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高職貫通作為中職和高職人才聯合培養模式的一種有益探索,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實現中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而無論在何種教育體系之中,課程終究是該種體系的核心要素。因此,探析中高職貫通課程銜接的現狀、策略與保障,促進中職與高職間課程的有效銜接,將成為提升中高職貫通有效性的一大關鍵。
[關鍵詞]中職 高職 貫通課程銜接
[作者簡介]張秀霞(1970- ),女,山東濱州人,濱州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德育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山東 濱州 256603)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4-0095-04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優化職業教育內部結構、探索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成為當務之急。中高職貫通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實現中職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嘗試,其本質和關鍵在于課程的銜接。中高職課程銜接,是中等職業教育階段與高等職業教育階段教育內涵銜接的必然要求。本文擬以中高職貫通基本情況及課程銜接現狀為切入點,從中觀和微觀層面著手,探尋中高職課程有效銜接的路徑和方法,以期為后續更為廣泛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推廣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一、中高職貫通課程銜接的現狀分析
(一)培養目標分析
人才培養目標是各級各類教育對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是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標準制定、教材選用等的前提條件,因此人才培養目標是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所需關注和考慮的首要問題。目前中高職貫通工作中,在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上,總體呈現出兩種情況:一是多數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上,根據貫通需要以及專業自身需要,做了應有的規劃和改進;二是部分貫通學校和專業因襲了高職原有的人才培養目標,并沒有明顯表現出貫通培養的特殊性與差異性。
(二)課程開發分析
通過對中高職貫通相關學校和專業的研究和分析發現,在課程開發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部分學校和專業在課程開發方面還保留著傳統學科式課程開發模式的痕跡。一方面,受傳統課程觀的影響,當前職業教育的課程開發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遵循著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開發理念。因此,部分學校和專業在中高職貫通的過程中,仍在不同程度上遵循著學科式的邏輯和結構來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編排與開發設計,注重追求學科知識的體系化和系統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應有的發展,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養成。另一方面,中職與高職進行貫通,主要是為了培養既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又掌握嫻熟的技術技能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這要求中高職貫通打破原有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開發模式,建立起以學生能力發展為中心的課程開發模式,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和個體能力的培養。
2.少數學校和專業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缺乏足夠的靈活性。通過對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模式試點項目的相關學校和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分析和研究發現,少數貫通學校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還沒有建立起自身特有的、適合雙方課程銜接的獨立的課程開發模式。因此,部分專業在課程體系開發和建構的過程中,就是簡單地采取了下延式路徑,以高職的課程體系為參照,將相應的課程下移至中職,以此形成自己的中高職貫通課程體系,限制了課程開發的創造性和實際效益。此外,少數學校和專業在課程開發的具體工作上采取行政式工作安排,課程開發的具體事項和相關信息的傳達,均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高職貫通課程銜接與開發的動態性和靈活性,不利于中高職在課程銜接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增加了課程銜接體系設計與開發的難度。
(三)課程設置分析
