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曹維琪
摘 要:隨著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新政策的出臺,給企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作為受益者的高新技術企業,這一新政的出臺將會對企業的技術并購產生較大的影響,不僅會推動企業加快技術并購的步伐,并且促進并購后創新績效與企業績效呈現一致性。本文將在對比分析研究開發費用新舊政策差異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分析這一新政給企業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技術并購;影響
中圖分類號: F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16-46-2
1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理論分析
以往研究表明,眾多的經濟學家普遍贊同這樣一種觀念,企業在進行研發支出和技術創新過程中會存在失敗和溢出效應,政府應發揮其政策指導作用,介入企業的研發創新。胡明勇和周寄中(2001)曾表明政策工具按其對私人部門技術創新的作用效果可分為兩類:
一是直接作用工具,主要是政府資助和稅收優惠減免;
另一個是間接作用工具,即公共研究。
其中稅收優惠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①允許企業按扣除研發費用后的數額作為應納稅基礎;
②可從上繳的收入稅中扣除一定比例的研發費用;
③對用于技術創新的機器設備和建筑投資可采用加速折舊法。
在我國,為了鼓勵企業的研發投入,降低企業的研發支出成本,更為了改善市場失敗和溢出效應,降低因技術創新帶來的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之間的差額,政府出臺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對企業進行直接資助。2008年頒布了國稅發[2008]116號文件,主要針對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扣除的管理,并已在2008年12月10日實行。
隨著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不斷發展,為了更好的鼓勵企業開展研發活動,進一步規范稅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的執行,在2015年11月2日頒布了財稅[2015]119號《關于完善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通知》的文件,這一新政旨在降低稅收優惠政策的門檻,讓更多的企業、更多的研發活動、更多的研發費用支出能夠享受到國家的稅收優惠扶持,鼓勵企業更加重視研發創新活動,提升創新能力。
所謂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是指按稅法規定,除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外,在此基礎上再加成一定比例作為計算所得稅額時的扣除數,即“企業根據財務會計核算和研發項目的實際情況,對于研發費用計入當期損益未形成無形資產的,允許再按其當年研發費用實際發生額的50%抵扣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對于研發費用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該無形資產成本的150%在稅前攤銷。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攤銷年限不得低于10年。”①從2008年至2015年,稅收優惠政策發生了較多的調整,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有關問題的公告》的解讀(2016)新政以“負面清單”的形式,明確指出了不適用該政策的活動和企業。
新政的變化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該政策適用企業的范圍做出了明確規定,要求享受該政策的居民企業具有健全的會計核算,能夠實行查賬征收辦法,并且能夠準確歸集研究開發費用②;
第二,用負清單的方式列出了不適用該政策的行業;
第三,加大了研發活動的范圍,使執行標準變得更明晰;
第四,明確定義了研發費用的范圍,針對研發活動的復雜性和管理中的實際問題,提出了其他費用的規定;
第五,提高了企業賬簿設計的要求,要求企業按照研發費用設置輔助賬并準確歸集實際發生的費用;
第六,設置了可追溯3年的規定;
第七,簡化了審核程序;
第八,在委托研發管理方面進行了重大調整,政策規定委托方可以按照實際發生額的80%計算并進行加計扣除,從形式上看降低了加計扣除比例,實際上降低了委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難度。
新政策的這一系列的變化實際上是擴大了可享受優惠政策企業的范圍,將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正面影響。
2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新政對企業技術并購的影響
技術創新一直處于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也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隨著創新能力在企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創新成為企業獲得和保持核心競爭力的最低實現途徑。支燕和白雪潔(2012)曾對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提升路徑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企業的創新到底是應該自主創新還是技術外取的疑問。
企業的創新途徑一般分為兩種,自主創新和技術并購。自主創新可以有針對性的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研發產品,具有很強的主動性,但是由于自主研發需要企業有一定的條件和能力,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能力選擇自主研發。且自主研發周期長、過程漫長,單靠企業自主研發來滿足技術的需求已難以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渴望尋求一種方式快速獲取外部的技術和知識,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從而增強競爭力,技術并購因而開始成為企業的重要選擇。楊軍敏和曹志廣(2012)指出技術并購是一種獲取外部技術資源的并購活動,以達到對目標方的控制,并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對目標方的技術資源重新整合,實現技術轉移。通過技術并購,可以實現組織外部資源向組織內部的成功轉移。
