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玲
?
優質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生命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劉樹玲
【摘要】目的 探討優質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生命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遼源市東遼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2例老年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1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生命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生活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精力及總體健康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實施科學、有效的優質護理,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與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優質護理;老年;腦梗死;生命質量;護理滿意度
遼源市東遼縣人民醫院,吉林遼源 136200
腦梗死是由于腦部血管缺血、缺氧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的一種疾病,嚴重時會導致腦組織壞死,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患者預后質量較差,可嚴重影響其生命健康。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腦梗死患者的療效也在不斷增強,但預后效果并不理想。臨床研究指出,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實施有效護理,對于改善其失語、偏癱癥狀、提高生命質量以及緩解經濟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本研究就優質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生命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且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臨床診斷標準[2]。其中,男51例,女31例,年齡60~78歲,平均(67±4)歲,病程1~7個月,平均(3.1± 1.0)個月,病情程度:輕型40例,中型32例,重型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要求,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3]納入標準:①發病時間少于6個月,且為初發患者;②意識清晰;③伴肢體功能障礙;④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出血傾向、腦出血以及病情逐漸加重;②既往有腦外傷、腦炎、腦出血、多發性硬化等腦部疾病;③合并嚴重全身性慢性疾病及癱瘓。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①護理人員應向患者介紹醫護人員、病房環境,并詳細了解患者個人、家庭情況,為其制訂針對性護理計劃;②保持病房整潔、安靜,良好通風,及時更換被褥、床單;③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具體如下。
1.3.1 心理干預 主治醫師應認真、耐心傾聽患者述說,了解其感受,并向其詳細介紹疾病治療方案、療效、不良反應等,以緩解或消除其緊張、疑慮、恐懼等不良情緒;與此同時,責任護士要加強與患者家屬之間的交流溝通,和患者家屬共同安慰、鼓勵患者,進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
1.3.2 患肢護理 護理人員應立足于患者病情,根據患者需求,對其進行鍛煉指導,指導其進行被動訓練,對患肢進行按摩,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肌肉發生萎縮;待患者病情明顯好轉后,護理人員可為患者制訂肢體功能鍛煉計劃,患者訓練過程中,為防止意外,應安排護理人員或家屬陪伴。
1.3.3 飲食護理 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講解飲食療法的重要性,囑其保持營養均衡,飲食要以清淡食物為主,如蔬菜、水果、粗糧等,戒煙禁酒,禁止食用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
1.3.4 語言功能鍛煉護理 由于老年腦梗死患者會存在不同程度語言功能障礙,進而會使患者產生煩躁、消極等不良情緒,影響疾病治療。因此,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多進行交流、溝通,指導其進行鍛煉語言功能。
1.3.5 臥位護理 護理人員應囑患者盡量保持舒適臥位姿勢,以最大程度減少出現患肢被壓情況;另外,在對患者翻身時,可采取平臥位與健側臥位相互交換的方式,能夠有效防止出現患肢損傷或擠壓現象。
1.3.6 出院指導 在患者康復出院前,護理人員應詳細、認真地告知患者準確復診時間,且囑患者嚴格遵照醫囑按時服藥,每日進行適當鍛煉,定時監測血壓。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命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生命質量評定應用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所制定的簡明健康測量量表(SF-36)[4]進行評定,主要包括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生活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力、精神健康以總體健康等,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命質量越高。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70~89分;不滿意<70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所有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生活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精力及總體健康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的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生理職能軀體疼痛 生活功能社會功能對照組 41 49±24 67±17 67±15 64±17觀察組 41 67±29*84±16*84±7*82±19*組別 例數 情感職能精神健康 精力 總體健康對照組 41 60±20 17±8 41±18 50±11觀察組 41 74±22*60±11*56±19*63±13*
2.2 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十分滿意29例,滿意9例,不滿意3例,總滿意度為92.7%(38/41);對照組患者十分滿意14例,滿意13例,不滿意14例,總滿意度為65.9%(27/41);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日趨老齡化,腦梗死的發病率也在不斷提高。腦梗死主要發病人群為老年人,病情發展較快,起病急,病程長,易出現半身不遂、頭痛、吞咽困難以及口齒不清等并發癥,臨床治愈率較低[5]。優質護理為近年來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的護理模式,主要將患者實際情況作為基礎,立足于患者需求,根據患者病情,制訂針對性護理措施,以滿足患者日常生活需求、保障患者生理舒適、安全為目的,極大地調動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并獲得家屬、社會的大力支持,最終提高患者生命質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生活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精力及總體健康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實施科學、有效的優質護理,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與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王欣.全程優質護理在急性腦梗塞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2):730-730.
[2] 符玲萍.老年腦梗塞患者臨床應用優質護理服務模式的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4,24(3):1539-1540.
[3] 謝莉萌.優質護理服務在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4,24(3):1494-1495.
[4] 孫耀霞,李艷軍,鄭冰杰.急性腦梗塞病人護理中全程優質護理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4,33(2):159-160.
[5] 魏瑩.全程優質護理在急性腦梗塞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7(4):86-87.
[6] 夏美艷,李晶超.心理護理對腦梗塞患者焦慮及抑郁情緒療效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1):361-362.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