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摘 要:通過對國內木雕花板文獻的分析,本文描述了當前文獻研究的進展情況,總結了存在的問題,并思考木雕花板的未來研究方向及活化要點。關鍵詞:木雕花板;文獻;語義;活化0
引言在創意產業交織互動的今天,突破傳統與當代的藩籬,關注傳統工藝與時尚需求的關系,探索傳統活化的觀念和方法,是提升中國文創軟實力和建設有影響力的當代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在這條路上,對木雕花板的研究與創新就是一種積極的探索。木雕花板是嵌合于傳統建筑、家具、器物中的板式木雕裝飾構件的總稱。作為民間木雕的重要表現形式,木雕花板以極富感染力的畫面實現教化、祈福、辟邪等語義功能,其中的花鳥瑞獸、神話戲文、人物景觀、博古雅趣,充分展示出質樸熱烈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和工藝美學,也透映出當代的創新潛能和未來的延伸價值。1
木雕花板文獻研究現狀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從高速奔跑轉為穩健緩行,理性的發展喚醒了大眾的本土文化情懷,那些在現代化建設中幾乎消亡的木雕花板重新得到關注。綜觀國內,與木雕花板相關的研究、資訊、論壇、展覽、收藏、商業活動日漸升溫,客觀上促進了資料與文獻的積累。一批有影響力的木雕博物館先后建成:位于浙江東陽的中國木雕博物館于2014年10月開放,是集收藏、展覽、研究、交流于一體的首個國字號木雕博物館。此外,北海明清木雕博物館、哈爾濱中國木雕博物館、德化堂古床博物館、十里紅妝博物館等,也為木雕花板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源。以木雕花板為主題的研究文獻雖然處于快速上升狀態,但由于研究起步較晚,當前文獻的數量非常有限,質量良莠不齊。在圖書類文獻中,木雕花板以賞析類畫冊為主,研究性普遍較低,且很少獨立成冊,大都僅在木雕類著作中被夾帶提及,內容較為淺顯。在期刊論文方面,木雕花板的研究較為活躍,具有內容新穎、時效性強、信息集中的特點,同時呈現出跨學科特征,涉及美學、技藝、語言、教育、民俗、地理、建筑等多個關聯學科,并衍生出更多研究方向。這些文章展現了當代社會對木雕花板的關注情況、觀點態度和研究成果,具有參考意義。然而,根據中國知網、百度學術、萬方數據等平臺的檢索結果,木雕花板的期刊論文實際數量并不多,且內容趨同,學位論文的數量則更低。也有一些新聞漫談類的報刊文章,有一定參考性,但內容零碎、學術含量較低。互聯網平臺上的木雕花板信息較為豐富,即時性強,反映出木雕花板的生存狀態和未來走向,但信息的準確度缺乏保障、理論貧瘠、魚龍混雜,參考時應仔細鑒別。另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移動客戶端成為大眾互動傳媒的主要渠道。企業或個人可以隨時編輯信息,并通過手機終端運行的APP得以即時、高效地傳播,如“喜之林文化”建立“明清木雕花板研究”微信公眾號,發布關于木雕花板的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2
總結與思考當前文獻展現出木雕花板的研究現狀和階段性成果,為深化研究和開展實踐奠定了基礎。然而,文獻也顯露出以下值得思考的問題:2.1
研究文獻不足木雕花板源自晚唐,興于宋元,盛于明清,衰于民國。木雕花板雖然歷史悠久,但真正將其作為一種文化和形態來研究,卻是近年的事。經濟的發展帶動傳統文化的回暖,非遺保護漸入人心,木雕花板的研究隨之呈現高潮。可以說,木雕花板屬于新興的民俗文化研究領域,因此,目前相關資料與文獻在數量上非常有限。2.2
圖片多于文字,概述多于研究,復述多于創見現有文獻內容主要集中在整理工藝史料、展示文物圖片、描述文物形式、概述民俗文化、解釋題材寓意、復述文化價值等方面,缺少圍繞特定時間、地域、民俗、受眾,所展開的深入思辨、客觀審視和創新論證。資料羅列、概念普及和形式闡述在文獻中占據主流,研究成本較低的賞析畫冊、科普概論和工藝教材比重較大,反映出該項研究初始狀態的特征。2.3
