而教師的職業告訴我們:學生就是我們的上帝,如果世界上沒有“學生”兩字,就沒有所謂的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存在。“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對一個學生無意中犯下的錯誤,我們應善于以自己的寬容,變成學生心目中可親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從而順利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展現自己獨特的風采。
3.用童心解讀童心,讓他們自我約束
教育家盧梭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有兒童的樣子。”我們看到三四歲的孩子玩玩具覺得可愛,但我們看到學生在課本上畫畫就大發雷霆,其實他們一樣可愛。教育家李鎮西說:“童心是師愛的源泉。”因此,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如果能以“假如我是一個孩子”的情感去體驗孩子的內心世界,寬容后進生的錯誤與無知,呵護他們的尊嚴,以一顆童心去讀他們的“荒唐”,你就會感到我們和學生是同一棵樹上的果子,在風兒吹拂中奏著相同的旋律,一起演奏和諧優美的樂章!
4.用耐心去期待他們自我完善
后進生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轉化不可能很容易就成功,在轉化過程中他們會反反復復,會斷斷續續犯同樣的錯誤,這也是一種正常現象,教師一定要滿腔熱情,必須長時間教育和幫助他們,“反復抓,抓反復”,不斷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后進生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如果沒有一個長時間、耐心教育的心理準備,教師很容易失去對他們的信心,甚至認為他們已經“無藥可救,沒有希望了”。要知道“一時半刻建不出一座高樓大廈”,琢磨一塊玉石尚需要很長時間,更何況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呢?
郭沫若在學生時就有幾門功課不及格,但并不妨礙他以后成為一位著名學者;牛頓小時候智力很平常,班上學習不好的學生總少不了他;發明大王愛迪生曾因學習成績差被拒之學校門外……這些在小學階段被看做平庸的人,后來都成為世界上著名的人物。因此,讓我們摒棄對后進生的偏見,多給他們一些關愛,讓愛的陽光溫暖他們的心靈,讓愛的雨露滋潤他們成長,積極探索教育技巧,或許在你的耐心教育下,一些優秀的人物若干年后就在你手里誕生。
一位教育家說過:“愛一個好學生并不難,因為他本身就討人喜愛,愛一個問題學生才是對我們的重大考驗,而這正是教師的天職!”我國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之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之不能沒有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由此看來,愛,永遠是教育的真正內涵,而后進生更需要關愛,唯有愛,才能填補他們情感的空缺,唯有愛,才能修補他們心靈的困惑,才能燃燒他們心中的希望。所以,只要我們教師以愛心、寬容之心、童心解讀童心:耐心等,用濃濃的愛去澆灌、去激勵這些遲開的“花朵”。我相信,“花朵”會感恩,“花朵”不但會正常開放,而且會越開越燦爛!
參考文獻:
[1]魏書生.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朱良才.教育:三十七度二[M].新華出版社,2009-08.
[3]宋運來.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