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娟++金銀花
[摘要]隨著地方本科院校的不斷轉型,對少數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專業高質量人才的培養規格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如何培養出受社會和地方認可的高質量蒙漢雙語幼兒教師成為教育教學的關鍵所在,就蒙語授課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相關課程設置以及教育教學質量問題進行梳理和剖析,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民族地區;學前教育;蒙語授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6)03011003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使用民漢雙語教學成為培養本民族、本地區人才的重要手段,呼倫貝爾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蒙漢雙語教學是學院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重要手段,其中蒙語授課(以下簡稱蒙授)學前教育專業從成立以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為民族地區輸送了大量雙語幼兒教師,緩解了幼兒園師資的匱乏和不足,培養了一批蒙漢兼通的民族雙語人才[1]。但隨著社會和地區對人才培養規格要求的進一步提升以及部分高校的不斷轉型,突出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和應用性成為社會對學前教育人才要求的首要條件,要重新審視蒙授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關課程設置以及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提高人才培養的的質量規格,使培養對象得到社會和地方的認可。
1蒙授學前教育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蒙古族雙語教師缺乏,影響教學效果
學前教育蒙授專業不同于漢授專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對授課教師的要求不同,漢授專業需要學前教育專業科班出身、精通本專業知識的教師即可,沒有蒙古族知識教育的要求,而蒙授專業的教師既需要通曉學前教育的理論和知識,也需要了解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歷史和學生的民族心理[2],特別是教學時要考慮專業和民族文化傳承的發展,這樣的教學才能和學生達到情感的共鳴,受學生歡迎。學院雙語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學前教育專職教師雖有20多位,但通曉蒙漢雙語教學的教師并不多,由于雙語師資的缺乏,部分課程的教學需要外聘教師,所以一直存在這樣一對矛盾:懂學前教育專業知識的教師,由于不懂蒙古族語言無法進行雙語教育,只能用漢語教學,在上課過程中,由于要進行“蒙—漢”語言之間的轉化,正常的漢語教師授課語速對蒙授學生來講是偏快的,導致部分知識點沒有進行及時轉化和理解,所以無形中造成了課程學習和理解的困難;部分教師蒙漢班教學區分度不明顯,導致蒙授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影響教學效果;而能進行雙語教育的教師(外聘)不通曉學前專業的專業知識,導致教學針對性不強,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這樣的矛盾也成為困擾學前教育蒙授專業教育教學的瓶頸。
1.2學生技能水平不高
首先,受學生生源的影響,許多蒙授學生來自于農牧區的普通高中,在本科之前沒有接觸過任何專業技能方面的學習和訓練,同漢族學生相對比,其技能基礎較低;其次,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在原有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中,理論課程的總學時和學分都高于技能課程,由于技能課程課時有限,理論課程又擠占了技能訓練時間,所以學生的技能水平受到影響;再次,部分硬件設施不足影響技能訓練效果,如鍵盤與即興伴奏技能的訓練需要電鋼琴或鋼琴,三個年級(大四除外)在進行訓練時不能滿足所有學生同時使用鋼琴或電鋼琴,通常幾個學生使用一個或者根據上課情況安排琴點,各班級交替進行,雖然學院的教學設施總體上已經得到很大改觀,但是還遠遠不能滿足人均需要。
1.3師生對現行教材滿意度不高
教材是課程設置的載體和基本形式,直接關系到學前教育人才質量的培養,也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輔助工具,對師生都起到引導和幫助的作用[3]。蒙授學前教育專業現行教材除了少數通識課程是蒙文教材之外,其它大部分課程都使用漢語教材,而且許多漢語教材內容枯燥乏味,繁瑣、難以理解,脫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編排方式比較死板,文字含混晦澀。由于蒙授學生的漢語水平參差不齊,在學習教材時必然會增加學習壓力和負擔,對教材內容的接受和理解形成巨大的挑戰,無形中會讓學生抵觸教材,抵觸課程,影響學習效果。而教師在使用漢語教材進行教學時,教學重點不是知識的講解、歸納、總結、提升而是整節課偏重于對字詞、術語、個別語句的翻譯,翻譯的功能大于“解惑”的功能,導致教學舍本逐末,難以形成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許多課程使用的教材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形成學生和教師對“教材有沒有,教材什么時間發放”并不關心的局面。
1.4課程結構不合理
