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寧
圍繞著“弘揚憲法精神,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主題,各種各樣的宣傳紀念活動廣泛開展,向人們傳遞出增強憲法意識、弘揚法治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社會共識和積極能量。
法治是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從形式意義上說,它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從實質意義上說,它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如果從“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哲學意義上來理解,前者可以理解為“形而下”的制度器物層面,后者可以理解為“形而上”的思想真理層面。我們做好法律體系及制度設施方面的建設,開展全民性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為實現法治創造良好條件,這當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一點“形而上”的真理性追求,即把法治的原則、價值和精神等思想真理安放在推進法治建設的實踐中,使法治建設成為有思想的實踐,其作用、意義和效果將會更為深遠。
在弘揚法治的實踐中注入一點“形而上”的真理性追求,舉其要者,首先,能夠使我們的普法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更加深刻地觸及人們的思想和靈魂,徹底滌蕩人們思想深處尚不同程度存在的傳統觀念、人治思想和慣性思維的影響,使人們真正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從而把法治的原則、價值和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我們推進法治建設的步履更加堅實。其次,能夠使我們的普法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抓住實質和根本,刪繁就簡,舉一反三,提綱挈領,舍櫝得珠,克服具體法律規定條文浩繁而普法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力量有限的矛盾、法律規定的有限性與社會生活的無限豐富性之間的矛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能夠使我們的普法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成為“理想趨向現實、現實趨向理想”的辯證運動過程,真正把法治的理想轉化為一種思維方式,使人們善于從本原性的法治真理演繹推導出法律體系的原則性要求,從而達到 “有一言能終身行之”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使“他律”內化為“自律”,有效解決“知法未必守法”的問題。第四,在推進政府、社會組織和公民對法律 “普遍服從”的同時,可以有效增強社會公眾對“良法”“善治”的鑒別力和判斷力,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使我們一步步趨近“良法之治”的法治目標。
在法治問題上的“形而上”追求,就是堅持不懈地反思和追問法治的本質、價值、原則和精神等根本性的問題,從大量感性的政治法律現象中獲得普遍必然性的認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們在他們思考探索的過程中,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和豐富的法治思想與精神財富,值得我們無比珍視。每當我們讀到“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成就,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不是政客們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了對權力的馴服,實現了把權力關進籠子的夢想……”“貧民的寒舍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就形同虛設”等等這些法治警句的時候,我們的心靈就會產生強烈震撼,這種震撼正是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的“形而上”思想傳遞給我們的。
我們人類與生俱來就有超越感性經驗、追問事物形而上本質的自然傾向。我們弘揚法治,應當充分開掘人們的這種自然本性,引導人們對法治多作一些“形而上”之思,以“形而下”的法律體系和制度建設體現“形而上”的思想真理與法治精神,以“形而上”的真理追求引領法律體系和制度建設,把兩者有機地統一在我們的法治建設實踐包括普法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中,使其相互推進,相得益彰。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