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靜(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
淺析西方哲學及其歷史于現代人及社會的啟示
王思靜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摘要:哲學按我的理解來說就是關于事物、人生、宇宙等的精辟而包含大智慧的見解,能夠開啟人的智慧,啟迪人的思想,給人以一種類似于照亮許多看不見的事物的心靈燭光的作用,如羅素所說:“教導人們在不能確定時怎樣生活下去而又不致為猶疑所困擾,也許這就是哲學在我們的時代仍然能為學哲學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我們不知道我們從何而來,是不是有上帝的存在,那些東西我們把握不住,再偉大的哲學家也同樣如此;但是至少我們讀哲學史可以知道我們的社會為何如此發展,導致這種發展的源頭來自哪里,它又為何這樣流淌。
關鍵詞:哲學;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民主政治
在閱讀了《西方哲學史》的之后,許多聞名已久的著名人物一個個都揭開了面紗呈現在我的面前: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馬基雅維利、培根、盧梭、康德、黑格爾、馬克思......這些人名總是出現在各種書本中,他們的名言和相關一些言論總是被當做經典,但他們當中任何一位都沒有系統的了解過,包括馬克思,即使學習馬克思主義從中學就開始,但卻對馬克思也從來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些響亮的名字背后,是那些如同日月星辰般懸于人類思想世界的哲學思想,引導著一代代人的思索,啟迪著一代代人。在第一次閱讀哲學書籍——《西方哲學史》后,我就感受到了哲學的魅力。
何謂哲學?“哲學,乃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在讀到羅素的這本《西方哲學史》之前,哲學一詞于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它,只是因為它的名稱早已經如雷貫耳,聽的次數多的自己都記不清了;但對它卻又是陌生的,在讀本書之前對它的了解僅僅停留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辯證法上面,也即高中所學習到的一些關于毛克思哲學的皮毛;聽說了很多次柏拉圖,但是始終不知道柏拉圖到底干了什么或說了什么,以至于過了幾千年他的名望依然久盛不衰。羅素對于哲學的這個劃分,使我耳目一新,一種“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朦朧感得到了確切的解答,終于見到了哲學這個“真人”的身份,“哦,原來這就是哲學!”
但是不禁又要進一步追問: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又是什么?羅素是這樣說的:“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于那些迄今為止仍未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想科學一樣是訴之于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于權威的。”并對三者做了一個范圍劃分:一切確切的知識屬于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屬于神學;在科學和神學之間的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就是哲學。讀到此,似乎懂了,又似乎沒懂。懂它,是基本了解它所涉及的問題有不屬于神學但是人類科學知識至目前為止所無法肯定的,在此基礎上它又不像神學般只以教條為依據而必須通過理性思考去看待所涉及的問題,似乎把科學和神學二者的矛盾結合在了一起。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涉及的問題與神學一般的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又必須如科學一般運用理性,理性與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解決的問題結合在一起似乎毫無意義,怎么解決呢?羅素給出了進一步說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如心是什么?物是什么?)——如果不是對于它們的解答的話,——就是哲學的業務了。”是的,研究,而非解答,這至少使我明白,這意味著涉及哲學就必須不斷的“研究”,在我的理解,我想用探索這個詞來解釋這里的“研究”。即哲學就是對那些不屬于神學但又為確切的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探索。