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規格最終落實到課程設置上[4],雖然在專業培養目標上強調“實用型”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但在課程設置上并沒有突顯,和許多學術型大學一樣,在課程設置上理論課程偏多,技能課程偏少,大量的理論課教學擠占了技能訓練時間,影響學生的技能水平。而且大部分課程的開課時間與漢授班級基本一致,由于蒙漢學生的文化基礎不同,民族語言的差異導致蒙授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嚴重影響教學效果,蒙授學生四年所修課程的總學分數和部分課程的學時、學分與漢授班級大體相當,甚至多于漢授班級,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中額外增加了民族教育教學的內容,如馬頭琴演奏、蒙古族剪紙、蒙古族傳統游戲開發、蒙古族語言教育等,學生的負擔加重。
1.5集中實踐教學時間短,次數少,職業能力受到影響集中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指教育教學實習和見習。教育實習、見習是每一所高校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對學校教學質量的全面檢驗,是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的最佳途徑,是教師職前教育的必要環節,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專業人才的有力措施,通過教育實習為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管理水平提供科學依據并積累經驗[5]。學院教育實習、見習的時間短,次數少,效果不佳,教育見習為第四學期和第六學期各一次,每次見習一周;教育實習安排在第八學期,實習時間為十二周,由于集中實踐教學時間短,次數少,效果并不顯著,學生職業能力受到影響,許多知識還只停留在書本上面,沒有真正用到實踐中去,學生對學前教育專業的認知、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對各種師范能力還沒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導致在走上工作崗位時出現不適應或職業的不認同感。
2提高蒙授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的策略
2.1制定突出“實用性”、“應用性”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是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人才培養總體規格的再現[6]。學院蒙授學前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民族學前領域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即民族幼兒園、早教機構、托幼機構等相關領域的蒙漢雙語應用型教師。要求學生專業基礎扎實,知識結構全面,專業視野寬廣,有突出的專業技能(彈、唱、跳、畫、做、演、講)和實踐能力,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夠將學前教育理論與保教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和實施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有較強的學前教育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傳承和發展蒙古族傳統民族文化,具備良好的語言溝通交流能力和較強地蒙漢互譯能力與口語交流能力。
2.2設置合理的課程結構
重新審視原有人才培養方案中相關課程設置,減少專業理論課程的比重,減少部分理論課程的學時數,相關課程要進行統合,明確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避免課程內容間的重復,合理安排課程的開設學期、所修課時和所占學分,加大技能課程的比重,特別是加大幼兒教師專業技能,如鍵盤、簡筆畫、手工、樂理視唱、環境創設等課程的學時,通過一切途徑提高學生的師范技能、專業技能、民族語言表達技能,如通過日常的技能訓練、舉行各種比賽、競賽活動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民族語言表達技能,通過集中實踐活動和分散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師范技能,在課程的設置上要突出民族性和地域性,開設一些蒙古族文化傳承、蒙古族學前教育發展史、民族藝術、蒙古族幼兒文學、幼兒游戲、馬頭琴演奏等方面的課程。在課程的考核評價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降低考核評價的難度,形成有效的技能考核評價體系和機制。
2.3培養優秀的民族雙語教師,提高教學質量
加強雙語教師的師資建設,提高本專業蒙古族教師的學歷層次[7],要全力支持蒙古族教師攻讀博士、留學深造,努力成為本專業優秀的蒙漢雙語高級人才。通過各種途徑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首先,發揮教研室的作用,就蒙授專業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考核方案、教學內容、教學計劃進行定期研討,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同一年級蒙漢平行班級盡量不使用相同授課教師、相同教案、相同教學語言進行教學,形成“以老帶新”的結對子組合,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聘請有經驗的學前教育專業雙語教師、高學歷蒙古族人才傳授教學經驗,進行講座交流;其次,鼓勵蒙古族教師進行科研,組成“階梯型”科研團隊,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識和科研態度,政府和學校加大對蒙古族教師科研的獎勵,以科研促進教學;再次,通過鼓勵蒙古族教師外出進修、進行學術交流、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等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
