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蘆垚
深圳碳市場以占全國試點城市2.5%的市場規模,實現了試點城市21%的交易量和28%的交易額,
配額流轉率連續3年位居全國首位
2016年6月,一樁交易引起了媒體的關注。
深圳媽灣電力公司回購了此前出售給美國BP公司的碳配額。由此,中國首單跨境碳資產回購交易落地深圳。
對于深圳來說,此舉頗有象征性意義。
“深圳已經處在一個較高的發展平臺,要實現更高的發展目標,還面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和挑戰?!睆V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坦言。
深圳土地資源緊張,人口密度全國第一,要實現“高位過坎”,在深圳市發改委副主任蔡羽看來,“以更少的資源能耗和更低的環境代價,實現更有質量可持續的發展,是處在高速轉型升級期深圳的必然選擇?!?/p>
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建立,對此意義重大。
在第四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上,綠色低碳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劉馥爾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通過這套機制,高排企業為減排企業的創新成本埋單。無論是為了獲利還是為了避損,企業都會節能減排、加快創新,所以這套機制最終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資格,是深圳主動“搶”下來的。劉馥爾告訴本刊記者,原本國家發改委只擬定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和湖北6家試點。
“之所以要主動加入試點行列,是因為綠色低碳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理念,而要實現這一理念,更需要靠制度約束落實?!鄙钲谑邪l改委副主任蔡羽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他告訴本刊記者,根據歐盟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經驗,碳排放交易是實現城市治理低碳化的比較好的方式,“要實現綠色低碳,也有其他的方式,比如節能、碳稅,但是這些手段各有問題,比如碳稅是國家行為,節能只是一種形式,是不是能達到標準是另一回事。”
2011年10月29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深圳獲得了試點的最后一張門票,成為全國首批啟動試點城市。
在蔡羽看來,深圳與其他擬定的試點地區之間有較大差異。一方面,與四個直轄市和兩個省份相比,深圳市各方面的體量較小,另一方面,深圳的產業結構也與其他地區有明顯不同,當地沒有重化工、鋼鐵、火力發電等二氧化碳的大型直接排放源。
“深圳受制于經濟產業結構和碳排放結構,市場規模應該是全國最小的。”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葛興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這些現實條件,對深圳的機制創新提出了要求。
“我們希望通過探索,找出一條新的路徑?!辈逃鹫f。
深圳市的碳排放交易機制,是在借鑒其他地區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城市本身的特點而定的。
在設計碳排放交易機制之初,深圳廣泛參考了國際經驗。其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AB32法案”,成為其主要借鑒。
“AB32法案”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將加州范圍內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水平下降到1990年的水平。該計劃分階段漸進實施,初期主要是電力行業和大型工業設施,然后擴展到燃料分銷商。
考慮到自身特點,深圳的交易機制在加州經驗之上,加入了大量的“深圳特色”。
例如,深圳市第一次把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一起納入市場。
“歐洲、美國只是納入直接排放源,比如電廠、化工廠、鋼鐵廠。深圳只納入直接排放是不行的,因為我們就7家電廠,大部分制造業都是間接排放,所以經過考慮后,我們把間接排放也納入進來。這么做,主要目的是提高碳交易管控的覆蓋面。畢竟,這個制度能否成功,要看能否對排放源的主要部分進行控制。”蔡羽說。
“深圳特色”的另一個特點是,采取了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是指管控單位年度碳排放量與其生產活動產出的比值)雙重目標控制。
北京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教授、綠色低碳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馬曉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深圳的碳指標是按照行業分配的,不同行業有不同標準,“以制造業為例,每個行業除了有一個總量外,還按照碳排放強度劃分了基準線。制造業、交通、水務、港口等重點行業的碳排放指標,都是根據碳績效(每噸碳在生產過程中所帶來的產值)單獨制定的。”
在確定納入碳交易體系的工業企業名單時,深圳市發改委主要參考了兩組數據:一是由統計局提供的工業增加值;二是由市場監管局、供電局、石化企業等提供的企業能耗數據。
在第一年,經多方數據匯總后,根據企業工業增加值、規模大小、能耗水平,深圳最后確定了635家企業名單,每年排放配額為3000萬噸。
“一些地區和國家主要是控制碳排放的絕對總量,我們一開始設計,就把碳排放強度也納入了考慮。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們還在發展中,不能因為排放就停止發展。所以,我們主要看企業碳排放強度是否下降?!辈逃鹫f。
為何自我加壓
盡管在進行機制設計時,深圳已考慮了本地的實際情況,但是,要順利推行這一新機制并不容易。
