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濤 魏急波 馬東堂 王杉
[摘 要]研討式教學能夠廣泛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針對通信網絡理論與應用課程選課學生專業基礎的差異化,教學內容的多樣化特點,提出多元化研討教學的組織方法。該方法強調根據授課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研討,點面結合的文獻選擇,靈活有針對性的閱讀小組劃分,以及小組討論與大班講課相結合的研討形式,意在為進行研究生研討式教學的同仁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多元化;通信網絡理論與應用;研討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6-0165-02
一、引言
研討式教學在授課教師的引導和管理下,通過教師和學生圍繞某個問題進行交流探討,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和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式相比,研討式教學能夠廣泛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因而在開闊視野、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工程應用能力等方面都起著關鍵的作用,深受學生的歡迎。
一般認為,研討式教學法以郭漢民教授提出的“五步”教學法為典型。[1] [2]該方法將研討式教學分為“教學示范和布置任務”、“學生查找資料,撰寫講稿”、“小組討論交流”、“學生講課,老師評議”和“總結提高”五個步驟。上述方法在不少的課程教學,特別是在文科相關領域中被廣泛采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而且在研討課程的具體組織方法上也有一些新的發展。[3] [4]本文結合我校研究生通信網絡理論與應用的授課實踐,針對選課學生專業基礎的差異化,教學內容的多樣化,提出了多元化研討教學的組織方法。
二、通信網絡理論與應用課程特點簡介
通信網絡理論與應用是針對通信與信息類研究生開設的36課時專業課程,授課內容涵蓋了背景知識、基礎理論、技術應用和前沿技術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既包括經典的通信網絡理論(包括排隊論、圖論等),也包括一些熱點方向的關鍵技術(比如認知網絡、協同通信等)和典型應用場景,還介紹了最通信網絡方面最前沿的研究進展和動態。
由于該門課程面向全校,每年選擇學習該課程的研究生專業背景差異也較大。以2014年選擇本課程的研究生為例,雖然一半以上的研究生來自信息與通信工程,但選課學生總體上覆蓋了信息與通信工程(約53%)、電子科學與技術(約13%)、控制科學與工程(約10%)、管理科學與工程(約7%)和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約17%)五個不同的專業。
三、多元化研討教學組織方法
由于授課內容覆蓋面廣、選課研究生專業背景差異大,直接應用目前的研討式方法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文獻的選擇。即使授課教師指定了選擇文獻的方向和范圍,學生自己選擇的文獻在重要性、難易度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如果選擇了不恰當的文獻來閱讀,既浪費了學生自己的時間,學生的收獲也會大打折扣。2.研討小組的劃分。因為文獻閱讀的難易有不同,一些綜述性的、原理性的文章相對簡單,一些技術性強的文章相對難,而且文章的長短也不盡相同。因此,如果固定進行小組劃分,不同小組所承擔的工作量就會有很大差異,這對學生不公平,也會增加最終成績評定的難度。
鑒于該課程的特點,我們逐漸探索,形成了一種多元化的研討式授課方法。
第一步:文獻閱讀。由教師根據本次授課的內容,選定若干篇主要論文在授課前兩周下發給學生,并根據文獻的難易程度指導學生進行分組,然后讓學生在課前完成閱讀。這樣可以節省學生自己搜集資料的時間,同時可以利用教師的經驗和專業知識選擇更恰當的文獻由學生閱讀。
第二步:課堂授課。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完成當次課的授課任務。特別注意要在講解與后面研討相關的內容時引出問題,啟發大家思考。
第三步:根據當次課教授內容和研討問題的不同,可以首先進行學生小組交流,然后每個小組選出一個代表向全班匯報;或者直接由學員進行大班講課,然后由其他學生提問,從而進行研討。
第四步:針對本次研討課的過程,教師進行總結。
最后,由學生根據研討課的心得,總結成閱讀報告和交流體會一起提交,作為評價學生課堂成績的重要依據。在整個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多元化研討教學組織的核心特點主要體現在有針對性地進行研討、文獻的選擇、分組大小和研討形式等四個方面。
