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摘 要:閩臺地區的區域文化和民間美術是存在著一種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作用的關系,也是研究民俗美術現象的新視角,我們通過研究閩臺地區藝術文化的領域、文化層次、文化歷史等方面的詳細研究,對區域文化和閩臺民間美術進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討,希望能對以后的閩臺地區文化領域層面的研究提供幫助。關鍵詞:區域文化;閩臺民間美術;藝術文化福建與臺灣兩省隔海相望,社會的文化傳播和交融使其逐漸在區域文化上有許多相似之處,與此同時,通過了解區域社會中一些民俗和民間美術的意識形態和交流,可以讓我們切身地感受到最真實、最鮮明的民間藝術的寫照,在討論和研究閩臺文化的民間美術和區域文化中,可以讓兩地的人民更加親切,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為構建和諧統一的社會環境添磚加瓦。1
區域文化、民間美術概述1.1
區域文化區域文化是指由于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不同,致使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從而形成了明顯與地理位置有關的文化特征。區域文化是在特殊人文地帶上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演替而產生的價值觀念和心理狀態的綜合體, 它是人類思想、行為與活動產品的總和, 也是人們研究和理解地球表面各種人文現象的前提。閩臺區域文化是世界眾多區域文化中的典型, 帶有地域文化的差異性與同一性。1.2
民間美術中國的民間美術是由人民群眾創作的,以美化環境、豐富民間風俗活動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流行的美術。民間美術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勞動與生活實踐,原始人在制造勞動工具的過程中,發現勻稱、光潔、鋒利的工具用起來既方便又順手,因此各種工具的制作都按著這種標準發展,這種對實用性的追求逐漸演變成對視覺愉悅感的追求,并在實用造物活動的基礎上逐漸發展了審美,使之既能滿足實用的需要,又能滿足審美的需求。民間美術通過特有的觀察和思維方式,以及對歷史傳統遣型的重新建構,實現了創作語言的自由和個性化的要求,具有強烈的審美感染力。民間美術表達了創作者真摯,樸素的情感,并使這種藝術形式最終實現了大眾化。1.3
閩臺區域文化的形成移民是文化傳播的載體。移民及其文體傳播是閩臺區域文化形成的基礎, 那么島內社會歷史的演變以及兩岸文化之交流與互動則是最終形成閩臺區域文化的重要標志。閩臺區域文化是一個聯系古今的概念。它的形成是在兩岸社會歷史的不斷演進中實現的,福建向臺灣的移民以及在此過程中的大量文化傳播,可以說為閩臺區域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兩岸文化交流,尤其是在臺灣進入定居社會以后出現的兩岸宗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從內在機制上形成了無數的血緣紐帶,把閩臺兩地業已形成并在內部各自演進的文化連為一體,成為具有共同地方特色、同質性很高的區域文化。閩臺區域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血緣文化,它是伴隨著以閩南人為主體的移民開發而實現的。閩臺區域文化區形成以后,由于它所具有的與血緣紐帶相結合的文化特質。2
閩臺區域文化的特性臺灣曾經是一個移民社會,其移民主要來自福建、廣東,臺灣與福建在文化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閩臺地區的區域文化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在兩地文化不斷的交融、兩地人民不斷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溝通的過程中,也同樣呈現出文化的同一性,歷史的促進和在民俗民間藝術中的體現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差異性和統一性是并存的,這是相輔相成不可忽視的事實。2.1
差異性從我國的版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臺灣和福建兩個省份是處于不同的地域中的,它們隔海相望一個依山望海一個卻是四面環海,而早先在福建聚居的民族是閩越族并且在經歷了被迫的搬遷后消融在后來的南遷移民中,而臺灣早先是包括了排灣族在內的九個少數民族聚居,在經歷了明清兩代的移民后,一部分送入在漢族移民中一部分則避居起來仍然保持著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這其中讓我們感受到的無疑是兩個地域的文化差異。2.2
同一性明清時期,一些福建人民向臺灣進行移民活動,這就使異質的文化對臺灣的本土文化產生干擾,這種文化不僅長居臺灣并且在日據的特殊時期成為社會的主導文化,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也同樣使臺灣的人民對漢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表現出接受和崇拜的一面,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臺灣的歌仔戲和漳州的之薌戲之間的淵源,起初它是由清代時期漳州的津歌這種表現形式進入到臺灣,后來經過臺灣曲藝界的一些表演藝人在表演的過程中不斷地融入京劇等具有特色的表演形式,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歌仔戲,又從臺灣傳入廈門、漳州等地才完整的演化為如今的表演形式。我們只是列舉了多種經過兩地融合的藝術形式其中的一種,這樣的現象還有很多,所以我們可以認識到雖然兩地不屬于同一個地域,但是其生活習俗和觀念等都是相通的,所以在同一性和差異性之間占據主導位置的仍然是同一性。3
閩臺民間美術的融合福建文化和臺灣文化具有同源性。兩種文化的圓圓都是中國傳統文化,閩南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土著民的本土文化,同時還吸納了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在多種文化交融過程中使閩南民間美術具備濃郁的傳統色彩和鮮明的地域特色以及獨特的海洋文化風格。臺灣民間美術的根源是中國內地,臺灣民間美術是中國民間美術的延長與移植。臺灣的文化歷史同樣是多元化兼容并序發展。隨著大量中原移民涌入臺灣,對臺灣的文化藝術影響深遠,尤其是閩南地區文化的流入,使得中國書畫和民間繪畫成為臺灣美術的主流,中國傳統的繪畫精神:筆墨情趣、脫略形似、神韻逼真等在臺灣美術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閩臺文化以及民間美術地融合在近現代的美術作品中呈現出來。4
