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層級差異下的語言使用與語言認同"/>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伍坤 丁珊珊(西華大學人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
群體劣勢與語言弱勢
——職業層級差異下的語言使用與語言認同
伍坤 丁珊珊
(西華大學人文學院,四川成都 610039)
摘要:弱勢群體近年來不斷受到我國政府、學術界和廣大社會的關注,但鮮有學者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職業層級差異下的弱勢群體的語言使用和語言認同問題。本文以2012年所做的城市語言調查結果為基礎,分析了職業層級差異下的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在語言使用和語言認同上的差異。
關鍵詞:群體劣勢;語言弱勢;職業層級;語言使用;語言認同
本文中所探討的弱勢群體指社會性弱勢群體,以區別生理性弱勢群體,特指由于受語言資源條件的限制,在語言運用、語言競爭、語言權利、語言培訓機遇、提高語言生活質量的物質條件等方面不具有優勢的人群或階層,如農民、城市農民工、下崗工人、低素質人員、文盲、社會下層人員等[2]。不包含諸如聾啞人等由于生理條件導致語言能力低下或語言能力喪失的群體,也不包含語言能力相對薄弱的兒童、老人等。
基于我們2012年所做的城市語言調查,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職業分類與代碼GB/T 6565—2009》將969個流動人口調查樣本(缺失樣本未計入)以職業大類分類,分類合并為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1.4%),專業技術人員(5.9%),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6.0%),商業、服務業人員(22.8%),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2.7%),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51.4%),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7.9%)無業人員(1.0%)幾大類[3]。
根據前文對弱勢群體的界定,本文以職業差異為基礎,將969個樣本分為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兩類人群進行比較研究,屬于強勢群體的單位負責人和較強勢群體的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統歸入強勢群體,共129人,占受調查人數的13.4%;商業、服務業人員,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無業人員等劃入弱勢群體,共840人,占受調查人數的86.6%。
(一)普通話的使用情況。
由表1可以看出,兩個群體在與當地人交際時,使用普通話的比率都在50%以上。但是,強勢群體只有在工作和候車乘車時,普通話的使用率才比弱勢群體的高,分別為66.7%、65.1%,而弱勢群體在工作和候車乘車時,普通話的使用率分別為60.5%、64.6%。但是在問路、接打電話、就餐購物這三種場合,強勢群體選擇使用普通話與人交談的比率都比弱勢群體低,分別為62.0%、56.6%、60.5%,而弱勢群體在這三種場合選擇使用普通話與人交談的比率分別為67.3%、58.4%、63.0%。
由上面的對比數據得出兩個結論:首先,推廣普通話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為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在各種場合選擇使用普通話與人交談的比率都在50%以上。其次,在工作和候車乘車這種公開的場合,強勢群體使用普通話的比率比弱勢群體高;而在問路、接打電話、就餐購物這三種相對私密的場合,強勢群體使用普通話的比率則比弱勢群體低。