在中高職貫通課程設置方面,部分參與中高職貫通的學校和專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主要采取的是對照式或下延式銜接路徑。通過對相關專業課程方案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多數學校在中高職貫通課程體系的設計過程中,要么采取對照式銜接路徑,把現有的中職課程體系和高職課程體系進行對比分析,然后對相關課程進行合并或者刪減以形成中高職貫通課程體系;要么采取下延式銜接途徑,以高職課程體系為參照點,將中職能承擔的部分課程下移到中職教育階段。其實,這兩種銜接路徑都是在現有課程體系上形成的。雖然有些專業通過上述路徑產生了一定的課程增量,但是較多的專業并沒有產生課程增量,即沒有專門為中高職貫通而設置新的課程體系,這較難區分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與傳統高職人才培養之間的差異性和獨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高職貫通實際培養質量和效益的形成。
2.課程內容方面缺乏統一的標準。通過對相關專業課程內容的分析發現,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模式尚屬于一個新的嘗試,各方面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另外,我國的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起步比較晚,當前國家和地方在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和編排上,還沒有制定出完整統一的課程標準和要求。無論是中職學校還是高職高專,在制定和編排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的時候,通常的做法是各自為陣,根據本學校和專業的自身需求劃定相應的課程范圍,并進行課程內容的設置。
3.課程設置上缺乏一定的區分課程。有的學校在專業課程設置的過程中,缺乏一定的區分課程,未能照顧學生未來選擇的不確定性。由于學生自身原因或其他原因,并不能確保參與貫通項目的每一個學生在接受完中職階段的教育后,都能夠順利進入高職階段繼續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因此,中高職在貫通課程的設置上,需要安排一定的區分課程,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兩個階段教育的相對完整性,為學生未來的不同選擇提供一定的準備條件,使學生在中職畢業后,即使不繼續接受高職教育,也能夠進入社會勝任相應的職業工作崗位。
二、中高職貫通課程銜接的實踐策略
(一)課程銜接的邏輯:以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為依據
課程銜接的邏輯主要是指職業教育中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別的課程之間的銜接設計和編排思路。傳統的職業教育課程一般是按照三段式來設計,即依據文化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和職業能力訓練課等三個類別,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并遵循“文化基礎課—專業理論課—職業能力訓練課”的順序依次展開。傳統的職業教育課程的展開主要遵循的是知識的內在邏輯。當前許多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也是遵循知識的內在邏輯進行設計和編制的。但是,按照這種三段式的知識內在邏輯進行課程銜接體系的構建,會使課程銜接的有效性難以實現。例如,為了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許多中高職院校會把一些繁雜和疑難的專業理論課程安排在中職教育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
因此,中高職貫通課程銜接體系的構建需要以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為依據,并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逐級編排。在課程體系的整個設計過程之中,需要確定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水平,并以此為依據對人才培養過程進行階段劃分。每一個階段的課程設置都要以職業能力的發展為依據,根據職業能力發展的需求設置相應的公共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和實踐教學課等。
(二)課程銜接的路徑:對中高職課程進行整體化設計
在中高職銜接的過程中,課程體系的設計主要有對照式和下延式兩種路徑。雖然這兩種路徑都有自身的優勢,但是它們都以中高職現有的課程體系為基礎,并未針對中高職銜接的實際情況和根本目的設計出新的課程體系。其實,中高職貫通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長學制的設計,培養出中職或高職均無法獨立培養的、具備更全面的技術技能的高端人才。而這一更具超越性的人才培養目標,無論是通過對照式路徑還是通過下延式路徑,均難以實現。長學制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需要在現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對兩個教育階段的課程進行整體化的設計,重新構建出一個既符合貫通培養目標又符合中高職現實情況的一貫制課程體系。因此,中高職貫通課程銜接不能僅僅是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簡單的重組,而是需要遵循一貫制整體設計的思路來對中高職兩個教育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進行整體化的設計。
(三)課程銜接的方式:保持中高職課程的相對完整性
通過對當前中高職課程銜接方式的分析可知,很多中高職嘗試采用整體化的課程銜接方式,對學生從中職入學到高職畢業的整個教育階段所需學習的課程按照線性遞進的順序進行整體化的設計。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學制上的完全貫通和課程體系上的完全一體化只是一個理想的狀態,在現實中很難獲得理想的效果。畢竟,中職和高職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教育,是兩個相互獨立的教育實體單位,各自的主管部門也不盡相同,其學生也分別在中等職業學校和高職院校接受不同的教育,所以中高職之間存在較大的獨立性和差異性。因此,很難實現中高職這兩個獨立的教育實體單位在學制上的完全貫通和在課程體系上的完全一體化設計。