其中一個原因,是深圳市的自我加壓。
“2013年至2015年間,深圳市政府根據深圳產業結構特點每年給企業分配3000萬噸碳排放配額,這個額度相對于全國幾個試點城市來說是最小的?!备鹋d安說。
這是因為深圳的產業結構比較輕,綠色程度高,以及深圳碳交易市場規模較小。
但在劉馥爾看來,“深圳提出的每年3000萬噸碳排放配額,已經是主動給自己加壓。”
馬曉明告訴本刊記者:“即便是這個配額指標,當時的635家企業中,有一半以上企業是存在履約壓力的。”
據一位當地制造業企業主反映,許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業因深圳碳排放成本太高而另擇他地。
盡管這種自我加壓給一些企業帶來了壓力,但是,深圳并未有所放松。
“我們希望從機制方面找到不同的路子,以行政方法加一些經濟手段,相互配合。畢竟與現在的限購限行等政策相比,碳交易更先進,其中加了一些經濟手段,讓政策更加符合實際情況?!辈逃鹫f。
另一方面,對于碳排放交易這個新鮮事物,市場也有一個認識的過程。
最明顯的表現是,在交易平臺運行第一年,市場交易明顯集中在履約期的最后一個月。
據葛興安介紹,當時,為了確保企業履約,深圳市發改委動員了區政府、街道辦聯系并督促企業,甚至到工廠現場指導履約,并在媒體上連續數周發布通告。
不過,在平臺運行第二年,情況有了明顯改觀。
與平臺運行第一年不同,“政府只是按照正常的工作流程,在報紙上、網站上公布了關于履約的工作通知,沒有再對企業采取‘密集轟炸。”葛興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不少企業早早便提前為履約做準備,整個碳交易市場相比第一年要平緩許多。
“這說明經過實踐,已經有很多企業掌握了碳市場的運行規律,知道在什么樣的節點開始準備什么樣的工作?!备鹋d安說。
據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數據顯示,深圳碳市場第一年累計成交額達到1.04億元,成為全國首個總成交額突破億元大關的碳市場。
深圳碳市場以占全國試點城市2.5%的市場規模,實現了試點城市21%的交易量和28%的交易額,配額流轉率連續3年位居全國首位。
葛興安將這歸功于市場化,“深圳是一個金融力量強大的城市,可以創造出多樣的碳金融產品。”
碳交易市場主體的積極性,無疑是催生市場活力的根本。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年間,迅速提升起碳交易市場主體的活力,根本原因還在于這一機制本身給企業帶來的收益。
葛興安說:“碳市場就是胡蘿卜加大棒。企業節能減排做得好,碳交易就是胡蘿卜,如果做得不好就是棒子?!?/p>
在葛興安看來,碳交易機制實現了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為企業新增了另外一種資產類型——碳資產,“這個資產可交易,是有經濟價值的,通過利益這根‘胡蘿卜,碳交易市場實現了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目的?!?/p>
在碳市場里,企業可以憑借“碳資產”抵押融資、發行企業“碳債券”和碳資產回購交易等方式豐富融資渠道。媽灣動力即是例證,2016年3月,通過出售碳配額后,公司獲取上億元人民幣的資金,用于投入公司可再生能源的生產。
事實上,碳交易機制的完善還提高了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碳交易機制是建立在要求嚴格的數據基礎之上的,企業必須對自身能源消耗、工藝流程、能源浪費情況進行數據收集、監測、整理工作。因此,碳交易機制間接幫助企業建立起精細化的能源數據和排放數據管理的完整體系。
深圳供電局是深圳市首批635家碳排放管控企業之一,在節能減排的同時,為實現節能低碳進行了有益探索。
經第三方機構核查,深圳供電局2015年度實際碳排放量為34155.5噸,比2014年度減少2722.4噸,同比下降7.4%,預計2015年度將盈余碳排放權配額約8200噸,在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市值約33萬元。3年來,已累計盈余碳排放權配額約23539噸,市值近100萬元。
“嘗到了數據精細化管理的甜頭,企業才會主動配合碳交易機制的建立。”葛興安說。
“深圳的碳交易機制設計,除了要考慮覆蓋面和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之外,更需對市場進行精心設計。比如我們設計了回購機制,如果市場價格下降幅度較大,就要做一些回購處理?!辈逃鹫f。
這樣一個新生的機制,由于涉及廣泛、機制復雜,該如何一步步完善,還需實踐驗證。
目前,深圳市納入碳排放交易的,主要是制造業企業。
事實上,在深圳市的碳排放主體中,除了制造業之外,交通排放和建筑物排放也占據相當比重。
“近幾年交通排放上漲比較快,幾乎占到總排放的40%,建筑排放也占到大約30%。”蔡羽說。
但是,深圳沒有把3個領域同步納入交易試點,而是先從制造業開始。蔡羽解釋說,這是因為建筑物的情況比較復雜,“主要是產權不清晰,有的建筑,一棟樓不是一個業主,因此存在難以解決的法律問題。”
眼下,交通排放已開始納入碳排放交易之中。按照計劃,深圳將先把公共交通納入進來,隨后是出租車和貨車等。
在深圳完善自身機制的同時,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已進入倒計時。2016年,中國將把低碳試點從7個城市擴大到100個。
“2017年全國碳交易市場將啟動,試點城市與其他城市的碳市場會存在很大的差別,目前最緊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其他城市做培訓和市場。”葛興安說。
深圳已經開始對外輸出“深圳經驗”。
2016年3月19日,“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深圳中心”揭牌,該中心將全面服務全國碳市場建設,協助國家發改委加快推進非試點省市碳市場能力建設。
這一中心成立后,深圳已經與7個省份6個市的發改委開展合作,一共舉辦了19場培訓,培訓總人數達到1200人。
在對外輸出經驗的過程中,尤為值得提及的是,2014年11月,包頭市與深圳市簽署了碳交易區域合作戰略協議,這是深圳碳市場品牌服務及管理模式的首次異地輸出。
而除此之外,深圳排放權交易所還在推進與江蘇淮安、甘肅、四川等地的合作,力爭將深圳碳市場成功模式輸出到更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