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惟
摘 要: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迄今為止已有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在長期的改革與發展過程中,民族聲樂藝術美學特征十分鮮明,作為中華民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聲樂藝術的表現方式呈現出多元化態勢,不拘一格的表現形式將中華民族歷史發展規律刻畫得淋漓盡致。基于此,本文重點探究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旨在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美學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為聲樂藝術美學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關鍵詞:民族聲樂藝術;美學特征;探究21世紀作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與創新的黃金時期,其美學特征愈加鮮明,一方面凝結著無數聲樂藝術作家的勞動成果;另一方面集中了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智慧與結晶。通過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美學特征的研究與探析,我們能夠從中了解和掌握民族聲樂藝術的自然特性和美學特性,有利于傳統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科學轉型和深度創新,其意義深遠而重大。1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內涵闡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從不同的層面分析,其內涵有所不同。從廣義層面而言,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大致可以被劃分為三類:一是戲曲演唱;二是曲藝說唱;三是民歌演唱。從狹義層面而言,所謂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實質上指的是符合新時期的民族聲樂,也就是所謂的富有當代特色的民歌演唱,與傳統的民族聲樂存在必然關聯,均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歌氣息,其藝術審美理念完全一致。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不但完全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元素,而且融入了西方藝術文化元素,其歌唱形式與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稍有差異。可以說,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具備兩面特性,一方面擁有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文化氣息;另一方面具備西方聲樂藝術文化氣息,可謂是兩者的統一、集合體。2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研究的重要性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初期,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其活躍程度并不高。然而,儒家、道家等學派十分重視民族聲樂藝術,并將其作為自身道德修養的一部分,由此將民族聲樂藝術上升到了美學層面,從美學角度出發,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民族聲樂藝術改革和創新的新思路。[1]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改革開放、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逐漸被顯現出來,并作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基礎特征之一,從美學層面而言,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顯得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特性,并且與西方聲樂藝術一脈相承,能夠有機統一、結合起來。因此,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極其重要,作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石和保障。3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3.1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情感美學特征美學作為研究人類意識、知覺和情感的一門多元化學科,聲樂同樣是洞察人類情緒的一門藝術學科,自古以來,二者之間的關聯十分緊密,共同豐富著人類的情感世界。《樂記》作為中國古代音樂的記載范本,部分內容闡述了音樂對人類情緒的影響作用,認為音樂是由人類根據自己的情緒所創作,也是反映人類情緒的一種主要工具。[2]音樂作為聲樂藝術的核心組成部分,與詩詞結合起來,實現了聲樂藝術的多元化和多樣性,聲樂藝術實質上就是對人類情感世界的真實寫照,也是人類情感美學特征的重要體現。聲樂藝術之所以魅力無限,正是由于其具備兩個主要因素:一是聲音;二是情感。前者即就是來自音樂中的聲音,通過演唱者口中所傳遞出來的聲音;后者就是音樂、歌曲中涵蓋的復雜情感要素,包含了創作者的創作情緒和生活情感等。聲樂藝術的情感美學特征同時擁有抒發情感、傳遞感情的作用,作為創作者抒發情感和傳遞感情的主要途徑之一。也就是說,創作者在聲樂創作過程中,將自己的情感要素、復雜情緒融入其中,達到藝術美學的高度,觀眾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創作者此刻波瀾起伏的情緒和多元化的情感要素。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過程中,受到西方聲樂藝術美學特征的深遠影響,逐漸形成了聲情、詞情、曲情等美學特征,這些美學特征與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創作息息相關,極大豐富著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創作手段,凝練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潛在的情感美學要素。3.2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創造性美學特征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除了具備情感美學特征之外,還作為一種具備創造性美學特征的藝術綜合體。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民族聲樂藝術在長期的矛盾斗爭和方式轉型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了創造性美學特征。也就是說,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始終處于創造過程。新世紀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傳承中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基礎上,發揮出了當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一方面在學習傳統民族聲樂藝術;另一方面在創造新的民族聲樂藝術。與此同時,在傳承民族聲樂藝術的同時,不斷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聲樂藝術,可謂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僅符合傳統歷史發展規律,而且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性。“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作為當代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創造性美學特征的主要表現方式。首先,古為今用是當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作詞、譜曲、歌唱過程中,完整繼承傳統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固有特點,通過學習和借鑒傳統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中的精華思想和創作技巧,來豐富當今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突出創造性美學特征;其次,洋為中用是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不斷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創作技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特點,將西方國家和地區民族聲樂藝術作品中有用的東西拿出來,融入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去,以此來豐富中國民族藝術創作手段,突出中國民族藝術創造性美學特征,最終實現與西方聲樂藝術相接軌。3.3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現代性美學特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走出國門。然而,在走出國門,實現現代性美學特征的過程中,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作品要符合中華民族傳統歷史風格,符合中國當下基本國情和民族聲樂藝術創作理念,在此基礎上,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地區的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創作理念與創作技巧,堅持傳統與借鑒齊頭并進。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要繼續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典范,始終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發展道路,在不忘本的基礎上,有選擇性、有針對性的對待西方聲樂藝術文化。唯有此,方可取得實質性的藝術創作成效,突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現代性美學特征。21世紀以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速度十分驚人,其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已然成為國際民族聲樂藝術領域中的主力軍。究其原因,取決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鮮明的美學特征,充分提升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高度,呈現出了情感美學、創造性美學和現代性美學特征,完全符合中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發展態勢和國際聲樂藝術創新軌跡。隨著國際文化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和革新,中國民族藝術在傳承傳統民族藝術創作方法的同時,不斷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聲樂藝術創作技巧,豐富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創作方法,實現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創作方法的多元化和多樣性,最終有利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國際地位的提升和美學特征的集中體現。參考文獻:[1]
劉暄.文化視野下的當代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特征[J].音樂探索,2010(04).[2]
趙燕.中國民族聲樂的審美特征探析[J].作家,2012.[3] 趙金霞.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特征[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