哲學按我的理解來說就是關于事物、人生、宇宙等的精辟而包含大智慧的見解,能夠開啟人的智慧,啟迪人的思想,給人以一種類似于照亮許多看不見的事物的心靈燭光的作用,如羅素所說:“教導人們在不能確定時怎樣生活下去而又不致為猶疑所困擾,也許這就是哲學在我們的時代仍然能為學哲學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在談到許多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時給我感受最大的一點就是為什么涉及的這些問題我都沒有去想過,哪怕不是站在哲學的角度,甚而懷疑自己是在怎樣迷迷糊糊的活著;但是另一方面,我似乎反而覺得在我對書中的一些問題以及一些哲學理論的思考時,我的疑惑更加的多了。確切的來說,就是沒看本書之前自己是那只以為天就那么大的井底之蛙,覺得世界盡在眼底,一眼望盡;在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后,卻覺得自己雖然還是那只井底之蛙,但卻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只是世界極小地一塊微不足道的地方,猶如塵埃一般卻又不能跳出井底,只能苦苦的極目眺望。即由不自知的快樂的無知轉向突然明白自己的無知但無法很快的改變自己的無知的一種狀況,真可謂是“痛并快樂著”。
談到柏拉圖,那個關于洞穴的比喻,“那些缺乏哲學的人可以比作是關在洞穴里的囚犯,他們只能朝一個方向看,因為他們是被鎖著的;他們的背后燃燒著一堆火,他們的面前是一座墻。他們與墻致之間什么東西都沒有,他們所看見的只有他們自己和他們自己背后的東西的影子,這些都是由火光投射到墻上來的。他們不可避免的把這些影子看成是實在的,而對于造成這些影子的東西卻毫無觀念。”首先不得不贊嘆柏拉圖在他那個時代就能夠提出這樣有違常理充滿想象力和魄力的言論,是的,我們平常生活中除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而外,對其他東西,關于宇宙,關于世界,關于任何我們所未曾涉及到的領域,我們可以說是無知的,甚至于我們所看到的不過都只是“影子”,這無疑是具有巨大意義的,能夠使人敢于有有意于懷疑和思索,甚至于是想象。但是,即使是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哲學家們真的就看見了“影子”的實體了嗎?還是他們所看到不過是另外一些東西的影子?又或者這只是他“想多了”世界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這樣?在我的專業課程——傳播學課程中,在信息社會,利用柏拉圖的這個理論,信息泛濫和信息同質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具有難度的信息選擇問題,使廣大受眾猶如被各種形形色色的信息所包圍,即這些信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信息洞穴,把人們鎖在里面,人們不知哪些東西是影子哪些東西不是,并且形成了一道巨大的信息墻擋在人們面前,難以窺破墻之后的東西。這對于我們今天所面對的信息轟炸問題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究竟要怎樣人們才能看到實體以及越過面前的信息墻?
談到亞里士多德,談到“本質”說:你的“本質”就是“你的本性所規定你之為你。”可以說,它是你的那樣一些屬性,你若喪失了哪些屬性就不成其為你自己了。在讀到這里,我確是被難住了。本質應當指事物的根本的屬性,一個人的根本屬性是什么呢?是什么屬性讓你成為你自己呢?比如我自己,我為什么會是我?我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無法確切的回答,是因為我有我的父母、我有我自己身邊的一切人、有我自己成長的經歷、有我自己的個人習慣、我自己的喜好等等這些都跟別人不一樣嗎?但這些只是外在的東西,并不是屬于真正的“我”的部分,這些都是“我”的外在組成,不是根本的屬性;屬于我的,我身體的構造,我所學習的知識,跟正常人的不都一樣嗎?那么到底使自己成為自己的那樣一些屬性存不存在呢?若不存在,又為何世上的人都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呢?我們從何而來?我們去往何處?難道只是為了完成人作為一個生物從出生到消亡的過程嗎?又或者是帶有什么特殊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什么?還是說有很多使命,有為人子女的使命、為人父母的使命、遇見你遇到的那些人的使命?......