鑒于此,中高職在課程銜接的方式上,需要在進行整體化設計的同時保持兩者課程結構和內容的相對完整性,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階段課程體系的相對完整性。因為,在中高職貫通培養的過程中,并不能確保所有參與中高職貫通項目的學生都能順利進入高職教育階段繼續學習。如果學生出于某種原因選擇放棄繼續升入高職,或是未能通過中高職轉段考試,那么中職階段教育很可能會成為學生的終結性教育。如果不能保證兩個教育階段各自課程體系相對的完整性,那么對于這批學生來講,他們很可能無法習得適應社會和職業崗位所必須具備的系統化知識和技能。因此,中高職在整合雙方課程并進行整體化設計的時候,還需要在文化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等方面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和相對完整性,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可能性因素。
三、中高職貫通課程銜接的條件保障
(一)建立統一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編制機制
中高職之間的貫通是以專業為單位來進行的,倘若兩者所設置的專業無法對應,則中高職貫通很難開展。當前,中高職在專業設置及專業名稱上存在錯位和不一致的現象。許多中職開設的專業在高職沒有,而高職開設的專業在中職也沒有。例如,以中高職都設有的水文與水資源類專業為例,通過對比專業目錄可知,中職設置該類專業2個,高職設置該類專業4個。其中,只有水文與水資源專業在兩個層次的教育中均有設置,但名稱稍有差異,其他專業設置則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如表所示)。諸如此種專業目錄設置及專業名稱不對應的情況,在整個職業教育體系內部相當普遍。
當然,中職和高職不可能所有的專業設置都保持一致,因為畢竟它們屬于職業教育體系內部不同層次的教育,各自承擔著不同的培養任務。但是,中職和高職大部分專業設置及專業名稱不對應,主要是因為沒有對職業教育專業進行統一的整體規劃。而中高職課程銜接的最終實現,需要建立在統一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的基礎之上。建立統一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編制機制,需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名稱一致性原則。中高職專業名稱的確定和定位要科學、統一、準確和規范,同時要與行業和職業的分類標準保持一致,反映行業和職業的實際發展狀況。第二,崗位針對性原則。統一的專業目錄編制需要對行業和企業進行實際調研和考察,充分了解行業企業的職業、職業群和技術領域,以及對人才的具體需求和標準。第三,層次遞進性原則。一方面,要使得中職和高職等職業教育內部各層次教育間的專業設置層次遞進;另一方面,要通過在寬口徑專業下衍生分支專業或專業方向等方式,使專業結構體系具有較強的層次性。第四,排列科學性原則。統一的專業目錄編制需要遵循科學合理的排列規則。其中,專業設置可以按照“大類專業—衍生專業—崗位導向專業”的排列規則進行排序,使專業目錄的結構更加科學合理。
(二)建立覆蓋絕大多數專業的課程標準體系
標準決定質量,職業教育課程標準的制定直接影響到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建立統一的課程標準是構建中高職貫通課程銜接體系的重中之重。通過對職業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分析可知,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是使得中高職銜接較為通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前,我國職業院校數量繁多,差異較大。一方面,很多學校根據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來制訂課程計劃,導致不同學校在課程標準、專業教學計劃、專業教材以及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要求等方面均有著較大的差異,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學生跨地區和跨專業流動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中職和高職屬于不同層次的教育,而且主管部門各有不同,導致不同層次的學校之間的差異性顯著,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向更高層次流動和繼續升學的可能。如此,學生既難適應職業崗位和工作區域的遷移,也難實現自身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確保中高職貫通課程銜接的有效性,需要采取系統化的設計理念,建立覆蓋絕大多數專業的課程標準體系。
建立包括中高職貫通在內的覆蓋絕大多數專業的中高職課程標準體系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需要同時考慮到學生選擇就業或升學的雙重可能性,兼顧學生的不同需求。一方面,在建立課程標準體系的時候,需要針對不同地區設計出國家層面的職業教育課程標準。不同地區根據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對適合當地職業教育發展的課程進行規劃和開發,確保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的區域和崗位適應性,不至于存在較大的差異。另一方面,在建立課程標準體系的時候,還需要在知識和能力要求等方面進行一定的層次銜接設計,為選擇繼續升學的學生創造良好的條件。此外,在建立課程標準體系的過程中,也需要充分考慮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以及職業資格證書之間的關系。
