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杰
摘 要:巴赫是西方音樂史巴洛克時期德國的音樂巨匠,被譽為“近代音樂之父”巴赫的音樂風格是簡約而完美,他用簡約而完美的音樂去打動每一位聽眾。巴赫把前人發展起來的音樂風格,形式和傳統概括地加以研究并匯聚在一起,使其更加豐富多彩。古典音樂史上獨一無二的音樂家巴赫,更鑄造了一段永世不朽的偉大傳奇。關鍵詞:巴赫;復調;十二平均律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國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帶的埃森納赫,是巴洛克時期(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大致為17~18世紀)的德國作曲家,杰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和大鍵琴演奏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自門德爾松在巴赫去世60年后重新發現巴赫以來,西方音樂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重新研究和認識巴赫的熱潮。300年來巴赫的魅力之所以長久不衰,不僅僅是他的音樂賞心悅目,還在于他對人生的教化作用,對其他藝術乃至科學的影響力。17~18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相繼開展。“人”的世紀被發現,人們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與教會相勾結的神圣王權受到沖擊,大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巴赫所處的年代就是這一時期。巴赫離開我們距今已經有300多年,其作品結構相對復雜,不少作品宗教色彩較濃,而且創作風格和中國人習慣理解的風格有所不同,需要通過積累音樂知識,慢慢鉆研。巴赫的創作使用了豐富的德國音樂風格和嫻熟的復調技巧;他匯聚意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他是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融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時期音樂風格的精華,。“巴赫”在德文里面是“小溪”的意思,然而巴赫一生的成就和影響,正如貝多芬比喻“像大海一樣的巨大和深遠”。1750年7月28日巴赫病逝,終年65歲。巴赫的與世長辭,標志著巴洛克巔峰時期的對位法音樂的終結,也標志之歐洲巴洛克時代的終結。巴赫的傳奇人生及藝術生涯如下:1
出生音樂世家自幼刻苦學習的音樂天才巴赫家族中幾代人都是宮廷樂師,他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具有天賦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雖然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而且他的家庭早在他出生以前的許多年就已經在音樂家赫赫有名,但從巴赫的曾祖父起又都是地位卑微,靠音樂謀生的貧民階層。受家庭條件影響,巴赫沒能受到很好而系統的音樂教育,只能靠自己刻苦學習。原本巴赫成長于音樂世家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偏偏要考驗他的意志,他9歲喪母,10歲喪父,只能靠在教堂擔任管風琴的大哥撫養。巴赫在作曲方面是無師自通,他從沒有上過任何作曲方面的課程。盡管條件所限,可是巴赫從未向命運屈服,盡管家里存放大量的音樂資料,可是兄長擔心時間被浪費而不允許他學習。據史料記載,當時巴赫為了得到他哥哥保存的一疊名家樂譜,前后花去六個月時間,趁家人熟睡之際,伏在桌案上,把樂譜一筆一劃的抄下來學習和研究。巴赫15歲離開大哥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巴赫曾經獨步300公里前往呂內堡城學習,在這里,他結識并熟悉了該城的管風琴大師伯姆和他的音樂;巴赫還曾經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漢堡聆聽賴因肯的演奏,還有一次徒步兩天策勒聆聽那里法國風格的宮廷樂隊演奏。在巴赫成長的年代,貧窮落后的德國,交通和樂譜印刷尚不發達,要想向著名的大師們學習,除了抄錄他們的珍貴樂譜手抄報,就只有親自拜訪他們,聆聽他們的教誨,這對于家境貧寒的巴赫來說,注定了要一次次踏上一段艱辛的求學之路。2
長期擔任職業演奏員大膽革新勤奮創作從青年時代起,巴赫就開始研究很多有影響的作曲家的作品并從中受益,這主要通過對音樂的聆聽,閱讀,抄寫,復制,加工,模仿和對作曲媒介,形式種類的接受。15歲時,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被米歇爾附近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巴赫用音樂——世界通行的語言,溝通心靈的橋梁。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蘊,充滿了現實生活的氣息。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巴赫借宗教音樂抒發了對人類痛苦的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的渴望,并且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使之平民化。3
復調音樂技藝的大師:“復調音樂”是“主調音樂”的對稱,多聲部音樂的一種在音樂作品中含有兩條以上獨立旋律,通過技術性處理,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這樣的音樂就叫復調音樂。簡單地說,復調音樂就是若干旋律同時進行而組成有機整體的一種音樂形式。16世紀以后,復調音樂無論在結構方面或是技術方面都已日趨完善,為器樂復調的興起與發展創造了條件。巴赫還將器樂賦格曲形式發展至極,他的管弦樂作品邏輯性強,變幻多樣,旋律豐富多彩。樹立了器樂復調音樂技巧的典范。巴赫在音樂上最大成就就是將復調音樂推上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在這個領域里,可以說他達到了登峰造極。4
創作《十二平均律曲集》平均律是歐洲音樂的基本律制。平均律是一種規律,它對自然律進行修正,將八度音程分為十二半音的調律法,以便于轉調。這種調律法雖在18世紀已被提倡,但一直未被重視,而首先采用這種方法運用全部24調的音樂家,就是巴赫。巴赫創作的《十二平均律集》,首次為平均律的創作樹立典范,影響極為深遠。這套曲集是鋼琴文獻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世人稱為鋼琴音樂的《舊約》。《十二平均律集》集復調音樂之大成,精美的旋律,千錘百煉的主題和匪夷所思的復調作曲技法隨處可見,代表了巴赫器樂創作的最高成就,“平均律”的命名就來自于巴赫,在這種完美的音樂大廈面前,后人只有驚嘆,肖邦曾說:“《平均律鋼琴集》是音樂的全部和終結。”巴赫的這部《十二平均律曲集》是第一次為“十二平均律”系統作曲的嘗試,雖然在他之前大約20年,已經有人針對剛剛興起的“十二平均律”,嘗試寫了一些針對新音律的曲子。比如1702年,Fischer就曾經為“十二平均律”所給出的新12音階中的9個寫了一套曲子。但從整體上為全部12個音作曲的第一人是巴赫。在這部作品中,針對從C 升C……到B的每一個音,巴赫分別在大調和小調的框架內,各寫了一首曲子,一共寫了24首曲子。這樣系統的嘗試,可謂前無古人。正是他這套《十二平均律》,最終向人們證明了“十二平均律”是可以作曲的,而其效果之美妙,以前的人從未領略過,后世的鋼琴家幾乎都學習過《十二平均律曲集》,如今這部曲集被人尊稱為“鋼琴演奏的舊約全書”。歌德對于巴赫音樂的評論十分精辟,“就如永恒的和諧自身的對話,就如同上帝創造世界之前,在心中流動,我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們不需要用他們,內在有一種律動,源源而出。巴赫似乎用最獨特的方式為自己的一生畫上句號,留給人們一串長長的省略號,里面包含著我們對這位大師無盡的遐想……參考文獻:[1] 劉志明.巴洛克時代音樂史[M].臺灣:全音樂譜出版社,2002.[2] 斯特凡諾·卡圖齊(意).巴赫和巴洛克音樂[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3] 謝英軍,張鵬.管窺巴赫音樂中的宗教情結[J].北方音樂,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