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摘 要:立體構成是一門研究空間形態構成關系的課程,在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教學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三大構成中,立體構成在空間中的流動感以及在材料上的制作感,都是平面構成與色彩構成所不具備的。在傳統的立體構成課程中,往往要遵循創始人阿爾伯斯的教學理論,即只通過紙來研究立體構成的造型和空間關系,除此之外完全不要考慮任何其他的材料。但是社會在發展,新的材料在不斷的運用,新的設計觀念也在不斷的出現。藝術設計的課程無論是從基礎課還是專業課上都應該追趕上時代的步伐,這樣才能培養出應用能力強的人才。具體到立體構成課程中,新的變化也帶來了新的思路、新的要求。本文著重從空間與形態、空間與材料、空間與心理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我對于立體構成的教學的看法。
關鍵詞:設計行業發展;立體構成;教學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4-0224-01
一、空間與形態
立體構成最初的目的就是對形態在空間中的不斷研究和探索,是雕塑在設計中的簡化、在生活中的實踐。結構二字對于立體構成來說尤為重要,遵循形式美法則,在空間中嘗試結構的不同可能性是立體構成的本質。同時在形式美法則中,往往我們看重的第一要義是整體。因為要在三維中把握形式感,所以進入空間中研究構成規律時,拋開繁瑣的細節,結構的整體語言就成了我們最關注的東西了。而近年來在設計領域,極簡主義盛行,大量的產品設計、裝飾設計都越來越注重產品的簡化美,強調實用性和功能性(比如蘋果公司對手機行業的沖擊),設計行業仿佛又回到了做減法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立體構成的作品也有了新的要求。在空間中運用傳統的形式美法則,把一種或者幾種進行復合的形態語言進行發揮,創造出更加純粹的空間美,以達到宏觀上視覺美的統一。套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純粹的抽象形態應該更注重形式。其實,在我看來高級的空間形態作品像極了電影大師鏡頭下的那些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橋段,在整體性和連續性上都有著很好的呈現,作品雖然抽象,但也更真實。將具象的細節抽離,還原結構的本來面目,或對稱、或平衡、或對比、或有節奏等等。
二、空間與材料
在立體構成的傳統教學中,紙是非常重要的表現媒介,可以讓作品更加純粹的表現作者在空間中的研究。而立體構成本身就是一門在立體空間中的學科,手頭上的觸感以及材料所具有的美感是它的物質基礎。其實隨著構成課的發展,譬如木材、塑料等多種材料的引入也早已經打破了紙質材料的單一局面。而一些新材料自身所具備的獨特肌理語言也給立體構成作品帶來了視覺層面上不同的形式美感。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立體構成并不是工藝實習過程,所以在材料的選擇上應該更傾向于那些不需要特殊工藝技術和復雜設備的,易于加工的材料。要運用好物化的材料必須具體到哪種材料哪個作品上,看它的工藝效果以及形態是適合線材、面材還是塊材。比如日常生活當中就存在著大量的線,有金屬質感的鐵絲、銅絲等,有各種型號的金屬管、電線等,又有木條類的火柴、樟木條等,還有纖維類的棉毛麻線等。多種多樣的線材適合在各種不同的空間形式作品中表現,材料極為豐富,作為立體構成的載體要呼應空間形態的表達。除了傳統的材料媒介可以運用到作品之中,聲音也可以作為一種新型的媒介復合進入到立體構成的作品中來。這有點類似裝置藝術,不同的是聲音作為構成立體構成的元素被放進來是服務于空間形態表現的。比如在可以螺旋轉動的線材構成作品中加入適合的舒緩音樂,可以使作品打破單一的空間表達,在時間上進行延續。
三、空間與心理
好的雕塑能將藝術家在作品中的思考傳遞給觀者,達到通過雕塑架起藝術家與觀眾溝通的心靈橋梁的目的。好的設計同樣是設計師在充分注意產品消費者感受的同時發揮了自身創造能力的一件事情。到了立體構成中其實也是這樣的,形態二字中的“態”,包含了“心”字,指的是人對事物的心理反應狀況。而立體形態在空間中的變化,無論是形還是材料,只有在限定的空間中將所有語言達成默契,心理語言才會起到最佳效果。好的作品能通過形與態的統一達到某種心理暗示,讓觀者開門見山的其中的含義;而不如意的空間形態往往要么雜亂無章不知所云,要么簡單、呆板缺乏創意。比如同樣是面材,垂直的面給人帶來剛直有力、蓬勃向上的心理感受;水平的面給人帶來平實與寧靜的心理感受;而傾斜的面又能給人帶來速度和動感、熱情與沖動的心理感受。這些特定的形態再加上同樣心理特性的材料語言,以所需要的形態在空間中呈現,往往會給視覺上帶來意想不到的形式美感。
立體構成是將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在立體空間中的綜合體現,將形式規律立體化、物化。在實現形式美法則的同時,也要迎合達到設計基礎課的意義,避免在構成中一味地照貓畫虎,沒有變化,產生單調和乏味感。這需要對以往的立體構成理論知識進行總結概括,對新材料的敢于嘗試,還要對時下設計行業的發展有一定的認知,找出適合的立體空間研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