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是一部內涵豐富的家訓著作,包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基于《顏氏家訓》中《勉學》、《文章》等篇,分析了對現(xiàn)代語文閱讀、寫作教學的啟示,指出閱讀要重視文字基礎、博涉而精取、多切磋交流;寫作要處理好形式與內容的關系、要善于修改完善、要遵循文體特點。
[關鍵詞]顏之推;《顏氏家訓》;閱讀;寫作;啟示
[中圖分類號]G62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6)03012104
顏之推[1],字介,祖籍瑯邪(今山東臨沂),晉室南渡時遷金陵。祖顏見遠,南齊和帝鎮(zhèn)荊州時,以為錄事參軍,后兼御史中臣。父顏協(xié),工草隸飛白,荊楚碑碣所屬甚多。顏之推幼學《老》《莊》,兼習《禮》《傳》,博覽書史,無不該洽。19歲初仕梁,為湘東王參軍。26歲入北齊,領中書舍人,除黃門侍郎。47歲北齊亡,入北周,為御史上士。隋開皇中,太子召為文學。尋以疾終。他在北齊時曾參與《修文殿御覽》的編撰工作。另外,還著有文集30卷,《顏氏家訓》7卷20篇。《北齊書》、《北史》均有傳。
《顏氏家訓》是顏之推為教導子孫而作,但實際上,該書內容所涉及的范圍很廣,諸如教育、歷史、文學、訓詁、文字、音韻、民俗、社會、倫理等,反映了顏之推的全部社會思想。其所強調的某些教育方法,現(xiàn)在說來仍有重要意義。就其教育思想而言,學者多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論述影響、啟示,如曹麥玲《略析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對當今家庭教育的啟示》、楊震《顏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解讀——以<顏氏家訓>為視角》、徐峰的《試論顏之推家庭教育思想及啟示》等文章。筆者結合其教育思想重點論述一下對現(xiàn)代語文閱讀寫作教學的啟示。
1關于語文閱讀的啟示
1.1閱讀要重視文字基礎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是載體,是工具,是閱讀的基礎。沒有良好的文字功底,閱讀就會受阻,語言就會晦澀難通。顏之推認為,讀書要多下文字功夫,這在《勉學》篇中多有例舉。如他說曾在趙州,見柏人城西門徐整碑“洦流東指”[2]一語,眾皆不識,他據(jù)《說文》進行考證,認為“洦”乃“古魄字也,洦,淺水貌。此水漢來本無名矣,直以淺貌目之,或當即以洦為名乎?”實際上,“洦,古魄字”之語并未見于《說文》,而《說文》只有“洦,淺水也”,是顏氏運用因聲求義、以義揆聲考證的結果,末句又結合音義對其名源提出了己見。段玉裁則指出“《說文》作洦,隸作泊,亦古今字。”雖然段氏在顏氏考證的基礎上更近了一步,但他們都是本著質疑、求是的精神,結合音義考釋文字、疏通句意的。可見,顏氏十分重視文字基礎。他反對那些讀書只看音義注釋、不查《說文》等工具書的人,云:“夫文字者,墳籍根本,世之學徒,多不曉字。” [2]進而指出“不知書音是其枝葉,小學乃其宗系”。“書音”即文字之形與聲,“小學”即傳統(tǒng)的文字、音韻、訓詁之法,“宗系”即根本。這是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即認為用來解決文字問題的“小學”之法才是最關鍵的。這正如清代乾嘉學派所說的那樣,“不通文字、聲韻、訓詁、天文、歷法、數(shù)術,不能讀古書,只能人云亦云,不能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語言現(xiàn)象千變萬化,中國文字也是紛繁復雜,所以顏氏主張讀書應該掌握一些語言文字的基礎理論,這樣就可以以簡馭繁地去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說文》收錄漢字9353個,皆轄于“六書”540部之下,很系統(tǒng)。這對于今天語文學習的啟示是:閱讀要重視文字基礎,更要掌握方法理論。就拿文言文來說,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向來是重點,教師和學生都花了不少力氣,但學習情況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沒有抓住根本,或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章法。倘若能適度地給學生講講文字學的理論,一定大有裨益。近年來,漢字受到了國人高度關注,在中小學生中掀起了學習熱潮。筆者在漢字聽寫大賽類節(jié)目中注意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大凡靠死記硬背識記漢字的學生都早早被淘汰,而堅持到最后的那些優(yōu)秀選手,則是有著深厚的文字學功底,他們會將形音義結合起來分析問題。所以,在平時閱讀中打好文字基礎尤為重要。
第3期陸桂林論《顏氏家訓》對現(xiàn)代語文閱讀寫作教學的啟示
教學研究2016
1.2閱讀要博涉而精取
顏之推認為,讀書應該“博涉”,其《勉學》云:“夫學者貴能博聞也”[2],又要“博覽機要”[2],這是他總結的讀書的兩大要點。所謂“博聞”,即《禮記·曲禮》所云“博聞強記”,廣泛涉獵,全面鋪開。何為“博”?他羅列了郡國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飲食、器皿制度等內容,即大千世界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知識,“皆欲根尋,得其原本”;而“博覽機要”,孔安國《書序》云:“刪夷煩亂,剪裁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3],“機要”即機微精要,也就是抓最關鍵的部分,取最有用的內容。這兩個方面概括來說,就是要博涉而取精。