縱觀西方哲學的發展史,幾乎都涉及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關于神或說創世者,也就是上帝。而且絕大部分哲學家都承認上帝的存在,關于這一點,我思量再三,是覺得即使是哲學家,生在他們各自的時代,也難免打破一切束縛、局限和常識,人不可能完全擺脫環境和時代的限制。
在世界從何而來這個問題上,上帝幾乎是他們一致的見解,除此而外,即使是再有思想和創造力的哲學家,對這個問題也難以發表其他任何意見。另一方面,不確定意味著存在不安全感,而哲學所尋求的就是“教導人們在不能確定時怎樣生活下去而又不致為猶疑所困擾,也許這就是哲學在我們的時代仍然能為學哲學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過去也同樣如此,不愿為猶疑所困,但是對這個問題又根本無從著手去思索,這就需要一個寄托,那就是上帝的存在。
如布萊得雷所說:“凡可能存在的和必須存在的,就存在。”在這個問題上,西方世界的歷史發展與教會是緊密相連的,可以說承認上帝的存在這個前提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西方以中世紀為代表的歷史時期的到來的必然性,可以說宗教成為西方世界的統治者是承認上帝的存在所賦予的特權。自從教會登上歷史舞臺,可以說不僅是人類社會歷史甚而連哲學史也都籠罩上了一層壓抑的氛圍,那是絕對地不容置疑的權威所要求的,宗教的統治在極大的程度上也就是思想的統治,因為哲學發展的衰落也不難預見和理解。在這個角度來說,可以說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有賴于哲學為代表的人類思想知識的發展,反之亦然。甚而可以說,哲學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靈魂,也是其前提。
亞里士多德認為革命的主要原因是寡頭派與民主派的沖突。民主制產生于一種信念,即同等自由的人們應該在一切方面都是平等的。而寡頭制產生于一種事實,即在某些方面優異的人要求得過多。兩者都有一種正義,但都不是最好的一種。“因此只要兩黨在政府中的地位與他們所預想的觀念不相符,他們就會掀起革命。”進而進一步談到民主的政府比寡頭制更不容易有革命,因為寡頭們彼此之前可以起紛爭。兩者都有一種正義,這是我贊同的,因為立場和其他方面的不同,導致了各自的正義,而無論是何種制度,我認為都應該是一種調節各自正義不至于起沖突的作用。
這都不是最好的一種制度,因為都包含狹隘的正義,而國家和社會在狹隘下是難以很好的運行的。并且這種把社會分成民主群體和寡頭群體的觀點在我看來是十分合理的,至少在今天的世界,天下大同的理想也還始終只是停留在理想層面。民主制之所以比寡頭制好,乃是因為它能抓住更大多數人的心,符合更大多數人的利益,更加的民主。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生機勃勃帶領中華民主不斷崛起的重要原因——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行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民主、革命、法律......所有這些近現代社會的關鍵內涵,通過哲學史的發展更好的呈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明白今天的社會“從何而來”,至少在思想上是肯定的,這能更好的理解今天的社會觀念,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以思想的發展的為前提的,而社會的發展反過來才能促進思想亦即哲學的發展。羅素說道“不斷的提高各個國家的戰斗素質而沒有任何防止戰爭的手段,是一條通向全球毀滅的道路。”雖然這與作者當時所處的二戰時代有很大的關系,但是至少今天看來,戰爭的威脅也并沒有消除,反而愈發的加大了,因為各個國家的戰斗素質正在不斷的得到提高,現代化武器的傷害能力飛速提高,但是各國家各地區之間的矛盾沖突并沒有一個有效的機制可以調節,反而在二戰以后的暫時安寧的表象下愈演愈烈,以至明顯化,就中國來為例,南海沖突、釣魚島爭端等等問題正在威脅著中國的和平,這是一個亟需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哲學史是人類史的靈魂和核心,洛克為代表的哲學家造就了今天的以美國為代表的三權分立的國家,以馬克思為代表的哲學家造就了今天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不是他們本人,而是他們的哲學思想。如羅素所說,哲學乃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哲學家們既是果,也是因。他們是他們時代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制度的結果,他們(如果幸運的話)也可能是塑造后來時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讀哲學史就是讀導致形成今天社會的原因,我們不知道我們從何而來,是不是有上帝的存在,那些東西我們把握不住,再偉大的哲學家也同樣如此;但是至少我們讀哲學史可以知道我們的社會為何如此發展,導致這種發展的源頭來自哪里,它又為何這樣流淌。
參考文獻:
[1]羅素·西方哲學史[M] ·第二版·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 ·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3]王偉. 文德爾班、羅素、梯利的“西方哲學史觀”及其特點[J]. 學理論,2013,No.66927:51-52+55.
[4]王現偉. 哲學的使命和哲學家的個人理想[J].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v.34;No.19710:45-49.
[5]郭小紅. “擬態環境”理論作用下的廣告傳播[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v.29;No.20407:83.
[6]柴秀波. 當代意義危機的哲學審視[J]. 晉陽學刊,2007,No.16001:76-78.
[7]趙林. 科學、宗教與哲學的關系[J]. 中國大學教學,2006,10:57-60.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149-02
作者簡介:王思靜,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