2.4改善配套的硬件設施
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教學條件的改觀和教育資源的優化,要加大資金投入,改善教學條件,完善配套設施。學校需擴建畫室、舞蹈教室、蒙古族模擬幼兒園,增加鋼琴、電鋼琴、馬頭琴的數量;購置一批高質量的專業蒙文圖書和學前教育相關的教學用具,如嘎拉哈(羊踝骨)、蒙古族服飾、民族生活用品等;購置學生手工作品的展示柜或展示臺,留存優秀的蒙古族手工作品;在多媒體上安裝蒙文教學軟件或蒙文多媒體課件,便于教師講授。
2.5建設高質量的教材
教材反映教學理論和教學研究的深度,一部好的教材對學生知識的學習和成績的提高有重要的幫助,同樣優秀的教材也能使教師開闊思路和眼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8]。蒙授教材沒有漢語教材更新速度快,比較陳舊,所以當務之急要編寫體現民族特色的、適合于呼倫貝爾地區蒙古族教學的優秀教材,組建一支優秀的蒙古族教材編寫的教師隊伍,編寫高質量、本土化的蒙漢雙語教材。政府、學校加大對蒙古族教材的出版獎勵力度,給予出版教材的優惠政策,也要形成監督體系,確保出版教材的質量,以此來促進蒙授學前教育教學的科學化。
2.6延長集中實踐教學時間,增強學生職業能力
教育實習、見習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的“崗前熱身”,是對所學知識、教學質量的有效檢驗,學院要利用好民族教育實習基地,盡量把教育見習貫穿于每個學年,并且在大四要增加教育實習的時間,使學生通過教育見習和實習,真正成為“應用型”教師。同時利用自治區每年一次的“農牧區幼兒教師國培計劃”,讓學生頂崗實習,深入農村牧區幼兒園,了解基層幼兒園的實際情況,也可以通過寒暑假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調查分析,了解當地民族幼兒園的辦園情況,為學生以后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以依托地方和政府的支持,依托民族優勢,努力創辦民族幼兒園,為學生的實習見習提供支持,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蒙授學前教育專業要認真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設置,提高蒙漢雙語教師的教學水平。完善配套的硬件設施條件,建立高質量的教材,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使蒙授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人才能得到社會和地方的認可。
參考文獻
[1] 黃翠華.應用型本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1,(8):3233.
[2] 李愛華.非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12):7174.
[3] 安梅琴.內蒙古地區幼兒園蒙語授課班的課程內容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4] 照格申,張布和,吉日木圖.構建蒙語授課學生“三語”教育體系的思考[J].中國民族教育,2008,(9):2931.
[5] 秦松.蒙語授課基礎教育的現狀、問題與趨勢[J].新課程學習(上),2014,(5):6567.
[6] 蘇日娜.蒙漢語授課取向分析——對內蒙古S旗中學生的問卷調查[J].民族教育研究,2009,(3):6875.
[7] 額爾敦,海明.蒙語授課班畢業生就業困難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85186.
[8] 照格申白乙.蒙古語授課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及對策[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1,(3):305307.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cal universities, more severe challenges were proposed for training mode of qualified personne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 How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bilingual kindergarten teachers of Mongolian and Chinese which recognized by the community and local education become the key task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alent training plan, related curriculum′s installing and teaching qua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taught in Mongolian,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Key wordsethnic minority areas;preschool education;Mongolian language teaching;problems;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