首先,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初衷是支持企業的自主創新,但是由于自主創新的缺陷性,
企業會選擇技術并購來獲取外部的技術和知識。企業選擇技術并購的一個重要內因就是快速獲取外部技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需要,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外因就是稅收優惠政策的刺激。新政出臺后,研發費用范圍的擴大、行業范圍的拓展,更讓許多企業加快了通過技術并購躋身高新技術行業的步伐。原本不是高新技術的企業或者難以達到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的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并購,并購那些已認定為高新技術的企業,不僅可以實現快速躋身于高新技術企業行業的目標,還可以享受因成為高新技術企業三年的15%稅收優惠政策,相比原25%的企業所得稅率,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稅負。2015年3月20日,屬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宜昌力道起重機械有限公司與五帝機電有限公司簽訂合同,雙方達成協議以900萬元的成交價格實現整體轉讓,這一并購讓宜昌力道起重機械有限公司成為了五帝機電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五帝機電也因此借道資產重組快速躋身高新技術企業行列,完成了公司的華麗轉身。創新需求的內因和稅收優惠政策刺激的的外因有機結合,促進企業加快了技術并購的步伐,從而創造企業價值。
其次,新政稅收優惠力度加大,促進創新績效與企業績效更呈現一致性。
縱觀已有理論對企業技術并購與并購績效的關系研究,Jones,T.M.(1992)曾表明技術并購后能給企業帶來較好的績效;Abuja and Katina(2001)指出技術并購能夠提高并購公司創新績效;胥朝陽等(2009)以滬深兩地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在短期內技術進入型并購會導致經營績效的下滑;而技術升級型和技術互補型并購則會提升公司經營績效;溫成玉和劉志新(2011)、王宛秋等(2009)通過實證研究證明技術并購對并購公司產生正的績效影響。已有的研究大都說明技術并購對企業的績效有正面效應。從短期來看,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企業加快技術并購的步伐,企業發布并購公告會對市場績效產生利好消息,能促進股價的提高,企業的短期市場績效會因此得到明顯提高;從長期績效來看,企業通過技術并購獲得目標公司的專利技術、生產技術或者某條具有技術含量的生產線,最顯著的效應就是企業專利數的增加和生產技術的增強。
技術創新本來就應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獲取到吸收,使外部技術或專利成功轉移為企業內部資源,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這在一個長期的經營過程中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績效。企業進行技術并購不僅實現了企業創新績效的目標,更使企業績效與創新績效呈現一致性。
3 結論和建議
競爭環境的日趨激烈,企業自身的自主研發已很難滿足企業在競爭中生存的需要,相比自主研發漫長的過程,通過技術并購可以短時間內獲得企業所需要的技術和專利,給企業節省一定的機會成本。并且在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新政的促進作用下,一方面企業技術并購的步伐會更加加快,另一方面,會促使企業的創新績效與企業績效呈現一致性。但是在企業進行技術并購后,如果只是簡單的復制性模仿不一定會給企業帶來預期的效果,而是要從模仿復制到模仿創新再到自主創新,只有在消化吸收外部技術的基礎上尋求自主創新,才能形成企業自己的研發創新能力。
①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扣除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
②財稅[2015]119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科學技術部關于完善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通知
參 考 文 獻
[1] 會計師.關于《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有關問題的公告》的解讀[J].稅收征
納,2016,02:41-43.
[2] 胡明勇,周寄中. 政府資助對技術創新的作用:理論分
析與政策工具選擇[J].科研管理,2001,01:31-36.
[3] 王宛秋,張永安,劉煜.我國上市公司技術并購績效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9,11:1712-1719.
[4] 溫成玉,劉志新.技術并購對高技術上市公司創新績效的影響[J].科研管理,2011,05:17.
[5] 胥朝陽,黃晶,顏金秋,李倩.上市公司技術并購績效研究[J].中大管理研究,2009,04:18-34.
[6] 楊軍敏,曹志廣.并購對中國上市公司研發績效的影響研究——以醫藥行業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2,04:26-31.
[7] 支燕,白雪潔.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提升路徑研
究——自主創新還是技術外取?[J]. 南開經濟研究,
2012,05:51-64.
[8] Abuja,G.and R.Katina.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Longitudinal Study.St rat.MGM ,2001,22(3):197~220.
[9] J ones,T.M.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I.Society,1992, 29(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