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顏
摘 要:設計是人類改變原有事物,使其變化、發展、更新的創造性活動。作為一種社會文化,一方面,它具有創造性,可通過符號化的技術手段傳達給人們,使其得到精神與物質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它是理性的,可通過有條理的科學性規律去創造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藝術設計是感性創新與科學思維的對立統一。通過對方法論和藝術設計的學習,發現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進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藝術設計;唯物;唯心;唯情
中圖分類號:J5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4-0161-01
一、科學唯物社會主義——立足于現實生活,尊重客觀規律
在遇到問題時,人們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解決問題時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科學的社會主義方法論不單單是解決一個單獨事物所面臨的問題,而是要揭示一定的規律,甚至探索它未來的發展。二十世紀的現代設計思潮總是與社會思潮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有一些設計師的確受方法論的熏染,而且在方法論的社會理論的指引下提出了一些他們自己對于設計發展的理解與認識,他們的認識和實踐也對現代設計和設計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威廉·莫里斯就是第一個把方法論應用于藝術,并且有重大創造力的藝術家。莫里斯的設計思想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反映了方法論對其的影響:第一個方面是,莫里斯在分析藝術和設計問題時已經脫離了羅斯金單純的審美和對中世紀的狂想,而是把藝術設計的問題作為勞動放在社會上去討論。他認為,藝術的本質在于尋求社會的進步和勞動者擁有好的生存狀態,體現了他對于解決問題時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特點。第二個方面是,莫里斯指出藝術功能發展的兩個重要方向:一是改變工人的工作條件,這樣他們才能愉快勞動;二是改變大眾的生活條件,這樣人們才能夠回應藝術,體現了方法論在解決問題時要立足于社會生活的實踐。
二、發展中看唯心(新)——現代設計的與時俱進
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因此,要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才能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在藝術與設計中,有許多優秀的設計師與方法論相結合,突破生活與藝術的界限,打破常規,創造和創新屬于自己甚至符合當今社會風格的作品來。以日本服裝界大師山本耀司為例,他以簡潔而富有韻味,線條流暢,大膽發展日本傳統服裝文化的精髓,形成一種反時尚的設計風格。這與西方主流背道而馳的新著裝理念,不但使他在時裝界站穩了腳跟,還反過來影響了西方的設計師,成為世界時裝日本浪潮先鋒設計師和新掌門人。“我不做香奈兒套裝那樣袖口整齊的衣服,而是想讓衣服看上去慵懶一點。”山本把麻織物與粘膠面料運用的出神入化,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沉穩與這周效果。山本耀司對于那種完美的平衡沒有興趣,他認為完美是丑陋的,不對稱性可用來為人類做標記。這種與時俱進,獨具創新的藝術設計理念進一步與方法論相輔相成。設計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設計沒有創新,創造,那將不會促進新事物的成長,新事物的萌芽也不會出現,那么整個社會將死氣沉沉,暗淡無比,毫無生機。
三、矛盾中的唯情——現代設計要正確認識事物,學會使用科學的工作方法
方法論中,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存在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以無印良品為例,“無牌勝有牌”的營銷策略和品牌設計就是無印良品在全世界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上世紀80年代泡沫經濟的日本市場,名牌盛行,消費者對品牌意識也非常強烈,無印良品卻反其道而行,提出無品牌概念,倡導簡單的生活理念,產品設計返璞歸真,使用環保以及可再生材料。無印良品無時無刻不提醒人們去賞識原始素材和材料的美感,回歸自然,去除內心的浮躁,還物品以本來面目,使使用者在束縛中解放出來,從而達到一種更近于內心自我,更接近自然,真實的狀態。
與像無印良品這種注重原始自然,回歸自我,能在學會正確認識事物,講究正確的科學方法的品牌相比,中國就缺少這種注重本質和情意的設計。對于設計師來說,追求自我個性的表現力和商業價值的需求永遠都是讓人矛盾的。
有時太過個性與張揚,卻不被大眾所接受,每次都需要社會需求來做設計,又感覺被圍困在束縛當中。如何認清這對矛盾是最重要的,這需根據具體問題來平衡二者的關系,而矛盾的對立與統一的關系,追求統一,講究關聯等思考都在解答這個問題。
四、總結
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較強,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它包括了歷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符號學等等方面。從唯物、唯心,唯情三個方面的發展可以更加確定方法論與藝術設計的比較研究與其應用并不沖突,是相輔相成,互相依賴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創作,實踐應用中運用好藝術設計方法論中的理論與概念,就能離成功更進一步。既然藝術設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那么它恰好與 “實踐決定認識,實踐第一”的理論思想相吻合。這對于設計師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陳向明,朱曉陽,趙旭東.社會科學方法研究方法評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2]江馥郁.社會科學方法論導論[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