由表2可以看出,在與家鄉人交談時,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使用的普通話使用率都偏低。強勢群體分別為27.1%(工作)、30.2%(問路)、24.0%(接打電話)、34.9%(候車乘車)、37.2%(就餐購物);弱勢群體分別為9.4%(工作)、18.4%(問路)、7.8%(接打電話)、17.1%(候車乘車)、19.8%(就餐購物)。值得注意的是,強勢群體在與家鄉人交際時,使用普通話的比率均遠高于弱勢群體。職業在某種程度上是身份的象征,被歸入強勢群體的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象征著相對體面的身份;被歸入弱勢群體的商業服務業人員、生產人員、生產運輸工人、無業人員,則身份相對卑微。而語言也是一個人身份的外在體現,說普通話比說家鄉話和打工地方言顯得體面,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強勢群體在與家鄉人交際時選擇使用普通話與人交談的比率比弱勢群體高。
由表3可以看出,在與外地人交際時,強勢群體的普通話使用率在五種不同的場合均比弱勢群體高,但相差不大。而且兩個群體在與外地人交際時普通話的使用率都超過70%。由此可知,在與不熟悉的人交談時,兩個群體中的大部分人都會選擇說普通話。這一結果同樣證明了國家推廣普通話的效果很好,但還未達到普及的程度,因為依舊還有人在與外地人交際時不會說普通話。弱勢群體在與外地人交際時選擇不說普通話的比率比強勢群體高,這說明國家在推廣普通話時應將重點放在弱勢群體上。
(二)家鄉方言的使用情況。
由表4可以看出,家鄉方言在與當地人交際時受到限制,強勢群體在與當地人交際時,家鄉話使用率很低,在工作、問路、接打電話、候車乘車、就餐購物這幾種場合的家鄉方言使用率只有8.5%、10.8%、16.3%、10.8%、12.4%。弱勢群體的家鄉話使用率雖高于強勢群體,但也不高,在工作、問路、接打電話、候車乘車、就餐購物這幾種場合的家鄉方言使用率分別為12.5%、10.5%、16.0%、12.2%、13.3%。值得注意的是,強勢群體在問路時,使用家鄉方言的比率比弱勢群體略高,但在其他場合使用家鄉方言與人交談的比率都比弱勢群體低。
由表5可以看出,與家鄉人交際時,兩個群體的家鄉話使用率都超過半數,弱勢群體在與家鄉人交際時使用家鄉話的比率在五種不同的場合都比強勢群體高,分別為82.3%(工作)、69.0%(問路)、80.8%(接打電話)、70.9%(候車乘車)、69.5%(就餐購物),而強勢群體的分別為67.4%(工作)、63.6%(問路)、72.9%(接打電話)、60.5%(候車乘車)、59.7%(就餐購物)。在與家鄉人交際時,兩個群體都能靈活運用家鄉話與人交談。
由表6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在與外地人進行交際時,家鄉話受到了限制。強勢群體在工作、接打電話、候車乘車三種交際空間選擇使用家鄉話的比率比弱勢群體低。但在問路和就餐購物時,強勢群體選擇使用家鄉話與人交際的比率卻略高于弱勢群體。家鄉話是一種方言,外地人說的又是另外一種方言,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選擇使用家鄉話與外地人交際的比率都非常低。這說明了兩種不同的方言是很難溝通的,這一結果也從某種意義上證明了推廣、普及普通話的必要性。
(三)打工地方言的使用情況。
由表7可知,在與當地人交際時,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使用普通話的比率都不高,但強勢群體在五種不同的場合,普通話的使用率都比弱勢群體高,分別為22.5%(工作)、23.2%(問路)、21.7%(接打電話)、17.8%(候車乘車)、23.2%(就餐購物)。弱勢群體在與當地人交際時,普通話的使用率分別為19.4%(工作)、16.0%(問路)、18.3%(接打電話)、16.2%(候車乘車)、16.3%(就餐購物)。

表1 與當地人交際時使用普通話的情況(N=969):

表10 與當地人交談時不同交際空間下的語言選擇(%):
