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丹丹
【摘 要】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山歌具有極強的民間藝術性,也不斷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本文中,筆者通過闡述客家山歌的藝術特色,對梅州市客家山歌現有的傳承方式進行了思考,具有一定實際參考價值。
【關鍵詞】梅州;客家山歌;傳承;藝術
中圖分類號:I207.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87-01
客家山歌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其傳承和發揚需要世代人的不懈努力。傳統的客家山歌大多是口口相傳,顯然,該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社會和人們對客家山歌藝術文化的要求,因此,客家山歌文化傳承方式亟待創新和發展。筆者認為,應當積極對梅州市客家山歌當代傳承方式進行細致的分析和思考,以期能夠推動客家山歌的健康傳承與發揚。
一、客家山歌的藝術特色
(一)客家山歌的形式特點。一般為四句七言,一二四句押韻,演唱形式較為豐富,比如獨唱、二重唱、小組唱、大合唱、表演唱等,而且很多山歌都是即興創作,“隨意性”很強。歌曲形式有歇后語、對比、夸張、起興、雙關、擬人、比喻等多種方式,將現有的山歌不斷提煉和創造,并賦予既定的主題或劇情,表現力極強。(二)客家山歌的曲調特點。客家山歌曲調一般是高亢和寬廣的,節奏自由,音律感不是很突出,而更偏向于柔潤和舒緩。(三)客家山歌的語言特點。其語言以梅縣地區語言為標準,兼具客家語言特性,歌曲發聲是語言的關鍵。(四)客家山歌的唱腔結構特性。常見的客家山歌唱腔有直筒式、呼喚式、四三式、二二二一式、三四式等,各種唱腔結構鮮明,韻律不一,唱腔表現形式十分豐富。
二、梅州市客家山歌的傳承方式
(一)城市鄉鎮的唱和轉變
客家山歌大多是在農民勞作時興起的,傳統的客家山歌大多是通過山野間的即興哼唱來緩解疲勞,然而現階段山間田野地區較為局限,人們往往通過影像和回憶才能展現歌曲在山野之間傳蕩的景象。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傳統客家村落在逐步減少,以往的村落如今只剩下老弱病殘,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村落活力蕩然無存,逐漸消亡。因此,當代梅州市客家山歌的傳承陣地已經轉移到了城鎮中,并迸發出新的活力,已經成為市民休閑娛樂、文藝競演、鍛煉身體的一種重要方式。至此,客家山歌的內容不再是農勞解乏,其功能也在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現階段,在梅州市內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市民自發組成的山歌會或歌劇團,眾多的山歌愛好者聚集一地,到處洋溢著群體音樂文化的美感,更是對客家山歌的一種“自然傳承”,在此期間,沒有制式的模板供大家學習,更多的是自由、自發的組織與傳唱和表演,“隨意性”更強,演唱者沒有固定的表演模式,聽歌者也是隨心駐足。這種城市鄉鎮的唱和轉變雖然看起來也是對客家山歌的傳承,但是由于參與者大多是老年人,因而缺乏年輕的活力和生命感,因此,亟待年輕人的廣泛參與,為城市鄉鎮的客家山歌唱和注入新的生命力。
(二)教育工作者的山歌傳承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以前街上乞討的民間藝人也借助音樂設備行乞,以保證其生存和生活,因此,民間藝人對山歌的傳承已經難以擔當重任,而各個高校對于客家山歌傳承越來越重視,很多音樂教師成為了傳播者和繼承者。特別是在客家山歌被錄入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越來越多的音樂教育中融入了客家山歌的元素,例如唐明哲先生不斷通過到各地走訪和學習,言傳身教,充分發揮了個人價值,舉辦了數次山歌培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客家山歌文化教育工作者。而且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湯先生還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因材施教,使客家山歌更契合學生的特點,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學習客家山歌,提高學生對客家山歌的興趣,并將自身多年的經驗編撰成了客家山歌教材,成為山歌文化發揚的珍貴資料,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教育者包括一些年輕教育者投身到山歌傳承的行列中,有利于客家山歌的發展與繁榮。
(三)舞臺藝術人才的山歌傳承
舊時山歌傳承主要是通過傳統的民俗儀式來展現的。“香花佛事”在梅州市的舊時代一直很盛行,特別是在辦喪事時,都會有和尚或喇嘛頌念佛曲,其音律、曲調與客家山歌較為相似,而且舊時社會普遍認為,誰家的“香花佛事”辦得好就是對長輩的孝敬,人們也會對操辦者的人格更加認可,所以那時很多人不惜花重金操辦喪事。而現如今,節約理念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對長輩盡孝,梅州的“香花佛事”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因此,現代山歌傳承方式逐漸變為以舞臺藝術形式展現,比如杯花舞、席獅舞等。這些舞臺藝術在最大化地保留傳統風俗及唱腔風格的基礎上,充分展現了客家山歌的魅力,并能在不斷的表演過程中進行山歌的改編與創新,為山歌傳承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
三、結語
梅州市客家山歌在當代的發展中應當更加傳承,只有在傳承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其進步、發展;還應當關注其傳承方式的多樣化,讓其在現有基礎上得到更進一步的推行,讓更多的人予以關注。
參考文獻:
[1]葉惠薇.客家山歌的當代傳承方式——以梅州市為對象[J].音樂創作,2014,(08):157-158.
[2]劉媛.梅縣客家山歌的歷史與發展現狀[J].藝術教育,2015,(09):58-59.
[3]李美群.從三條脈絡看客家山歌的傳承與發展[J].音樂創作,2012,(07):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