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鴻蕾
[摘要]現代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傳統教學模式向多元化、立體化轉變。從總體目標、基本要求、平臺設計、教學內容框架、組織實施與效果考核等方面構建基于網絡平臺的經濟學課程輔助教學模式。其中,設定學習目標,管理學習內容、資源,布置學習任務,實施形成性評價等活動均依托于網絡平臺進行,最后介紹了該教學模式的實施概況。
[關鍵詞]網絡平臺;經濟學;輔助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6)03005705隨著社會大眾對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現代教育技術的加快發展,由于課程所屬學科、教學目標、教師與學生自身情況等方面的原因,作為經管類專業核心必修課程,經濟學課程的課堂教學存在諸多不足。例如:集體參與的教學活動中難以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語言講述的表達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被過多的運用,而其余信息傳輸方式被嚴重的忽略,已經影響到學生對信息完整、充分的接受以及學習效率的提升。不可否認,課堂教學為教師與學生搭建了面對面直接交流的平臺,和完全借助現代網絡平臺與多媒體技術的間接教學、師生交流相比,確實具備特有的優勢。然而,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互聯網與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步伐在不斷加快,網絡教學方式也隨之迅速流行,網絡輔助教學實施平臺在很多高校的核心課程教學中得到了相當廣泛地運用,因其具有豐富的多媒體資源、便捷的協同交流、友好的互動等獨特優勢,有助于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師生地位與關系,帶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1],強化相關知識信息的大量獲取并促成強烈深刻的感悟,教學效率與效果得以大幅度的提升。
鑒于上述背景,本文探索在不脫離課堂教學實際的前提下,該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現代網絡平臺與多媒體技術,從總體目標、基本要求、網絡平臺設計、教學內容安排、組織實施與效果考核等方面來構建經濟學課程網絡輔助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在對經濟學課程理論知識進行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借助各種網絡輔助教學手段來保證各個教學環節的順利完成,具體包括教學方案與課件展示、教學方法介紹、自學與輔導環節設置、課后作業布置與批改、網上測試、教學質量監控等;同時,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選擇網絡輔助教學方法,從而加深完善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和延伸,并為管理學、金融學、會計學等相關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另外,通過這一網絡輔助教學模式的運用,激發學生探究現實經濟問題的興趣與觀念,培養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樹立創新意識,為后續的畢業設計和從事管理工作打好基礎。
1.2基本要求
為確??傮w目標的實現,基于網絡平臺的經濟學課程輔助教學模式構建必須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內容設計方面。根據經濟學理論課程要求,結合應用型經管類人才需求的特質,設置網絡輔助教學內容,不斷補充、更新與完善,保證與時俱進;(2)教學方式選擇方面。立足于學校的實際軟硬件條件,緊密結合課程的理論內容,有針對性的選擇不同的網絡教學形式。另外,教學方式的采用還應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幫助學生消除畏難情緒,防止出現“只看熱鬧、不學知識”的情況;(3)考核方面。鑒于網絡輔助教學模式的特殊性,應借助多種評價手段與方式,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來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與判定,作為課程教學成績評價的補充與完善。
1.3網絡教學平臺設計
隨著現代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教學模式正向多元化、立體化轉變。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式應與教學目標、計劃進度相符,利用網絡支撐平臺,將紙質教材與各類媒體資源、電子出版物等輔助資料結合,構建一個立體化的輔助教學模式,應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征[2],其構建框架如圖1所示。具體的說,經濟學課程網絡輔助教學平臺包括前臺和后臺兩部分,前者由教務管理、教師教學支持、學生學習三大模塊構成[3],后者主要包括資源管理和系統管理兩大模塊。其中,教師教學支持模塊主要用于教師發布課程介紹與通知公告、共享教學文件、網絡教材、課件及教案等資料、組織在線答疑與討論、在線備課、設計實施實踐教學方案等。另外,基于學習支持模塊,學生除了能及時了解、掌握課程相關資料信息及課外擴展內容之外,也可與老師、同學進行互動,在線聊天、提問與討論,提交作業、分享筆記、展示實踐訓練作品等[4]。
1.4網絡教學內容的基本框架
1) 網絡理論教學內容。經濟學課程的整個理論體系可分為宏觀與微觀兩部分,其理論知識的基本框架如圖2和圖3所示。同樣,為保證網上教學內容的完整性、系統性及網絡輔助教學目標的實現,網上的教案、課件、課后習題、實踐教學環節等都應涵蓋這些教學內容,與教學大綱要求相一致。
2)網絡實踐教學內容。遵循“依托網絡平臺,緊密結合理論內容,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本”的設計原則,圖4和圖5概括了經濟學課程網絡實踐教學的內容框架及其與理論教學內容的對應關系。
1) 在網絡輔助教學模式實施的初級階段,應以輔助教學與課堂教學交替的形式開展經濟學課程教學活動,考慮到新模式的引入難免引起學生或多或少的不適應,因而要有一個過渡期幫助學生逐步適應該教學模式。隨著這種輔助教學模式的深入開展,學生充分適應了這一新模式,基于網絡平臺的自主學習、監督、控制意識得以逐漸形成,再進行每周交替的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具體交替比例可根據學校與師生的實際情況而定,這樣,其優勢作用才真正得以充分的發揮。
2) 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情況,教師可酌情選擇在課堂上直接展示課件、集中講授教學內容,并將這些課件直接存儲于網絡服務器中供學生自學或復習使用,或者根據需要以此為藍本,重新編制適合學生網上學習的超文本文件、動態網頁等形式的網上課件,發布于網上,便于學生隨時瀏覽、學習。
3) 除了課堂上規定的教學環節之外,學生可自行選擇在網絡平臺上受教育的時間,但必須不低于基本時限要求。教師定期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各方面反饋信息進行教學輔導及相應調整,如網絡教學內容的適當縮減或補充、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與新穎化等等,總之應最大限度滿足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各方面需要,使網絡輔助教學模式真正起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
經濟學課程網絡輔助教學效果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師教學評價和學生學習效果評估兩個方面。(1)可在課堂現場或者依托網絡平臺組織學生匿名填寫評教調查問卷,對回收問卷進行整理、分析,綜合評價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及反饋意見;(2)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主要分為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和課程知識考核的總結性評價兩部分。前者主要包括課堂、小組及網絡平臺表現、作業評定成績等,其中的網絡平臺表現是根據登錄次數、在線時長等常規表現以及利用網絡資源、參與討論、測試成績等生成行為來打分;后一種評價則更多采用期末考試與其他形式測試的方式來完成。就經濟學課程而言,應構建多元化考核指標體系,總評成績等于期末成績、課堂表現得分、網絡平臺表現得分、小組表現得分、作業成績的加權平均值,各因素的權值可以依次為:50%、10%、20%、10%和10%。
