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肖
摘 要:蘇珊朗格是符號學的代表人物,所以許多學者大多研究朗格的符號美學,但是幻象理論卻甚少涉及,本文試圖從蘇珊朗格藝術幻象理論入手,梳理和闡釋幻象理論在歷史潮流中的內涵演變以及蘇珊朗格美學體系下幻象論的內涵,在橫向上試析幻象理論的特征,以及幻象理論特征在造型藝術中的體現。
關鍵詞:藝術幻象;造型藝術;虛幻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4-0064-01
一、藝術幻象的分類
繪畫的基本幻象是景致,是直接的視覺領域,色彩不僅構造了圖畫空間,而且創造了它,若無那些被構造的形狀,圖畫空間根本就不存在。就像是鏡子表面“背后”的空間一樣,它就是物理上所謂的“虛幻空間”——不可觸摸的形狀。既然繪畫創造的是一種虛幻的景致,這個“景致”要如何理解呢?顯然它不是我們生活中看到的實際的風景,而“它是創造了一個對應于眼睛的并直接地、本質地關聯眼睛的空間。”①繪畫空間,不管被想象為二維或是三維,都將自身從現實空間中分離出來,而畫布和其他物理載體正是存在在這之中,它的符號功能使得繪畫中的物象不同于普通的物理對象,繪畫中的空間完全征服我們的視覺,因為它擁有自身的意味,它并不是周圍空間的一部分。那么虛幻空間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呢?“虛幻空間的基本幻象是隨著畫筆或鉛筆落下的第一筆而誕生的。”②
“虛幻空間,是完全獨立的空間,而不是現實空間中的局部領域,它是自足的、整全的體系。無論它是二維還是三維,它在所有可能方向上是連續的,而且具有無限的彈性。”③雕塑就是一個真正三維的空間,它的本質是體積而不是一種景象,盡管它與背景融為一體,比如在浮雕中。它是可以看見的空間,可觸形式以虛空的空間作為補足物,可觸形式統治著虛空的空間,虛空的空間只能依附于可觸形式才得以呈現。對于雕塑品而言,只有它的形式才是生命的形式,它是虛幻的能動體積。在這里,雕塑的所謂的虛幻的空間,它不僅僅局限于雕塑本身的空間,還包括它周圍的空間。雕塑不同于繪畫,繪畫的基本幻覺是景象,是直接的視覺領域,然而雕塑創造了同樣的視覺空間,但是并非直接的視覺的空間,而是通過觸覺呈現出來的,也就是讓觸覺空間變得可以看見。
繪畫在平平的表面“創造了”宛如虛幻的三維空間,也就是“景致”,雕塑則是名副其實的三維的,創造了虛幻的“能動體積”。那么建筑創造的是什么呢?建筑則是通過對現實所處的加工而明晰表達“種族場域”或者虛幻的“場所”。不同于雕塑,建筑象征著種族場域的幻象或自我創造的環境,雕塑和建筑這兩種藝術形式是彼此的完美補足物。兩者都直接表現出一半生命符號,暗示另一半生命符號。
二、藝術幻象論的特征
第一,直觀性。在朗格看來,直觀性是指幻象的具體可感性和生動形象性,它類似于鏡子中的物象,但是它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直接映射,而是由藝術家進行加工、轉換過的對虛象的提煉與升華。具體的說,直觀性指的是事物除了訴諸于直覺的純粹感性形式之外,與實際沒有任何關聯。一件藝術品的意蘊如何能夠讓除了創造者之外的其他人所認識呢?“就是憑借那最根本的理智活動,即直覺這種最基本的理智活動”。④以繪畫藝術為例,圖畫的表現從來不是對直接的視覺印象的復制,而是根據表現性原則或者生命形式原則對印象本身的表達。藝術家在描繪客觀物體時,他并不是像相機一樣直接復制下來,而是對客觀物體進行抽象、概括和升華,造型藝術的目的就是在于明確表現視覺形式,觀眾在看到藝術品時,它所呈現出來的形式就是它的直觀性的表現。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就是作品的思想,它是通過形式即我們眼前的外觀直接表現出來了。就如庫伯特所說:“美一旦是真實和可見的,它就包含了自身的藝術表現。”
第二,他性。所謂他性,就是指現實事物的某種虛幻的光澤。朗格認為,每一種真正的藝術作品都有脫離塵寰的傾向。它所創造的最直接的效果,是一種離開現實的“他性”,這種“他性”,是包羅作品因素如事物、動作、陳述、旋律等的幻象所造成的效果,同時也是藝術品區別于現實生活的一個特點。“他性”的重要特點就是脫離現實,這種脫離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一種非物質性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的表現性的形式,從而使人們在實用目的中釋放了感知,從而達到創造出一種純粹的視像的目的。筆與墨的運用就像是表面和內里一樣,相互映襯。
結語 蘇珊朗格用哲學的方法梳理和論述了空間藝術的創作,這種新的觀察方法和論述方式對于現代造型藝術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在藝術創作過程中,一定要更加強調和注重自我內心情感的表達和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不論在什么時候,就算是在這個工業化進程加快發展的現代社會,也一定要找回自己內心最原初,最本真的感情,要把心靈與造型藝術結合起來,這才能實現藝術的意義。
注釋:
①②③④蘇珊·朗格(美).高艷萍(譯).情感與形式[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94,91,9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