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軍:莫使憲法宣誓制度成為擺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有一項規定,即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凡經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陜西省寶雞市人大常委會內司委鄭曉軍撰文說,向憲法宣誓制度可以增強領導干部對憲法的敬畏感,明確自己肩負著維護憲法尊嚴的責任和使命,旨在全社會樹立憲法至上觀念,彰顯憲法最高權威,使大家都能夠尊重憲法、遵守憲法。但不可否認的是,憲法雖為根本大法,但有些領導干部憲法理念淡薄,憲法意識薄弱,以權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違背憲法的情況仍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文章認為,要使憲法宣誓制度真正發揮出應有作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牢固樹立憲法意識。大力傳播憲法理念,讓憲法意識和理念深入人心,督促國家工作人員在作出宣誓后,必須以高度的道德自我約束和嚴謹的履責行為去踐行自己的誓言,不得以任何理由懈怠職責、規避責任,更不能有以權謀私、中飽私囊、貪污腐敗等,甚至凌駕于憲法之上的行為。領導干部要帶頭尊重憲法、維護憲法、服從憲法,讓憲法更有權威、更有力量。二是憲法教育要內化于心、外化于形。要對領導干部開展憲法教育, 普及憲法知識,并從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主觀領域對他們進行經常性的引導、塑造。要通過組建宣傳隊伍、豐富教育載體、舉辦特色活動等多種形式,讓領導干部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憲法教育和廉政教育,強化他們內心深處對憲法的敬畏心理和遵從心理,從思想源頭上遏制損害憲法權威和褻瀆憲法尊嚴的想法。三是盡快完善憲法宣誓制度懲治體系。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違背憲法的決定和行為,其性質是十分嚴重的,理應受到嚴厲懲罰。對違憲行為不予懲戒,憲法的尊嚴和權威就無法得以體現。僅有憲法宣誓制度,沒有責任制約,沒有處置措施,沒有懲治手段,憲法宣誓制度就會成為一種制度擺設,因此,應盡快完善憲法宣誓制度懲治體系。
吳國良:關注網絡民意擴大履職空間 江蘇省宜興市張渚鎮人大吳國良撰文說,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時強調,“網民來自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我國互聯網應用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激發了廣大網民參政議政的熱情。互聯網已成為匯集民意的重要平臺,珍惜網絡民意,集中網民智慧,重視網民訴求,已成為改進執政方式、發展民主政治的重要課題。作為代表民意的國家權力機關,更應高度關注和重視網絡民意,以適應網絡時代參政議政的新要求,不斷提高履行職能的成效。文章說,網絡民意是推動民主政治進程的重要推力。首先,網絡成為民意表達的重要平臺。隨著民主政治進程的加快,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網絡的快捷性、平等性、互動性等特點,日益成為社會重要的信息來源、知情渠道和表達平臺。“網上兩會”“網上議政”“網上民意”等互聯網政治方興未艾。越來越多的網民借助網絡,參與重大事件,反映社情民意,表達自身訴求,網絡民意已成為推動民主政治進程的新生力量。其次,網絡成為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渠道。互聯網在黨政和群眾之間架起直通的橋梁。網絡成為各級黨委、政府聽民聲、知民意、察民情、集民智的新渠道,網絡的廣泛性、草根性和趨向性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對網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干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現在越來越多的領導干部通過在線交流、發微博微信、公眾號、發帖子等方式與民直面交流,通過網絡向網民征集破解重大問題的“民間智慧”,通過網上信箱、在線互動、QQ聊天、問卷訪談等形式,形成民意搜集的“快速通道”。以網絡為媒介的政府與民互動模式成為政治文明的新元素。再次,網絡成為選民與代表互動的重要方式。通過網絡與網民交流,正在成為人大代表與選民聯系的重要方式。在“兩會”期間,有的人大代表通過實名博客與網民交流,及時向公眾傳遞信息,并同步了解網絡民意。有的人大代表利用網絡平臺就醫療衛生、環境污染、社會治安、扶貧濟困等民生問題與網民交流。有的人大代表通過網絡向網民征集議案和建議線索,并將議案和建議初稿發布在網上征求意見建議,實現了人大代表與網民的實時互動。使人大代表的議案、建議和議政發言、大會審議更貼近實際,切中要害。文章還說,網絡民意是拓展人大履職空間的不竭源泉。網絡民意成為拓展人大履職的有效載體,利用網絡優勢,延伸履職觸角,可謂是空間廣闊,大有可為。一是網絡民意契合人大的獨特優勢。人大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是受托者,一切權力的運用都要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在行使權力時要注意反映民意、珍惜民力、集中民智、代表民利,充分體現“權為民用”這一人大工作的本質特征。因此,要倡導暢所欲言、體諒包容、平等議事、互動交流的議政氛圍,使互聯網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要尊重網絡民意的民主精神,關注網民的思想動態,重視網民的利益訴求,回應網民的民生關切。網絡民意受到重視,有利于壯大建言獻策隊伍,調動社會積極力量,形成良好民主氣氛,助推民主政治建設。二是網絡民意契合代表的主體優勢。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代表人民管理國家事務,人大代表是選民選舉產生的,是人民群眾的代言人,人大代表只有植根于民,才能更好地為民履職,網絡是人大代表植根于民的厚壤沃土。人大代表從中可以更多地更好地了解公眾所思所慮,掌握社情民意,把握輿情導向,引導網絡理性議政。三是網絡民意契合人大的履職優勢。隨著改革進入攻堅克難、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關鍵時期,政府的決策更加需要民眾智慧、民主決策、民主監督。人大需要強化監督職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所作為。