3基于網絡平臺的經濟學課程輔助教學模式的實施概況隨著經濟學課程網絡平臺的輔助教學模式在徐州工程學院經管類專業的全面實施,其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改革成效不斷顯現。根據發放100份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超過90%的學生對這種輔助教學模式的實施非常滿意或一般滿意,80%以上的人認為該種模式要優于傳統模式,并表示愿意參與其中,承認曾因不適應而逃課的人數不到3%。從實施成效來看,一方面,由于網絡輔助教學平臺的使用,課堂學習時間和空間更寬裕了,課堂教學結構得以改善,緊張的“滿堂灌”局面有所緩解,而且學生普遍反映,在理論知識的面授環節之后,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現場互動式教學活動,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強。總之,該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助其增強發散思維能力、理論運用實踐的能力。另一方面,為經管類專業學生提供實時高效的課外交互式網絡教學環境,在節約成本的前提下擴展教學資源,輔助學生提高課外自學能力,并實現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提升。以2014年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經濟學課程的期末考試情況為例,剔除試卷難易程度變化的影響,平均卷面成績較上一年提高8分,其中,經濟學案例及時事熱點分析題的得分率增加5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該網絡輔助教學模式的充分運用,越來越多的經管類專業學生不止于經濟學課本知識的學習,還對理論的實際運用產生濃厚興趣,以經濟學及其相關理論為工具,積極參與到各級大學生實踐創新與創業訓練項目、教師相關科研課題中去。
然而,不可否認,網絡輔助教學平臺的使用也遇到一些問題。例如,存在一定工具性傾向,由于考評帶來的壓力,學生學習活動可能被生硬的捆綁于網絡平臺,網絡輔助教學平臺的使用會被當做一種“任務”,對部分學生可能把“減負”變為“增負”;需要耗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設計并整合課堂和網絡教學方案、資源等;學生對平臺的使用顯現出“兩級分化”特征,部分活躍分子課內外學習都表現的積極、主動,充分的受益于此平臺,而少數學生有“消極應付”、“搭便車”等行為。針對上述情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應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并借助網絡平臺讓他們在學習時間、空間和內容選擇上有更大的自由,充分運用答疑討論、實踐拓展等板塊,激發學生依托該平臺進行課外學習的積極性與探究興趣[5],變被動為主動;其次,經濟學屬于學科基礎課,學院已為其配備較為充足的教學力量,應實施“輪流主備、集體研討”的備課制度,主備教師統籌規劃、兼顧分配課堂與網絡輔助教學的備課任務,網絡教學資源的整合與設計在教師共同協作下完成[6];最后,保證考核方式的靈活性與多樣性,例如,網絡平臺表現不能僅根據登錄次數和在線時長等硬性指標來判定,網絡資源利用與參與討論情況也應作重要的考量,具體可采用定期檢查與不定時抽查相結合的方式,教師應真正參與其中,實現由“教學控制者與管理者”向“學習促進者”的角色轉換。
4主要結論
按照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與計劃,教師通過網絡輔助教學平臺來管理學習資源、組織教學活動、布置學習任務、實施形成性評價等,完全不等同于以往的“滿堂灌”方式。這種輔助教學與課堂教學交替的方式有助于同知識信息迅速更新的時代發展相適應,有利于避免大量教學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節約教學成本與資源。根據近幾年經濟學課程網絡輔助教學的實踐情況,這一平臺的使用能夠有效的增強教學效果,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強、自制力較差,需要老師更新理念、適當引導,才能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輔助經濟學教學,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經濟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珊珊.高校網絡課程輔助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教育探索,2015,(1):7577.
[2] 龐妮,林茂松,杜潤濤.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課程教學設計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1,(10):7477.
[3] 趙志慧.基于網絡的輔助教學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10):280282.
[4] 邢麗.立體化教學資源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1,(11):47.
[5] Keenan A P,Yaokuei L.The influence of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n elearning use[J].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06,47(2):222244.
[6] 楊馥卿,王京華,王蘭.網絡環境下的反思性教學[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2(6):124127.
Auxiliary teaching mod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ourse based on network platform
NIU Honglei
(School of Management,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uzhou,Jiangsu221008,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puter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mak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ransform to the diversified, threedimensional one.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overall objective, basic requirement, platform design, teaching content framework,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 of effect and so on, the auxiliary teaching mode of economics course based on the network platform is constructed. Thereinto, setting the learning goals, managing the learning content and resource, giving the task instruction, carrying out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other activities could rely on the network platform. At last, the generalimplementation of this teaching mode was also introduced.
Key wordsnetwork platform; economics; auxiliary teach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