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華珍 周美珍 陳賢明(江西省南昌市第一醫院 南昌330008)
?
疏肝和胃化濁法對GERD患者內鏡像及Hp感染的臨床研究
方華珍周美珍陳賢明
(江西省南昌市第一醫院南昌330008)
摘要:目的:觀察疏肝和胃化濁法治療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臨床療效及其對內鏡像、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的影響。方法:20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GERD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00例。治療組用大柴胡湯加減治療;對照組用奧美拉唑、多潘立酮治療,療程為4周,停藥3個月后隨訪。結果: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胃鏡分級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但同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兩組治療后Hp感染陽性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且治療組Hp根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停藥3個月后隨訪,治療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安全性指標均未見異常。結論:疏肝和胃化濁法治療GERD療效確切,起到西藥抑酸與抗反流合用的治療效果,且有良好的抗Hp感染及抗復發作用。
關鍵詞:胃食管反流病;疏肝和胃化濁法;大柴胡湯;中醫藥療法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種易復發的常見消化系疾病,由于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導致反流性食管炎,以及食管周邊組織的炎癥反應。臨床表現為燒心、泛酸、胸骨后灼痛等反流癥狀,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本研究觀測治療前后的內鏡像、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程度的變化,以探討疏肝和胃化濁法(大柴胡湯加減)治療GERD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江西省南昌市第一醫院中醫科與消化科住院部及門診就診的200例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熱型患者,均符合《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共識意見》診斷標準[1]。入選標準:(1)有典型反流癥狀;(2)年齡18~70歲;(3)患者均行電子胃鏡檢查;(4)治療前未接受與本研究相干擾的藥物治療;(5)無妊娠和哺乳期婦女,無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無嚴重心、肝、肺、腎功能不全及腫瘤等嚴重原發病及精神病患者。按隨機單盲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男57例,女43例;平均年齡(48.51±5.73)歲;平均病程(6.25±1.26)年。治療組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齡(52.76±6.35)歲;平均病程(6.32±1.15)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臨床癥狀和體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治療組用大柴胡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柴胡12 g,白芍12 g,枳實10 g,黃芩9 g,法半夏9 g,生大黃(后下)5 g,黨參10 g,吳茱萸2 g,蒲公英15 g,浙貝母10 g,烏賊骨(先煎)20 g,白及9 g,甘草3 g。惡心、呃逆明顯加用旋覆花(包煎)6 g、代赭石(先煎)20 g;濕熱明顯加用蒼術10 g、山梔12 g;氣滯明顯加用香附、厚樸各10 g;疼痛加用延胡索、川楝子各10 g;口苦加用竹茹10 g。每日1劑,水煎2次各200 ml,混合后分早晚2次溫服,療程為4周。對照組用奧美拉唑膠囊每次20 mg,每日2次,早晚空腹口服;多潘立酮片每次10 mg,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服用。療程為4周。治療過程中要求兩組患者均抬高床頭15~20 cm,避免睡前進食,戒除煙酒,低脂飲食。
1.3觀察指標(1)兩組臨床療效。(2)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胃鏡像及其分級變化情況。GERD的內鏡分級,根據食管黏膜內鏡下表現分為5級。0級(0分):正常,食管黏膜無破損。A級(1分):食管黏膜有破損,但無融合,病灶長徑<0.5 cm。B級(2分):食管黏膜有破損,但無融合,病灶長徑≥0.5 cm。C級(3分):多個黏膜損傷相互融合,但損傷范圍<75%食管周徑。D級(4分):多個黏膜損傷相互融合,且損傷范圍≥75%食管周徑,或食管下段潰瘍[2]。(3)觀測治療前后Hp感染情況及治療后Hp根除率。(4)觀察兩組復發率,評價遠期療效。復發:停藥3個月后隨訪,反流癥狀出現或加重,療效指數較停止用藥時升高>50%,或胃鏡檢查食管黏膜有破損。(5)治療結束后復查肝腎功能及血尿常規,觀察有無藥物不良反應,以評價藥物安全性。
1.4療效標準治愈:反流癥狀消失,胃鏡復查食管病灶恢復正常,療效指數≥95%;顯效:反流癥狀基本消失,雖偶有癥狀但很快消失,胃鏡積分減少2分,療效指數≥70%但<95%;有效:反流癥狀未消失,但較以前減輕,胃鏡積分減少1分,療效指數≥30%但<70%;無效:反流癥狀未消失,程度未減輕,胃鏡積分無減少甚至增加,療效指數<30%。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1]。