這對于今天的語文閱讀教學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相對而言,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較為封閉,接觸世界的能力有限,而閱讀是他們獲取知識、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新課程標準也十分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但首先會面臨一個閱讀取向的問題,讀什么書?怎樣讀書?顏氏的論述雖具有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局限性,但廣博地學習和有選擇地吸收則是不變的法則。正如培根所說:“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shù)則須咀嚼消化。”[4] 一般來說,語文教材收錄的篇目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教師一般會帶領學生重點咀嚼、解讀。此外,學生必須閱讀大量課外讀物,拓寬視野、增長見識。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教師和學生都將精力放在教材文本上,尤其是對那些考試常考篇目則不厭其煩地學習。這正如顏氏所論“俗間儒士,不涉群書,經緯之外,義疏而已”[2],他反對那些只讀各種經書緯及其注疏的人,這是一種非常狹隘、具有明顯功利性的治學之道。他認為“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格,猶為一藝,得以自資。”同樣,廣泛的閱讀不見得能使學生的分數(shù)有明顯的飆升,但久而久之,定能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yǎng)性靈,語文素養(yǎng)因之提升。當然,博覽群書不等于漫無目的、囫圇吞棗,一定要抓住要領、做到專精。顏氏云:“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yè)。”他推崇古人“多為少善,不如擇一”的觀點,舉例批評了那些“性多營綜”,而“略得梗概”并不“通熟”之人。倘能“省其異端”,則定有所成。所以,書要博覽,亦要執(zhí)一,博覽則識廣,執(zhí)一則專精。
1.3閱讀要多討論交流
《禮記·學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說的是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尚書·湯誥》云“好問則裕”,說的是遇到疑難就向別人請教,學識就會淵博精深。顏之推繼承此說,認為“蓋須切磋相起明也”,他在《勉學》中列舉了很多“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的例子。如《谷梁傳·僖公元年》之“孟勞”,本為魯之寶刀名,陸德明《經典釋文》及《廣雅》等皆有注,而有齊人降仲岳者,以之為人名,曰“姓孟名勞,多力之人,為國所寶”[2],并與顏氏力諍。又如“堂堂乎張,京兆田郎”[2],本指京兆田鳳一人,有人因不明句讀而誤斷,釋為張京兆、田郎二人。實際上,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都會犯類似的錯誤,但他們敢于力諍、討論,有學友幫助指正,否則真會因謬誤而貽笑大方。古今善于讀書治學者,都十分重視結交學友,并在討論與交流中獲益匪淺。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烁饔兴L,也各有所短,在學習過程中互教互學,定能取長補短。“疑義相與析”,則會“于不疑處有疑”。所以,語文閱讀學習一定要多討論交流,才能互相啟發(fā)、糾正、進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進思維能力提高。2關于語文寫作的啟示
2.1寫作要處理好形與質的關系
《家訓·文章》云:“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腎,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冠冕。今世相承,趨末棄本,率多浮艷。辭與理競,辭勝而理伏;事與才爭,事繁而才損。放逸者流宕而忘歸,穿鑿者補綴而不足。時俗如此,安能獨違?但務去泰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譽,改革體裁者,實吾所希。古人之文,宏材逸氣,體度風格,去今實遠;但緝綴疎樸,未為密致耳。今世音律諧靡,章句偶對,諱避精詳,賢于往昔多矣。宜以古之制裁為本,今之辭調為末,并須兩存,不可偏棄也。”[2]“理致”即義理情致,喻之為“心腎”,乃言為文章之根本;“氣調”即氣韻才調,喻之為“筋骨”,乃言為文章之支撐;“事義”即敘事內容,喻之為“皮膚”,乃言為文章之表征;“華麗”即表現(xiàn)形式,喻之為“冠冕”,乃言為文章之修飾。可見,顏氏所持文學理論,以思想性為本質,居主導地位;以藝術性為形式,居附屬地位。正如《文心雕龍·附會》所云:“夫才量學文,宜正體制,必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然后品藻玄黃,摛振金玉,獻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綴思之恒數(shù)也。”[5]顏氏批評那些寫文章辭藻繁縟、以辭害意的文人,叱為“趨末棄本”,呼喚有思想、才氣、風骨的文章。當然,他并不是說不可以用典使事、講究辭藻聲律,只是要分清主次,不要本末倒置。這就是現(xiàn)在常談的語文寫作要處理好形式與內容的問題。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以一定的語言文字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作文之形式為文字,其內容實不出思想情感兩端。”[6]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術等問題,而忽略了思想、情感,畢竟思想、情感才是作文的目的。但離開材料的支撐和必要的表現(xiàn)手法,思想內容也無從表達。所以,一定的內容賦予一定的形式,而一定的形式賦予一定的內容,兩者融為一體。“內容和完全適合內容的形式達到獨立完整的統(tǒng)一,因而形成一種自由的整體,這就是藝術的中心。”[7] 2.2寫作要善于修改完善