由表8可知,兩個群體在與家鄉人交流時選擇說當地方言的人都極少。強勢群體在五種不同的場合,打工地方言的使用率分別為3.1%(工作)、3.1%(問路)、2.3%(接打電話)、1.5%(候車乘車)、1.6%(就餐購物)。弱勢群體在與家鄉人交際時,打工地方言的使用率分別為2.7%(工作)、3.9%(問路)、3.3%(接打電話)、3.6%(候車乘車)、2.6%(就餐購物)。這一數據結果證明打工地方言的使用在與家鄉人的交談時受到了限制。
由表9可知,在與外地人交際時,打工地方言的使用率也很低。強勢群體在五種不同的場合,打工地方言的使用率分別為4.6%(工作)、2.3%(問路)、2.3%(接打電話)、5.4%(候車乘車)、6.1%(就餐購物)。弱勢群體在與外地人交際時,打工地方言的使用率分別為4.1%(工作)、3.8%(問路)、4.0%(接打電話)、3.9%(候車乘車)、4.6%(就餐購物)。強勢群體在工作、候車乘車、就餐購物這三種場合選擇使用打工地方言與人交談的比率都比弱勢群體低,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明強勢群體的語言轉換能力比弱勢群體略高。當然,兩個群體在與外地人交際時,打工地方言的使用率都很低,這一結果也表明學習一門新的方言的難度要遠遠高于學習普通話的難度。
(一)與當地人交談時不同交際空間下的語言選擇。
表10反映出的特征有:強勢群體在各個交際空間選擇使用普通話與人交談的比率都高于弱勢群體。強勢群體在工作時選擇說普通話的比率是五種交際空間中最高的,為71.5%。而弱勢群體在問路時選擇說普通話的比率是五種交際空間中最高的,為62.4%。弱勢群體在五種不同交際場合選擇使用家鄉話的比率都比強勢群體高。強勢群體在工作和乘車候車時,使用打工地方言的比率略高于弱勢群體。
這一調查結果表明,普通話在某種程度上是與一個群體的優劣相關的,強勢群體的普通話使用率要比弱勢群體高。強勢群體在工作時的普通話使用率最高,這是工作需要。而弱勢群體在問路時的普通話使用率最高,則是交際需要。
(二)與家鄉人交談時不同交際空間下的語言選擇。
由表11可以看出,在與家鄉人交談時,兩個群體在五種交際空間選擇說家鄉話的比率都是最高的,且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在工作時選擇說家鄉話與家鄉人交談的比率都是五個交際空間中最高的,分別為71.5%和90.2%,而普通話的使用受到局限。但在五種交際空間,強勢群體說普通話的比率都比弱勢群體高。強勢群體在與家鄉人交談時,在接打電話這一交際空間使用家鄉話的比率最高,而在就餐購物時說家鄉話的比率最低。這說明強勢群體在越私人的場合越傾向說家鄉話。弱勢群體卻是在工作時使用家鄉話的比率最高,為90.2%。家鄉話給人以親切、熟悉的感覺,能拉近同鄉人之間的距離,所以弱勢群體在工作時說家鄉話的比率高達90.2%。
(三)與外地人交際時不同交際空間下的語言選擇。
由表12可知,在與外地人交際時,無論哪種場合,兩個群體選擇說普通話的比率都是最高的。五種交際空間中,在工作時強勢群體選擇說普通話的比率是最高的,為93.1%,而弱勢群體在工作時,普通話的使用率是84%,這一結果說明強勢群體在工作場合需要用到普通話的幾率比弱勢群體高,這也印證了前文的結論:普通話的使用率與群體的優劣度緊密相關。弱勢群體則是就餐購物時選擇說普通話的比率最高,為87.6%;在問路時的普通話使用率次之,為86.1%。這說明弱勢群體在與外地人交談時,在人多且不熟悉時,普通話的使用率更高。
(一)對普通話的評價。
語言認同情況主要考察各職業群體對普通話和家鄉話的評價。我們給受調查者對普通話的評價預設了“好聽”;“都聽得懂,便于交流”;“代表一種時尚和趨勢”;“其他”四種答案供參與問卷調查者選擇。給受調查者對家鄉話評價預設了“不好聽,土氣”;“別人不容易聽懂,不便于交流”;“在外地說,會收到歧視”;“其他”四種答案。
