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偉宏

摘 要:旗鞋是典型的滿族婦女服飾之一,樣式華美,它出現于纏足之風鼎盛的清代社會,這與漢族婦女的纏足風俗不無關聯。本文對清代花盆底鞋的起源與形制作簡要分析。
關鍵詞:花盆底鞋的出現;纏足;形制
中圖分類號:K8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4-0144-01
一、旗鞋的形制
旗鞋的形制分為馬蹄底、花盆底、船底、平底四種,是根據鞋底的形狀來命名的。中間細,下端寬,形似馬蹄的稱為馬蹄底;上寬下窄,形似花盆稱花盆底;底上寬下窄,外形似船的叫船底或元寶底;底矮而平的稱平底。不同類型的旗鞋,適合不同年紀的人穿:“處女至十三四歲始用高底,新婦和少婦多穿馬蹄底”,老年人多穿平底和元寶底??梢娔贻p旗女對高底的熱衷,四五寸的鞋底,普通身材的人穿上也會亭亭玉立,豐姿綽約。
旗鞋由鞋身和鞋底組成,它的獨特之處就在于鞋底。鞋底是用較厚的木頭制成,位于腳的中部,普通的有三四寸,高的可達六七寸,矮的也有一兩寸的。旗鞋鞋底形狀與高度的搭配也有嚴格的比例要求,德嶺在《御香縹緲錄》中記載:“某種的鞋底,必須配某種尺寸高的木跟,否則穿起來就會感覺不舒服”。鞋底一般用白布包裹,隨著后來的發展,會在鞋底周圍鑲嵌各類珠寶亮片做裝飾。鞋身在圖案上模仿動物、花朵、植物等造型,變化多樣,鞋頭有尖有圓,鞋幫有高有矮,刺繡紋樣更是華麗精巧,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淺藕荷緞桃水仙花盆底鞋”、“雪灰緞繡墨蘭元寶底棉鞋”、“黃緞彩繡花卉紋高底鞋”、“月白緞彩繡金魚荷花高底鞋”,它們都色澤鮮艷、五彩斑斕。
而說到鞋子的制作,工期一般要歷時一個月,首先是打樣,在紙上預先畫出鞋子的樣式,然后用細絲線繡出大致效果,看花樣大小和配色是否合適,然后才正式制作。繡鞋時,先把貢緞繃在約高兩尺、寬五尺的繡床上,每一方貢緞上可以繡五到六個鞋面,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工作就是將鞋底與鞋跟固定連接好,然后是把鞋面與鞋底縫合好,最后可以在鞋跟、鞋幫上裝釘珠寶等飾物。
二、旗鞋的出現與纏足之風盛行
女子纏足,是中國歷史上獨有的陋習。古代女子以小腳為美,稱為“三寸金蓮”,早在五代十國的時候就已出現。南唐后主李煜整日沉湎于聲色犬馬,荒嬉朝政,《道山新聞》中記載:“李后主宮嬪窅娘,纖麗善舞。后主作金蓮,高六尺,飾以寶物細帶瓔珞,蓮中作品色瑞蓮,令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態?!贝死怀?,人們競相仿效,五代之后風靡社會。到了宋代,女人的金蓮小腳已經與洛陽艷麗的牡丹、建州馨郁的香茗并指為天下之奇了。元代時,如果女性不裹腳,竟會被視為是奇恥大辱。
到明清兩朝,纏足之風尤為盛行。清王朝馬背上得天下,清太宗皇太極在進入中原之前,就已經意識到滿族征服者有可能被悠久的漢族文化征服,為鞏固政權,他曾頒布諭旨:“有效他國衣冠、束發裹足者制重罪。”在清軍入關當年,孝莊皇后又頒諭旨:“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钡胫髦性?,滿漢長期混居,自然互為影響,根據普遍的審美標準,滿族婦女也開始覺得自己的大腳確實不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便發明了這種髙底形制的鞋子,并且滿人祖先早有“削木為履”的習俗,由于關外氣候寒冷,可以起到隔涼保暖的作用,滿人祖先早有“削木為履”的習俗,由于關外氣候寒冷,可以起到隔涼保暖的作用,旗鞋應該就是以這種木質厚底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明清之際,在漢族纏足婦女中流行高低弓鞋,清初文人李漁曾說:“鞋用高底,使小者愈小,瘦者愈瘦,可謂制之盡美又盡善矣?!蓖瑫r還說過:“足之大者,往往以此藏拙,埋沒作者一段初心,是只供丑婦效顰,非為佳人主力。”從這句話課看出“高底”可以使大腳“藏拙”,而且效果明顯。正是由于這一優點,當時漢族婦女中纏足不理想或金蓮未達三寸者紛紛效仿。但關于旗鞋出現的具體時間,目前尚未發現有確切的文字記載,但滿族女子梳“兩把頭”,穿旗裝與之相配,可將腳藏在裙子里,不會輕易露出來,還可使體態修長,走起路來婀娜多姿,而兩把頭的形成時間是在清中葉,旗鞋應該與此相距不遠。生活于清咸豐至同治年間的福格在《聽雨叢談》中記載,“八旗婦人履底厚三四寸,圓其前,外衣通長掩足,輕裾大擺,亦與古裝無異?!泵駠觊g編寫的《北平風俗類》中提到“中葉以后,……初尚長其下裳,掩映而行。”由以上兩段文字可見,最遲是在咸豐年間,旗鞋就已經流行了。由此推論,旗鞋應該是興起于18世紀中葉,也就是清代中期前后。
綜上所述,旗鞋的深層文化內涵與當時漢族社會風行的纏足陋習有相當大的聯系,是滿漢兩種文化在沖突與融合中得到發展的結果。旗鞋一方面承襲了滿族傳統,在纏足之風盛行的社會氛圍中,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性;另一方面又受到漢族文化及審美觀念的影響,在滿族傳統鞋履的基礎上形成的與旗裝、“兩把頭”相適應的形制,也完全符合滿清統治者入關后維護本民族文化習俗的初衷。穿著旗鞋的滿族婦女,在步態上更接近儒家倫理道德對女性舉止行為的要求,與入關前策馬揚鞭的形象更是大相徑庭。與旗頭、旗袍相配,限制了頭頸的活動范圍,使得滿族婦女步態輕盈穩重,端莊得體,宮廷及貴族婦女身側還需有侍女扶侍,在一定程度上與漢族婦女纏足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