1.5統計學方法采取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兩組患者經4周的治療后,病情均有明顯好轉,且兩組的療效相當。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兩組治療前后胃鏡像及其分級變化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胃鏡分級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胃鏡分級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但同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可見兩組內鏡像均有明顯好轉。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鏡像及其分級變化比較(例)
2.3兩組治療前后Hp感染情況及治療后Hp根除率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Hp感染陽性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Hp感染陽性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且治療組Hp根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治療組殺滅Hp的效果更好。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Hp感染情況及治療后Hp根除率比較
2.4兩組復發率比較停藥3個月后隨訪,治療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治療組有良好的抗復發作用且有較好的遠期療效。見表4。

表4 兩組復發率比較
2.5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安全性指標均未見異常。對照組有6例出現輕微頭昏,不影響繼續服藥治療。
GERD屬于中醫“吐酸、反酸、嘈雜、胸痹、梅核氣”等范疇,其病位在胃和食管,主要病機為肝膽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內經》首次記載“吞酸”,《素問·至真要大論》明確指出“諸嘔吐與酸……皆屬于火”,“熱客于胃,嘔酸善饑”。《臨證備要·吞酸》曰:“胃中泛酸,嘈雜有燒灼感,多因于肝氣犯胃。”臨床中肝胃郁熱證最為常見,當治以疏肝理氣,和胃降濁,使之通降,則不致逆上反酸、噯氣。本研究運用疏肝和胃化濁法治療GERD,方用大柴胡湯加減。方中柴胡、白芍疏肝理氣;大黃、枳實、黃芩降濁瀉熱;黨參、半夏健脾和胃,化痰降逆;蒲公英清熱解毒;吳茱萸性熱,降逆止嘔,因本病肝胃郁熱證,肝火不甚,防苦寒之藥性損傷脾胃;浙貝母、烏賊骨、白及制酸止痛,止血生肌斂瘡;甘草調和藥性,與白芍配合緩急止痛。全方可奏疏肝和胃、降逆化濁、制酸止痛、清熱解毒之功效。其中,柴胡、白芍通過調節胃腸激素水平來改善食管下括約肌(LES)的功能狀態,促進胃排空,減少胃食管反流。枳實對胃腸蠕動有雙向調節作用。黨參、半夏能抑制基礎胃分泌,降低胃酸、胃蛋白酶的含量,能調節胃腸運動、抗潰瘍、增強免疫功能,抗復發[3]。浙貝母、烏賊骨、白及具有制酸袪腐的作用,利于阻滯胃酸反流,抗潰瘍、鎮痛、修復食管黏膜[4]。大黃、黃芩、蒲公英、吳茱萸不但增強胃腸蠕動,而且可抑制胃酸分泌,促使膽汁排泄,還有廣譜抗菌作用,對幽門螺桿菌有一定的抑殺作用[5]。總之,本研究運用疏肝和胃化濁類方藥(大柴胡湯加減)治療GERD,具有改善LES的功能狀態,促進胃腸排空,減少胃食管反流,抑制胃酸分泌,制酸袪腐,抗潰瘍、鎮痛,保護胃黏膜,修復食管黏膜,改善胃鏡像,抗Hp、抗復發作用,從而從根本上消除了本病的病因。GERD是一種難治的慢性疾病,缺少有效的根治手段,西醫確切的治療藥物為PPI,治療本病遠期療效不理想,停藥后容易復發。長期服用PPI會導致多種嚴重的不良反應,如引起低鎂血癥、骨折、肺炎、胃癌風險、橫紋肌溶解癥等,并影響氯吡格雷等藥物的治療安全性[6]。對比西藥治療,本研究發揮傳統中醫藥在該病上的治療優勢和潛力。綜上所述,疏肝和胃化濁法(大柴胡湯加減)治療GERD療效確切,具有改善反流癥狀、內鏡像,且有較好的抗Hp感染及抗復發作用,遠期療效可觀,是其發揮多靶點綜合的藥理機制,無毒副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J].中醫雜志,2010,51(9):844-847
[2]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胃食管反流病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0年)[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 (11):1550-1552
[3]方盛泉,朱生梁,王曉素.疏肝健胃方對小鼠胃排空、腸推進運動的影響[J].山西中醫,2003,19(5):43-44
[4]楊士豹,江征.微粉化烏貝分散片工藝研究及藥效驗證[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12):3066-3068
[5]王春花,齊洪軍.中藥抗幽門螺旋桿菌研究進展[J].陜西中醫,2011,32 (6):763-765
[6]黃瑾,劉正躍,田涇.長期大劑量使用質子泵抑制劑的嚴重不良反應和藥學監護[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2,32(20):1648-1651
中圖分類號:R571
文獻標識碼: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2.011
收稿日期:(201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