《家訓·文章》云:“學為文章,先謀親友,得其評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師心自任,取笑旁人也。”[2]顏氏主張文章寫完后要注意修改、找人評閱,不能急于出手。世間能執(zhí)筆為文者不可勝言,但稱得上“宏麗精華”的并不多,雖不能苛求每個人的文章都寫成經典那樣,但起碼要做到“不失體裁,辭意可觀”,這樣也可算得上“才士”。又云“江南文制,欲人彈射,知有病累,隨即改之。”[2]“彈射”即指摘、批評,“病累”指文章中存在的種種弊病,古人有著文品評彈射之習,如《曹子建與楊德祖書》載:“仆嘗好人議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8]唐代白樂天也說:“凡人為文,私于自是,不忍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間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鑒、無姑息者,討論而削奪之,然后繁簡當否,得其中矣。”這與顏氏主張最能契合。雖然品評彈射之人,會因水平、素養(yǎng)、喜好參差不齊而觀點迥異,但一篇好的文章注定是要經得住讀者和時間的考驗的。魯迅先生在《答北斗雜志社問》中指出,文章“寫完后至少要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所以,“文章不厭百回改”,今天寫作著文,也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注意修改完善。2.3寫作要遵循文體特點
文體”即文章的體裁,指文章因表達內容、表達方式和功用的不同而形成的體裁樣式,也是文學批評的重要概念。顏氏認為寫什么樣的文章要符合什么樣的文體要求,不能隨意而為。拿詩來說,他認為“凡詩人之作,刺箴美頌,各有源流,未嘗混雜”[2],因此批評陸機《齊謳篇》說:“前敘山川物產風教之盛,后章忽鄙山川之情,殊失厥體。”又如挽歌辭,“或云古者《虞殯》之歌,或云出自田橫之客,皆為生者悼往告哀之意。”他認為陸平原“多為死人自嘆之言,詩格既無此例,又乖制作本意。”[2]顏氏的見解是否正確暫且不論,但其主張應遵循文體體例、制式的觀點應當肯定。文體是人們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約定俗成地形成的關于“文章外在基本格局和內在一般規(guī)范,是寫作思維得以體現(xiàn)的整體形態(tài)”[9]。同時,在一定時期內,文體有著相對穩(wěn)定性。所以,現(xiàn)代語文寫作中要重視文體特點,掌握文體的基本知識,遵循基本的體式、格局,自覺地按照這些要求進行寫作實踐,才能寫出“得體”、“象樣”的文章。
《顏氏家訓》是一部內涵豐富的家訓著作,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現(xiàn)代語文教學也頗具借鑒意義。限于篇幅,本文只論及閱讀、寫作兩個方面。此外,諸如“修身利行”、“施用多途”、“行道利世”的讀寫功用觀和“陶冶性靈”、“多知明達”、“開心明目”的價值取向,對現(xiàn)代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和學科人文性的回歸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百藥.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617.
[2] 王利器.新編諸子集成:顏氏家訓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3:213347.
[3] 李學勤.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0.
[4] 培根.培根隨筆集[M].曹明倫,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197.
[5] 劉勰,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62.
[6]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346.
[7] 黑格爾.美學(第2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57.
[8] 蕭統(tǒng),李善注.昭明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97:1902.
[9] 湘潭大學,湘潭師范學院,吉首大學寫作教研室.現(xiàn)代寫作教程[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8:250.
Enlightenment of Family Admonitions of The Yan clan to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LU Guilin
(Yinchuan NO.6 Middle School,Yinchuan,Ningxia 750011,China)
