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麗
(山西省運城學院 山西 運城 044000)
?
當下民間音樂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崔亞麗
(山西省運城學院山西運城044000)
【摘要】新世紀以來,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民間音樂研究熱潮,但民間音樂卻在不斷衰亡,本文主要探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民間音樂研究;問題;建議
新世紀以來,社會上掀起一股民間音樂研究熱潮,相關的論文、論著越來越多,視野越來越寬,方法越來越新,研究隊伍越來越龐大......然而,這種熱火朝天的表象背后卻是民間音樂的不斷衰亡。筆者經過長期的觀察與思考,認為主要原因是當下的民間音樂研究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當前在我國的民間音樂研究中,“去音樂化”的現象非常嚴重,許多研究者脫離音樂本體,研究論文和專著動輒洋洋灑灑數萬字,卻不見一個音符,更沒有對音樂本體的深入研究,滿篇盡是所謂的對“音樂文化”的描述,甚至還有一些與音樂無關的內容,美其名曰“音樂的文化研究”。
這種研究傾向已造成了很嚴重的后果,比如研究成果不能及時地對我們亟待繼承、發展、創新的民間音樂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持,導致許多民間音樂瀕亡;很多民間音樂研究者沒有受過“文化學”的專門訓練,在“文化學”方面沒有很深的造詣,以這樣的水平進行“文化學”性質的研究,必然達不到專業水平,導致其研究成果不倫不類。
這種去音樂化傾向在當下似乎有越演越烈之勢,音樂界的許多專家學者們對此提出了批評和建議。杜亞雄在《民族音樂學是研究音樂的學問》(《中國音樂,2012.1.22頁》)一文中批評了不重視從音樂方面研究音樂的傾向;伍國棟也提出我國民族音樂學界在研究方面有“音樂形態、本體消解”的傾向,并指出如果長此以往,將導致“迷失本位,自斷血脈”(《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1):11-17),但是所有這些并沒有引起我們的重視。
民間音樂研究中的另一個問題是為了盲目追求研究課題的新穎,為了所謂的“創新”。在選題過程中追求“一曲一題”“一地一題”,甚至達到“獵奇”的程度,導致對往昔音樂的盲目追尋與重構。只要是民間曾經有過的音樂事項,不論好壞,先拿過來“研究”一番,再一廂情愿地提出幾條保護措施,便成就了一篇音樂論文。
這種傾向對民間音樂研究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后果。首先,導致研究工作的浮躁及研究事項的不深入;其次,導致對往昔音樂盲目地重構,進而對往昔音樂“原汁原味”地保護,反而造成人們漠視當下流傳的活生生的民間音樂,這種脫離現實的研究也是造成當今民間音樂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下在民間音樂研究的另一個問題是盲目地引進和學習西方所謂的“先進理論”和“范式”,對這些成果不進行分析與甄別,隨意追隨與模仿,與我們當下的民間音樂實踐相距甚遠,再加上諸多生僻的西方“概念”與“定義”,致使多數人對此研究失去興趣,甚至一些音樂專業人士對此的關注也越來越少,很多論文成為一些人的自我“游戲”,雖然堆積如山,卻無人問津,實在是一種資源浪費。
對民間音樂研究的另外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盲目地保護,只要是民間曾經有過的表演,不管是否有價值,一律要保護,并且是“原汁原味”地保護,甚至是復原,導致民間音樂研究已經形成固定模式:第一部分寫文化背景,第二部分寫歷史發展,第三部分是保護措施,什么“政府的經濟支持”,什么“民間音樂進校園”,簡直令人啼笑皆非。
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學術風氣浮躁,研究與音樂實踐脫節,不求解決實際問題,視早出成果、快出成果為唯一追求。比如前文所述的選題方面的“獵奇”現象,就是這種浮躁風氣的一種表現,從一開始就沒有想沉下心來,多方面、多視角地將某個樂現象研究透徹,而只是為博得眼球,下大功夫找一個人們都不注意的現象“研究”一番,以圖早出“成果”,更別提研究成果的價值了。再比如盲目引進西方理論成果及思潮,本來引進音樂學界的理論成果是一件大好事,如果對這些成果進行認真分析、合理利用,對民間音樂研究無疑大有裨益,然而很多研究者為了早出成果,對這些理論生搬硬套,致使研究成果離現實的音樂生活越來越遠。
(一)在文化與音樂形態方面,我們更應該重視音樂形態研究。因為音樂的審美功能是音樂欣賞中首先產生作用的,也是人欣賞音樂的首要和主要目的,音樂的主要魅力在于其審美,而要做到這一點,離開音樂形態的研究,我們注定徒勞無益。
(二)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更應該重視當下的音樂,它們意義重大,需要研究的方面也較多,我們更應該重視這一方面的研究,而不是脫離現實生活,把主要精力放在年代久遠的、偏僻角落里的幾件“老古董”上。
(三)在傳統的保護與創新發展方面,我們更要重視創新發展。對民間音樂來說,創新發展才是真正的保護,脫離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創新程序的保護無異于緣木求魚。所以對民間音樂我們必須求創新、求發展、求未來。
(四)在對西方音樂理論的運用方面,我們必須仔細甄別,認真分析,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利用。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88-01
作者簡介:
崔亞麗,山西省運城學院音樂系1302班學生。
指導教師:常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