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艷紅
摘 要:晉劇是山西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其唱腔不僅具備北方男人的粗獷、激昂等特征,更有女人般細膩圓潤的特點。晉劇在舞臺上既能演繹氣勢磅礴的歷史,也能展現民間生活的美好質樸。晉劇由舊社會底層藝人創建,適合文化程度不高的平民觀看。晉劇前輩無法拿自身經驗進行總結和傳承,有些甚至已失傳,時至今日,晉劇仍沒有一個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筆者通過觀察晉劇優秀藝術家對唱腔的學習方式,淺談晉劇唱腔與聲樂有機結合的觀點。
關鍵詞:晉劇唱腔;聲樂;有機結合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曾說,晉劇唱腔一定要“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字正”是指字節發音要準確清晰,做到腔調中的“口必有鋒,有鋼有節”,讓觀眾一聽就明白演唱內容。“腔圓”是指發音字的樂動性,即唱腔需圓潤婉轉而優美,有諺佐證:“腔無情無人見,腔不好水寡淡,腔不巧不見好。”所以,晉劇唱腔決定了晉劇的發展延續。
一、晉劇唱腔與聲樂結合的可塑性
打開喉嚨好唱歌。要想唱好歌,就得練好聲。傳統晉劇唱腔教學中并沒有練聲環節,且唱腔中多方言,故學生在學習時難以準確把控演唱的最佳發聲狀態。
練聲時,要使身體內部腔體聯通,聲氣從丹田提上去,與頭腔共鳴,打開嗓子后,唱出的音色才會更為渾厚優美。大部分晉劇演員是把聲音擠出來的,這樣發出的聲音既不悅動,唱完后還覺得很累或者無法繼續發聲。
完全打開嗓子時,頸部向四周擴張,喉嚨兩側肌肉酸痛使得喉嚨往下。簡單來說就是人在困頓時一邊講話一邊打哈欠的狀態,所以練聲時不妨采用這種方式。但若哈欠打得過頭,會使聲音太靠后,發出的音調過于低沉。
借鑒聲樂中的練聲法,表演藝術家為晉劇唱腔編制了一套“腔體”與“發聲”的訓練方法。
(一)腔體訓練
第一,喉嚨練習。使用喉部發音字詞練習氣息,如呵呵嚯嚯,嘿嘿哈哈等。把身體氣息向上提升,與頭部產生共鳴,發出渾厚聲線。
第二,舌尖發音。更快速地練習舌尖發音,掌握其發音要點,在練習時可使用“滴踏滴踏”訓練。
第三,牙音。在李亞鵬版笑傲江湖主題曲“咿……呀……”中,就是采用了牙齒發音進行唱腔演唱。
第四,齒音。齒音和牙音不一樣,齒音是上下牙齒咬合后發出的字音,而牙音則是未咬合牙齒通過后槽部發出的音節,如“吱吱喳喳”的發音。
第五,唇音。唇音練習時要注意,除了嘴唇外其他部分都不會碰到發出的音節,如“乒乒乓乓,砰砰砰砰”等。
(二)發聲練習
發聲練習又包括了呼口練習和念白練習。呼口練習就是根據樂譜做開口、齊齒、撮口和合口練習。而念白則是在呼口練習后做的韻白或風攪雪等唱念情感表達訓練。發聲練習實質上也是腔體訓練的進一步提升。
(三)歌曲練習
經過腔體與發聲練習后,腔體完全被打開或進入發聲的最佳狀態。這時再進行晉劇唱腔的感情練習,所得結果就會更好。如教師想繼續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晉劇教學中可以采用與其風格相近的歌曲進行交替練習,這樣更能輔助學生準確把控音律,熟練掌握演唱技巧,培養出戲曲和民歌都能演唱的人才。
二、聲樂與晉劇唱腔有機結合的注意事項
在晉劇唱腔學習中引入聲樂訓練方式,是因為兩者不管是在起音、氣息、聲位、混唱、換氣等方面,都息息相關。聲樂教學與晉劇唱腔傳統教學相比,聲樂教學方法相對來說更為實用,教學制定也更為科學。
晉劇唱腔訓練借鑒聲樂練習方式更能幫助學生迅速、高效地掌握晉劇演唱技巧。但兩者還是存在很大差異,在教學中要防止學生將兩者混淆。
(一)韻音處理不同
晉劇唱腔是屬于山西地域特色藝術,受方言影響,晉劇唱腔中的平板、介板、流板、導板、滾白等演唱時慢板拖長腔調,后鼻韻母要做轉貼韻處理。如《三娘教子》中老薛寶唱:“尊三娘,莫惱!你機房穩坐,受苦的三娘啊!”中“娘”為十三唱句中的拖韻腔,拖音部分從“娘”向“啊”轉變。因流板拖腔很長,后鼻韻母要向前轉移,主體音聽上去不是純正的“娘”字或“啊”字發音,是介于兩者之間類似“昂”發音。這樣一來就解決了唱腔中發音不靈活的問題,使唱腔更為圓潤。
(二)演唱時口腔打開程度不同
聲樂演唱較為外放,吐字過程快。而晉劇表演時,需要注意不破壞演唱者的妝容,所以演唱需相對內斂,口腔要處于微調整狀態。以使得腔體氣息發聲更為渾厚。
(三)發音不同
聲樂演唱通常是按照樂譜的節奏進行的。但晉劇具備地方特色,在演唱中保留了具備山西方言特色的發音,因此其發音也存在較大不同。
(四)演唱設置不同
聲樂演唱是嚴格按照樂譜中的節奏和音符進行的,因而只能從曲風和聲樂上對其分類。但晉劇唱腔分類則因舞臺、人物的裝飾多樣性而更為靈活。經過百年的演繹積累,晉劇唱腔形成了不同演唱風格的多種流派。提高了晉劇演唱的多樣性。
三、結束語
在學習晉劇表演時,熟練掌握晉劇唱腔技巧才能更好地賦予人物感情,做到以聲傳情,以情動人,這才是晉劇表演的最高境界。所以,在晉劇唱腔學習中借鑒聲樂學習的方法,可以幫助演唱者更有效地掌握唱腔技巧。但在借鑒過程中需要把控兩者之間的區別,不要本末倒置。
參考文獻:
[1] 荊晶.晉劇唱腔創作技法規律淺析[J].戲友,2015(4).
[2] 閆飛瑜.淺談晉劇的唱腔技巧[J].大舞臺,2010(7):85.
[3] 齊紅梅.晉劇演唱方法探析[J].太原大學學報,2010,11(3):49-50.
[4] 武春云.淺議晉劇唱腔與聲樂的有機結合[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7(4):74-75.
[5] 楊立崗.聲樂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6] 陳泓茹.對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思考[J].中國音樂,2006(4):141-144.
[7] 李智萍.談當代中國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22(6):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