AbstractFamily Admonitions of The Yan Clan by Yan Zhitui is an abundant admonition,including meaningful teaching thoughts.Based on The Encouragement of Learning and The Article,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instructions to the teaching of modern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It points that on reading we should focus on the basic literacy skills,read extensively,select the essential and communicate frequently.While on writing we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modify and complete,foll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riting style.
Key wordsYan Zhitui; Family Admonitions of The Yan Clan; reading; writing; enlightenment
(上接第100頁)
為主線,對理論課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進行了設計,根據(jù)卓越計劃的教學要求改進了實踐課程的教學環(huán)境,形成了理論教學與專題化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革后,從課堂表現(xiàn)可以看出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大大增加,成績大幅提高,主要體現(xiàn)在綜合知識運用題目和前沿知識得分情況良好,達到了改革的預期目標,這種模塊課的課程體現(xiàn)可以作為交通運輸方向卓越計劃培養(yǎng)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孔捷.從平等到卓越——德國大學卓越計劃評析[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3,(3):5455.
[2] 何柏珩.理科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大學教育,2007,(5):1617.
[3] 吳江萍.“引導-激發(f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1819.
[4] 朱昌平,等.“卓越計劃”課堂有效教學實踐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9):116.
[5] 韓克鎮(zhèn),等.“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目標下的液壓傳動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實驗室科學,2012,(1):8687.
[6] 周震峰.基于考核方法改革的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7):2526.
Abstract“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training pla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which is a national co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It aims at improv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Airspace planning and course design of airspace planning are the important specialized of the transportation major.It is found by the form of the module class which has strong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e and it belongs to the design courses.recent years,airspace planning course production team reformed and practiced the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is on the basis of the In present airspace planning module class and is guided by the excellent engineer concept.It used ideas of subjects teaching and optimized the curriculum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mode,environment and methods to establish “the airspace planning idea” and trai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The practice shows that reformed course stimulated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heir comprehensive,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ability had improved to some extent.
Key words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training plan; airspace planning; module course; subjects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