(三)建立系統完善的職業資格證書銜接機制
職業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學生畢業后能夠從事相應的職業,并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得到不斷的發展。因此,職業教育需要打通學校教育通向工作世界的渠道,讓學生獲得勝任職業工作崗位的執照——職業資格證書。職業資格是對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職業資格證書是表明勞動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它是勞動者求職、任職、開業的資格憑證,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勞動者的主要依據,也是境外就業,對外勞務合作人員辦理技能水平公證的有效證件。學生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需要通過特定的課程設置得以實現。中高職貫通課程銜接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實現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有效銜接,而職業資格證書充當了銜接的主要依據和標準。因此,中高職課程銜接需要堅持以職業資格證書為導向,構建系統完善的職業資格證書銜接機制,使中高職間的課程銜接體系與職業資格證書體系相適應。
中高職可以根據國家職業標準設置相應層次的職業資格證書要求,并進一步設置不同層次的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例如,中職可以設置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等三個模塊的必修課,與高職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實踐教學課等四個模塊的必修課相對接;同時,中職可以設置推薦選修課、任意選修課、實訓拓展課等三個模塊的選修課,與高職的公共拓展課、專業拓展課、素質拓展課、實踐拓展課等四個模塊的選修課相對接。學生學完中職階段規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后,可以直接考取相應的初級職業資格證書;學完高職階段規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后,可以直接考取相應的中級或高級職業資格證書。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課程,對應不同級別的職業資格證書。
(四)建立動態靈活的彈性學制和學分管理制
課程作為教學內容和學習內容最為集中的體現,理應是一個兼具靈活性和聯系性的生態系統。中高職貫通及其課程銜接,需要以具有靈活性和聯系性的課程體系為基礎。建立具有靈活性和聯系性的課程體系,必然要求有相應的彈性學制和學分管理制為支撐。
一方面,中高職貫通課程銜接最終需要落實到課程實施上,而課程實施的支撐主要在于學制和課程的編排與設計。為確保中高職貫通課程實施的有效進行,需要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遵循實用性原則,進行科學合理的學制和課程編排。中高職貫通在學制上,就時間跨度而言,整個學制長達5年;就空間跨度而言,需要經歷由中職到高職的跨越,并且學生在實習實訓的過程中,還需要與企業發生聯系。因此,在學制上,中高職可以考慮制定動態靈活、分層分段的彈性學制,針對專業的性質和內容,給出相對寬松靈活的學習時段選擇。此外,為了適應彈性學制的要求,不同的專業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靈活多樣的選修課制度,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選擇權,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需求和學習興趣,根據自己已有的學習基礎,自主選擇相應的課程學習內容,組建適合自己的個性化課程體系和自主學習管理機制。如此,既有利于提升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率,也有利于增強學制和課程的適應性,并進一步促進中高職課程的有效銜接。
另一方面,中高職貫通課程銜接并非靜態的硬性銜接,而是動態靈活的彈性銜接。實現中高職的彈性銜接,除了需要設置靈活的學制和選課制外,還需要配套實施科學合理的學分管理制度。學分管理制度是通過學分的形式來衡量學生學習效果并以此為基礎判定學生能否順利畢業的教學管理制度,具有培養過程的指導性、學習內容的選擇性和學習時限的靈活性等特征。根據特定專業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制定彈性化的學分管理制度,實施靈活的選課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傳統學制的束縛,促進人才培養規格和人才培養類型的多元化,滿足不同學生的差異性學習需求,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而在中高職貫通的過程中,這種彈性化的學分管理制度能夠為中職和高職的有效貫通搭建良好的互動共享平臺,為中高職課程銜接框架的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使中高職能夠在課程設置、教學資源、學生管理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整合與銜接。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徐國慶.中高職銜接中的課程設計[J].江蘇高教,2013(3).
[3]王震.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河南省部分城市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5).
[4]徐國慶,石偉平.中高職銜接的課程論研究[J].教育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