閩臺民間美術共同特性4.1
海洋文化同為兩地的創作源泉所謂海洋文化就是由海洋而產生的以及人類所創造的文化都是海洋文化的范疇,它涉及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經濟法制等各個領域,海洋文化崇尚力量、解放人們追究自由的天性,在閩臺社會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充分地體現出其從大陸的“黃色文明”向“海洋文明”的過渡階段,由于大陸居民被生活所迫為了生存遷移到閩臺地區生活,但是不僅帶到閩臺地區人口上的遷移還有大陸的傳統文化,二者之間文化不斷交融并且逐漸形成海洋文化的特性,中原文化在閩臺地區不斷受到本土化的改變而且逐漸吸收海洋文化呈現出獨特海洋文化特性,并且對閩臺地區的民間美術創作和形態產生影響,其中海洋文化對社會形態的影響無所不在,比如閩臺地區的居民建筑風格多以三合天井和四合中庭兩種類型為主,在建筑的材料上是以紅磚白石作為主要的原料,并且配以木構的材料作為輔助,這種區別于底層建筑的建筑風格是起到對生活在沿海地區的居民避免受海洋季風活動影響的防御型的措施,除了在建筑方面有所體現以外,在生活中的一些民間的雕刻藝術、繪畫藝術、皮影等各個方面都受到了海洋生活特性的影響,在繪畫題材上對描繪山水等方面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像“媽祖傳說”等深受海洋文化影響的民間美術作品。4.2
外來文化侵襲由于閩臺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我國與外國文化交流的首要地區,通過傳教士、商旅和非法的掠奪等形式在閩臺地區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交匯的形式,這就使其在文化領域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例如在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國宗教派系的石刻作品二百多方,其中有一方名為“蓮花天使圖”的石刻作品,是基督徒所刻的墓碑,在雕刻的圖案中我們可以看到蒙古人的裝飾特點,有蒙古人的耳環、絡腮胡子,但是卻經過工匠的雕刻,成為圣經中天使的形象,身披彩帶和罩袍飛舞在十字架和華蓋的兩側,面對這樣一個雕刻的形象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塔波爾波特·奈斯教授解釋道“圖像的模式來源于波斯,這種遨游的天使完全是波斯式的。”我們可以發現,外國的文化逐漸呈現出中國本土化的形態,在日據時期,天皇政府提出同化政策,一些臺灣青年更是掀起了“新文化運動”,提出要改革傳統的服飾,提倡穿著和服和西服,但是面對這樣不公平的同化政策,雖然臺灣人民并沒有屈服,卻避免不了地出現了民族服飾西化的現象發生,外來文化的侵襲對閩臺地區的民間美術創作產生了不可抗拒的影響。5
閩臺民間美術的三大思維方式5.1
藝術文化領域藝術文化域所指的是藝術同其他因素之間的相互制約和交互結合。將閩臺民間美術同臺海整個的社會背景有利地結合在一起,采用雙向的觀察視點,在進行觀察的過程中不僅只看到其自身的藝術風格和美術特性的變化,同時也要對于整個社會的大背景給予關注和重視,要立足于整個中華文化的大的文化背景下入探討區域文化的特性,從閩臺民間美術的外部影響和內部的發展兩個方面反映其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因素。5.2
藝術文化層面對于閩臺民間美術的研究不能僅僅要對表面上的藝術現象的描述和淺析上,更要進行深層次的挖掘現象背后的本質,對于生活中富有活力并且生動形象的藝術現象固然不能忽視日存在的表象,但是更要集中關注對較為復雜的民間美術現象進行分析和闡述,這就使得我們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了解到復雜的藝術現象的文化內涵,并且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對村落中各種民間美術的變動和偶然給予客觀的解釋和審視。5.3
藝術文化歷史有個詞叫做“時移世異”,就是說隨著時間的變遷整個世界都會發生變化,在文化藝術領域這個詞也依然受用,對閩臺民間美術的探索我們不能只關注現在,更要考慮到歷史環境的影響和未來的發展方向,要構成一個完整的時間鏈條,通過對歷史發展的研究,可以把閩臺民間美術的模糊的藝術現象同綿延的文化歷史進程結合在一起,探求其發源和變化的過程。6
結語從閩臺社會文化的傳播與交融中找尋閩臺兩地的文化淵源, 又從區域社會的民俗事象觀照民間美術形態與流變。從某種意義上說,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所折射出的是最為真切的、鮮活的、生動的社會文化心理。 我們對于閩臺地區的民間美術和區域文化的探索還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可以說任重而道遠,只有不斷地開拓文化視野,站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其發展的過程才能取得本質上的收獲,閩臺文化具有同一性和差異性,但是在方言和民間藝術形式等方面的特性呈現出了很強的同一性,處于海洋文化感染下的閩臺藝術文化吸引著我們去不斷地深入探索。通過對民族民間傳統藝術進行研究、保護與傳承,有助于提高閩臺兩地人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進而對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具有深遠的意義。參考文獻:[1] 鄭俊暉,李豫閩,黃忠杰.篳路藍縷登高峰 自強不息鑄輝煌——福建師范大學藝術(音樂、美術)學科百年學術發展概觀[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06):32-37.[2] 李豫閩.區域文化與閩臺民間美術[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6):38-41.[3] 祖群英.當前閩臺文化交流的機制創新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04):90-94.[4] 汪威毅.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和而不同”的融合[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05).[5] 王曉文.閩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地緣環境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