語義解讀趨于籠統、主觀和片面木雕花板的價值不僅在于裝飾,還有祈福、教化、抒情的語義傳播功能。語義有別于簡單意義上的寓意,它基于一系列對應現實事物的數據,解釋和表達其中的含義以及這些含義之間的關系。木雕花板的語義研究是在特定時、空、物、人組成的維度下對花板語言的立體解讀,不僅包括所表達的內容、主題、意義,還要考慮花板所處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及應用媒介的特點和功能(語境),形成花板內涵的民俗淵源、思想動因及歷史沿革(語脈),以及花板傳遞信息時所依托的形式、風格、工藝(語風)。文獻中關于木雕花板語義的表述往往脫離歷史、地緣、民俗等客觀因素,囿于畫面寓意的解釋,趨于孤立泛談,缺少語境、語脈、語風的關聯性思考,易生曲解。2.4
內容重復率和拼湊度較高部分文獻的圖文大同小異,以不同形式重復出版,內容難掩拼湊之嫌,出現量多質低的浮躁現象。作為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形式,木雕花板的文化背景、裝飾功用、價值取向、工藝手法、風格樣式有一定共性,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不同流派的花板與歷史、地域、民俗、美學、工藝相關的個性特色必將顯現。這種在共性基調下的差異性才是木雕花板的真正魅力所在,也是未來研究應重點關注和致力探索的方向。2.5
遺產境遇和保護策略研究不足時代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格局。傳統手工藝的斷層、當代工業化的沖擊、形態結構與組織體系的瓦解、傳統語義的流失,是木雕花板面臨的嚴峻境遇,亟待人們重視、思考、研究,并拿出科學的保護和傳承對策。當前,文獻描述了木雕花板的形式、工藝、文化,對普及傳統木雕文化起到積極作用,但有關木雕花板境遇和保護的內容多停留在現象描述和政策呼吁層面,缺乏從歷史與當代兩個角度對民俗文化的變遷、社會價值觀的演變、審美心理的變化進行比較研究,同時缺乏基于上述研究的實踐方法論,因此難以對木雕花板產生實質的建設性價值。2.6
創新活化的研究薄弱當前的木雕花板不是機械的克隆再造,而是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創造性的傳承,對傳統與當代物質和精神價值進行辯證詮釋與批判重構,本文將其稱作“活化”,是指面對正在消亡的傳統手工藝所采取的搶救性研究和實踐的措施及其結果。活化表達的是一種在傳統手工藝形態中提煉活力因子,推陳出新并提升其當代價值的意愿與追求,其實質是對接傳統與當代精神之間的生態性關聯,即找到木雕花板與當代需求之間的價值交集,借助傳統民藝和現代設計的力量解決當下問題,從而使傳統民藝得以可持續發展。當前,木雕花板的創新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室內裝飾領域,且多是文物的直接應用,缺乏基于深入研究的簡化提煉、設計變化、解構重組和藝術衍生。直接應用的花板大都作為服從環境需要的被動裝飾元素,在裝飾生活的同時,也對文物及其背后的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曲解和割裂,其固有的美學、結構、語義等功能被壓縮,難以具備再生能力。因此,面對創新活化的命題,必須深化對木雕花板形式和內涵的比較研究、科學總結和理論闡述,準確解讀其中語義,找到與當代生活需求及價值觀吻合的形與義,并結合創意思維、數字化保護、現代科技、互動傳媒等手段,開展一系列設計、制作、推廣、行銷實踐,使木雕花板對話于傳統,活化于當代。參考文獻:[1] 徐艷國.明清木雕花板雅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 王世穎,陶毓博.論壽在傳統木雕花板中的體現[J].山西建筑,2015(11):215-217.[3] 石晶.明清木雕花板人物紋基本形態和雕刻形式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