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民意的興起,為人大更好地履職拓展了新空間,網絡民意成為提高人大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網絡民意與社會現實休戚相關,網議熱點也是人大關注的議題,重視網絡民意可以提高人大工作的針對性。通過網民互動,主動接受社會各界對人大工作的意見建議,可以提高人大履職成效。利用網絡平臺的影響力,可以最大范圍“曬”人大履職情況,使全社會更好地認識人大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擴大影響力,展示良好風采。文章認為,做好新形勢下的人大工作,必須順應網絡時代新變化,將網絡民意融入人大工作,要探索建立重視網絡民意的常態機制,推動網絡民主。第一,建立網絡民意收集機制。網絡民意是一種最自由、最真實、最尖銳的民意,最具活力元素。網絡是收集民意的創新渠道,是網絡時代的“民主試驗”,利用網絡收集社情民意成為執政必修課。可設置“網絡問政”“網絡問計”“政務論壇”“網上公示”,并提供跟帖評議、網上投訴等平臺,引導網民議政獻策,推動民主決策。在人大網站設立“議政建言”“民意調查”等欄目,吸引網民參與。通過網絡監督員收集民意。可開設“代表聽民意”欄目,打造代表與網民交流的網絡“民意直通車”,代表與網民“面對面”在線互動交流,網絡直播。可公開人大或人大代表電子郵箱、語音電話、連線對話、微博微信,拓寬社會民意通道。第二,建立網絡民意研判機制。在改革攻堅時期,社會矛盾突顯期,社會利益關系錯綜復雜,人們的社會心態呈多元化。因此,網民言論中,既有正當的利益訴求、積極的意見建議、合理的情緒宣泄,也有借題發揮、牢騷怪話、偏激言論。網絡信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局面,需要人大建立網絡民意研判機制。要強化培訓,提高人大代表的政治素養和對網絡民意的分析判斷能力。要通過調研視察和專題研討,檢驗網絡民意的真實性。要密切跟蹤,研判網絡民意的客觀性和合理性,釋放網絡民意的正能量。第三,建立網絡民意互動機制。在當前改革深化、利益分化、觀念多元化的情況下,人大要有針對性地結交網民,通過網上網下互動,進一步提高網民建言獻策的針對性、可行性。要對網民合理建議的反映、落實情況,通過進行動態反饋,更好地調動網民支持人大工作的積極性。可以組織網民代表參與專題議政活動,也可邀請網民作為公民旁聽人代會,引導更多的網民積極建言,發揮網絡民意的力量,為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岳 晟:通過“互聯網+”豐富基層民主選舉形式 甘肅省平涼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岳晟撰文說,民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民主制度,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民主形式。在人民當家作主這個大前提下,對民主的實現形式依法進行豐富和完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大課題。他通過“互聯網+”來豐富基層民主選舉的形式談一些想法和建議。一是民主選舉的法定性。在我國,每個公民都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其中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最具標示性的政治權利,也是一項稀缺的值得珍惜的政治權利。憲法第三十四條和選舉法第三條都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族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這表明除非被依法剝奪了政治權利,每個年滿十八周歲的中國公民無一例外地平等地享有選舉權。另外,選舉法歷經六次修正,分十二章五十九個條文對如何實現選舉權利,作了較為周全的制度安排。單就投票來說,規定了投票站投票、大會投票、流動票箱投票等多種法定形式。同時規定,如果選舉期間外出,不能親自到場投票的,經選舉委員會同意,可以書面委托其他選民代為投票。二是選民參選的現實性。權利具有選擇性,義務具有強制性。參加民主選舉不是一個單純的權利讓渡問題,而是公民有序參與國事的重要體現,其政治性是顯而易見的,理應不該任性對待。現實情況是,當前,基層民主選舉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歸結起來,大致有三種情形:一些選民的民主意識、政治意識、權利意識、維權意識大大增強,但是參與選舉的熱情有所下降,出現了“叫不來人”的難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流動速度加快,有的選民人戶分離現象突出,出現了“找不到人”的難題;有的選民在選舉期間剛好外出,遠距離返程參加選舉確實不切實際,或者因健康原因確實不能到場投票,出現了“看不見人”的難題。以上三種情形中,第一種情形屬于能參加卻不愿意參加的情況,是主觀原因造成的,我們可以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動員其盡量參加投票。后兩種情形則屬于想參加卻無法參加的情況,法律對此規定了委托投票的解決辦法,但是,通過委托方式投票有嚴格的限制,且受托人不一定能夠正確執行委托人的真實意圖。所以,從法意上來說,制度設計的本意是鼓勵選民若無特殊情況直接到場親自投票,以保證選舉會議召開的合法性和選民參加選舉的廣泛性。三是“互聯網+”的可行性。如何在新形勢下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呢?文章說,“互聯網+”既可以提高參選率,又可以保證民意的真實性,我們不妨做點嘗試,興許是民主選舉的一條新路子。如果屬于能參加經動員仍不愿意參加的,即視為選民自愿放棄了自己的選舉權。對于想參選卻又無法到場的選民,我們不能從制度上將其排除在外,而必須為其創造另外一種行權可能。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日臻完善,可以通過手機或者其他通訊方式與本人核對選民身份,然后制作電子選民證和互聯網遠程投票室。選民證要交代清楚選舉權利、選舉日、投票辦法等事項。投票室實行專用網頁,提供候選人簡介和投票按鈕。選民憑本人身份證、電子選民證和電子密鑰以及人臉識別系統方可進入投票室投票。這種遠程電子投票形式,不僅解決了部分選民無法到場投票的問題,還可以大大提高選民的參選率,而且能夠有效解決委托投票中民意的正確表達問題。對于這種新型投票形式,有人認為最大的顧慮是不安全。其實,金融等互聯網業務多少年的實踐已經證明,我們大可不必因為擔心這擔心那而阻止民主的前進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