由表13可以看出,強勢群體對普通話的正面評價比率比弱勢群體高。強勢群體中45%的人認為普通話好聽,98%的人認為普通話便于交流。而弱勢群體中只有28.7%的人認為普通話好聽,72.3%的人認為普通話便于交流。兩個群體認為說普通話時尚的人都不多,所占比率分別為28.0%和18.0%。前文的調查結果顯示,強勢群體在多數場合的普通話使用率都比弱勢群體高,這也就是強勢群體認為普通話便于交流的人數比率比弱勢群體高的原因。普通話越是便于交流,使用者對它的評價也就越高,但強勢群體認為普通話時尚的比率只有28%,認為普通話好聽的比率是45.0%,而認為普通話便于交流的比率高達98%,這說明部分強勢群體并非因為普通話好聽而選擇說普通話,從語言習得的角度說,部分強勢群體或是弱勢群體是因為工作需要、身份需要等等綜合而復雜的工具目的而選擇去學習普通話。強勢群體認為普通話好聽、便于交流、時尚的比率都高于弱勢群體,從工具目的的角度來說,正是因為普通話給強勢群體帶來的益處遠多于說普通話給弱勢群體帶來的益處,所以強勢群體對普通話的正面評價比率才高于弱勢群體。
(二)對家鄉話的評價。
由表14可以看出,強勢群體對家鄉話的負面評價比率明顯高于弱勢群體。其中,強勢群體中94%的人認為家鄉話不便于交流,弱勢群體中75%的認為家鄉話不便于交流。值得關注的是,強勢群體中6.2%的人認為在外地說普通話容易受到歧視,而弱勢群體中有11.3%的人贊成這一看法,說明弱勢群體對在外地說家鄉話易受到歧視的感觸更深。正因為此,國家更應該大力推廣普通話,特別是對弱勢群體學習普通話的重視,以減輕或消除弱勢群體因在外地說家鄉話而受到的歧視。
本文認為,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在語言使用、語言認同等方面存在較多的不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總體看來,強勢群體說普通話的比率比弱勢群體高。強勢群體能夠在普通話、家鄉話之間進行自由轉換。而弱勢群體使用普通話的比率低于強勢群體,對普通話的掌握程度也不如強勢群體。(2)弱勢群體在各個交際場合使用普通話的比率相差不大,在與當地人交談時,在工作、問路、接打電話、候車乘車、就餐購物使用普通話的比率分別為60.5%、67.3%、58.4%、64.6%、63.0%;在與家鄉人交談時,五種交際場合使用普通話的比率分別為9.4%、18.4%、7.8%、17.1%、19.8%;在與外地人交談時,五種交際場合下使用普通話的比率分別為79.0%、77.9%、73.6%、77.8%、76.4%。 而強勢群體在不同交際場合說普通話的比率相差卻較大,在工作時說普通話的比率最高,而在與家鄉人交談時,特別是接打電話時,普通話的使用比率卻很低。(3)強勢群體對普通話的正面評價比弱勢群體高,而對家鄉話的負面評價也遠高于弱勢群體。強勢群體中6.2%的人認為在外地說家鄉話會受到歧視。而弱勢群體中只有11.3%的人贊成這一看法。“關于任何語言變體的判斷,并非建立在語言內在的本質上,而是取決于外在的社會標準”[4]。社會的發展使得普通話和家鄉話的社會地位變得不同,強勢群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就會遵守這一語言認同,從而改變自己對普通話的看法。“我們可以說語言認同的心理過程其實就是社區成員對于外界賦予各種語言變體的看法的感受、選擇、接受的過程”[5]。推廣普通話使人們對普通話有了好感,而強勢群體對這一好感(即因說普通話而帶來的交流順暢、好聽時尚的感覺等)感觸更深,所以其普通話的使用比率高過弱勢群體。強勢群體學習普通話的目的性更強,普通話給強勢群體帶來的益處更多,他們的普通話的普及率和使用率又會高過弱勢群體。弱勢群體在語言上與強勢群體的差距會因此越來越大,語言上的差距將會造成人際溝通障礙和價值觀變異,從而形成社會的不平等。語言上的不平等若不控制,將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所以,改變弱勢群體的語言弱勢狀況,縮小其和強勢群體的語言差別,將有助于實現社會公平。
附注:職業類型按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編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職業分類與代碼GB/T6565—2009》分類合并。
參考文獻:
[1][2]王玲.語言生活中的弱勢群體——概念、界定和原因分析[J].外語研究,2013(1).
[3]武小軍,樊潔.交際空間與話語選擇:流動人口在務工流入地語言實態調查[J].語言文字應用,2012,(4).
[4][5] 王玲.城市語言研究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