(一)根據授課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研討
并不是任何授課內容都適合研討型授課,比如像圖論、排隊論等基礎理論,其進行研討的余地不大,而認知網絡、協同通信以及通信網絡最新研究等新技術的授課內容進行研討的余地就比較大。教師需要根據授課內容選擇是否進行研討授課。
(二)點面結合的文獻選擇
由于課程教授內容既有基礎理論,也有專業技術,還有前沿動態,因此內容深淺各不相同。比如專業技術的內容較深,因此適合就某一技術點進行研討;而前沿動態涉及的面比較廣,適合在更開放的面上進行討論。
(三)靈活有針對性的閱讀小組劃分
根據閱讀文獻的不同,在研討小組的劃分上也要有針對性的調整。專業性較強、有一定難度或者較長的文獻,應進行分小組閱讀和交流,這樣能減輕每個人的工作量;偏重介紹性,專業深度較弱的文獻可以由個人進行閱讀總結,并做大班講課。
(四)小組討論與大班講課相結合的研討形式
在進行課題研討時,要根據小組的劃分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由一個小組完成閱讀的文章,要由整個小組進行交流討論,最終形成一個總結報告;而由一個人完成閱讀的介紹性文獻可以直接進行大班講課,然后由學員提問,進行集體研討。無論是進行小組討論還是進行大班講課時,一定要指導學生清楚地講明白下面四個問題:作者為什么寫這篇論文?作者做了些什么?作者的結論是什么?學生自己得到的啟示是什么?
四、案例研究
下面以通信網絡理論與應用課程中講授“多址接入理論與容量分析”的內容時進行的研討教學為例,來進一步討論多元化研討授課過程。
(一)文獻的選擇與閱讀
根據本次將要講授的多址接入理論與容量分析,我們選擇了最近3年內發表在相關領域高質量期刊、旗艦會議和一些標準的白皮書等3篇英文論文作為課程閱讀文獻,在課前兩周通過課程的公共郵箱下發給學生閱讀。這些文獻內容涵蓋了接入控制技術的新標準、并行接入熱點問題,以及接入控制的新方向。因此,難度也各不相同。根據難度的不同,我們相應的進行了小組劃分(控制在平均每人閱讀5頁左右的文獻),并使得這些文獻均勻的分配給各個學生,要求學生在兩周內完成課程閱讀、準備課題研討。
(二)課堂授課
根據課程的教學大綱,我們在本次課講授了多址接入技術、多址方式的容量分析方法,以及競爭式接入系統的業務分析,最后就不同接入方式的應用進行了案例分析。在授課內容過程中有意識的重點介紹接入控制技術的幾個典型標準,當前制約接入協議性能的主要問題等,并提出相應的問題,以呼應后面將要進行的研討內容。
(三)課堂報告和研討
難度較大或較長論文的課堂報告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一般介紹性的論文控制在8分鐘左右,要求簡潔明了,只要清楚的回答上文提出的四個問題即可。每次研討課討論2-3篇文獻,這樣加上交流討論的時間,一次研討課可以控制在一堂課之內完成。
(四)教師小結
教師利用最后的5分鐘左右的時間,肯定部分學生在研討過程中的表現,鼓勵學生參與到研討中;如果學生得出明顯的錯誤結論要給予糾正;根據研討過程中學生表現出有疑問的地方進行解答;如有必要,可再補充少量文獻供求知欲強烈的學生延伸閱讀。
(五)課后提交研討報告
本次研討課后,教師根據研討情況再提供2-3篇相關的文獻,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擇性閱讀,以加深其認識,擴展其知識面。學生根據研討課的心得和進一步的擴展閱讀,總結成閱讀報告和交流體會一起提交,作為評價學生課堂成績的重要依據。
五、總結
本文總結了我校研究生通信網絡理論與應用課程的授課實踐,針對選課學生的基礎的差異化,教學內容的化,設計了多元化研討教學的組織方法,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該方法只在最近三年才全面實施,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特別是需要針對具體情況不斷進行調節,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郭漢民.探索研討式教學的若干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2):108.
[2] 曾憲皆.試析郭漢民教授的研討式五步教學法[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9(5):121-126.
[3] 苗東利,雷佑安.研討式教學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J]大學教育,2013(1):131-132.
[4] 劉志剛,潘華珠,楊波,等.研討式教學與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 2012(36):89-90.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