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菊紅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教育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奉獻愛心的過程。關愛學生,不僅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而且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一、關愛學生,樹立正確的育人觀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fā)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我了解學生的方式之一是通過QQ聊天。
剛畢業(yè)的六(3)、六(4)兩班的學生幾乎都加了我的QQ,周末有時間我都會和他們上網(wǎng)聊天。我的空間對他們也全是開放的。在空間里我偶爾會寫一些在課堂上發(fā)生的事情或是我的一些教學感受。學生看到這些教育敘事,回憶起課堂上發(fā)生的一幕幕,他們會覺得特別親切,更加在乎老師對他們的表現(xiàn)和看法,于是在課堂上會爭取更好的表現(xiàn)。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學過程中通常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因為喜歡某位老師而喜歡他所教的學科,很容易接受該老師的教育。因此,教師關愛學生更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蹲下身子和學生說話,走下講臺給學生講課”,以朋友的身份,真誠地面對學生,消除學生的顧慮情緒。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無形中就會傳遞給學生這樣一個信息:我是你們的老師,也是你們的朋友。
從與他們的聊天中,我知道了他們這個年紀的孩子喜歡什么,他會悄悄告訴我班上誰又喜歡誰。正是通過這些聊天。讓我跟學生的距離拉近了,也讓我明白用什么方式跟學生相處。三班的洪××在一次的聊天中跟我說:“老師,我今天怎么什么都敢跟你說,要是在學校我又不敢?好奇怪。”課堂上教學的壓力會讓教師呈現(xiàn)一副嚴肅的面孔,課后應該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們接近,多以微笑的姿態(tài)面對他們,這樣學生才愿意接近你,愿意同你聊知心話。無話不談,也就架起了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
二、尊重學生,樹立正確的教師觀
小學六年,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逐年增多,壓力也逐年增加,現(xiàn)在的小學生的社會構成、家庭等因素,特別是現(xiàn)代信息科技的發(fā)展,孩子們每天接受的信息和知識量很大,因此現(xiàn)在的小學生敏感、自尊心強,這是做老師要特別關注的。我曾教過一個姓劉的學生,那是五年級的事了,我安排全班學生寫一篇英語小作文,大部分學生因為聽了我的講解都會寫了,可偏偏劉××不會,而且就在我眼皮底下拿著同桌的作文開始抄起來,此時的我略顯急躁,對他不聽課和抄襲的行為忍無可忍,于是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教訓了他幾句:“你為什么不會寫?你不會寫就罷了,還拿同學的作文抄。”說完我就把他的本子沒收了。可沒想到他的反應非常激動,他從座位上站起來,他的舉動一時讓我手足無措,此時,我想他的情緒如此激烈,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不能讓他安靜下來。于是,我的內(nèi)心也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言語太重了,拿走作文本的動作是不是讓他不能接受,傷害了他的自尊心。我想此時我應該要放下“我是老師,學生應該聽我的”的觀念,解決目前的僵持局面。于是,我將他輕輕地牽回到座位上,同時對他說:“對不起,老師不好,沒有根據(jù)你的基礎做要求。動作粗魯了。請你原諒。”通過我的舉動和這番話,我發(fā)現(xiàn)他的心慢慢平靜下來了,然后在我的指導下,也耐心地寫完了作文。從那以后,該同學經(jīng)常找我聊天,學習進步很快。從這件事上,我們得到啟迪:不要錯誤地對待犯錯誤的學生。
三、理解學生,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我給自己的教學定了一個目標:讓自己教得輕松,讓學生學得愉快。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得最有特色。每節(jié)課前,我就會思考這些問題:這節(jié)課該怎么上?怎么突出重點、難點?怎么去操練?用什么方式去操練?課后該做些什么題來讓學生鞏固今天所學知識?這些問題想到并有了答案后,我就開始我的實際操作。我們現(xiàn)在的英語教學基本就是三大塊:單詞教學、句型教學和篇章教學,它們既可以獨立也可以由老師整合,這就看各個教師對教材的處理了。那么我在處理這個教材的時候,我就堅持一個原則,把握好一條就是:英語課堂要讓每個學生運用語言,讓每個學生參與進來,偏難的文章、故事就交給上等生,句型、單詞的跟讀等一些簡單的操練就讓中下等生來。總而言之,想辦法兼顧每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落下,這樣學生的基礎打牢了,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自然就高了。當然在課堂上總會有些狀況出現(xiàn),有學生開小會的,有做小動作的等一些小問題。針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這些問題,我每次處理都不一樣,主要與我的教學內(nèi)容有關。比如,在講授比較級、最高級的句型時,有學生在做小動作,我就會把這個學生的情況設計到學習內(nèi)容中,這樣既提醒了他,也不傷害他。我也比較喜歡在恰當?shù)臅r候給學生講一些教育啟示的故事。有一次,我在上復習課,內(nèi)容對上等生來說是沒有難度的。但我還是希望他們能像上新課一樣認真。有一個姓王的學生沒有在聽,他的成績非常好,但我又不想直接點他的名。于是我就故意出了一道難題讓他來回答,意料之中他沒有回答上來。這時我覺得教育他的機會來了,趁機也教育一下全班學生。我就說:你們覺得復習課是不是很沒意思?那我跟你們講個故事吧。于是我就講了“裝不滿的桶”的故事。講完這個故事后,我問學生有什么啟示。他們都若有所悟。我再次告訴他們:一個人無論做什么,首先必須具備謙虛的品質(zhì),必須認識到在人生整個過程中,永遠都會有再學習的空間和可能。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進取,不斷進步,不斷發(fā)展。故事和啟示都講完了,接下來我們繼續(xù)上課,怎么樣?這下教室里異口同聲:好。有時我們會覺得上課時講故事是浪費時間,我倒不這么認為,我們做老師的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什么方式有效就應該采取。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有效比正確更重要。
教師處理師生關系,是一種藝術,沒有一種固定的語言或是固定的方式。這是隨著教學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而變化的。但是,只有一種東西是固定的,那就是愛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愛”是教師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熱情,是教師的一種教學藝術,也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前提。愛心能點燃希望之火,讓學生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愿望;愛心能揚起生活之帆,使學生真正體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愿我們所有的老師都獻出自己的愛心,用愛去澆開學生的心靈之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