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子
【摘要】中國當前正處于“城市社會來臨”背景下的新的發展階段,新型城鎮化戰略正是基于對這個發展階段的深刻認識和文化自覺而提出的。對傳統社會來說,社會整體變遷意義上的進步莫過于城市社會取代農業社會,本文就探討了新型城鎮化的由來和產生背景。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由來;背景
一、新型城鎮化由來
“新型城鎮化”一詞由來已有10余年,公認最早是伴隨黨的十六大“新型工業化”戰略提出,主要是依托產業融合推動城鄉一體化。然而,“新型城鎮化”被廣大中國百姓熟知是在黨的十八大,特別是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人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及其將之確立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動力和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之后,才越來越受到各行業和學界人士的關注“新型城鎮化”是在“城鎮化”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的,其在人口集聚、非農產業擴大、城鎮空間擴張和城鎮觀念意識轉化四個方面與“傳統的”城鎮化概念并無顯著差異。但在實現這種過程的內涵、目標、內容與方式有所區別實際上,由于各行業、領域的針對性和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新型城鎮化”至今尚無統一和明確的定義此處,認為所謂新型城鎮化.是以民生、可持續發展和質量為內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轉型、綠色、健康和集約為核心目標,以實現區域統籌與協調一體、產業升級與低碳轉型、生態文明和集約高效、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為重點內容的嶄新的城鎮化過程。推行新型城鎮化有以下目的:一、積極應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二、彌補長期以來高速城鎮化帶來的弊端和損失;三、最大限度地將改革開放成果惠及廣大人民;四、促進未來中國城鄉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提出的背景
1.基于國外傳統城鎮化過程中城鄉分化、資源浪費、道德淪喪等方面的經驗教訓。在城鎮規劃方面,美日作為高度城市化的發達國家,他們走過了曲折的發展道路,經歷了深刻的經驗教訓。美國國土遼闊,人均耕地面積是中國的4倍多,豐腴的土地資源導致了美國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規劃,采取了自由“蔓延式”的城市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是服務和就業核心區以外是低密度的空間發展模式,使得人們居住、購物、娛樂等活動分離,只能通過小汽車等交通工具來完成。這種城市發展模式是一種嚴重浪費、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會破壞農地和空地,過多地增加城市成本,給城市發展帶來巨大的壓力。
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所走過的老路,給我們提供非常深刻的經驗教訓,如何解決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避免重復發達國家城市的老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重要的緊迫的任務。
2.基于中國傳統城鎮化過程中高增長、高污染、高排放等方面考慮。經過50多年發展,中國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我國在相對長一段時間仍然走傳統城鎮化道路,隨著時代發展,這種城鎮化的發展道路越來越不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傳統城鎮化道路的主要特點:在指導理念方面,中國傳統城鎮化是以物為本的發展理念,擴大城鎮發展規模,提高城鎮化率,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把城鎮化建設等同于城鎮建設,用城鎮化建設囊括了城鎮化的全部內容,主要集中于物的建設,對人的發展和利益重視不夠,這是見物不見人的發展理念,給城鎮化建設帶來不良的影響,如城市的交通不暢、住房困難、上學難、就業難等問題,這極大地影響了百姓的安居就業。
傳統的城鎮發展道路,對城鎮規劃的科學性不足,對城鎮規劃的重視不夠,簡單地認為小城市是大城市的早期階段,忽視中小城鎮與大城市協調發展的統一性和協調性,從而使得城鎮發展指導理念的失誤。所以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現象。在城鄉關系方面,在傳統城鎮化道路上,在相當一段時期里犧牲了農民利益,先是以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形式,支持城市和工業的發展,然后又以城市征地價格扭曲的形式,擴大國家財富的經濟積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農業轉向業的價值達到萬億,還不包括農村土地非農化的增值收益。這樣,城鎮的急劇發展,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口和經濟活動大規模地向城鎮集中,并逐步成為社會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城鎮之外的鄉村地區的重要性日益下降。
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中國傳統城鎮化發展道路采取的是分散化、低密度、粗放型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在思想上出現了經濟增長的急躁心理,淡薄的環境意識,落后的技術等綜合作用,使我國城鎮化過程出現了耕地面積減少,環境污染嚴重,出現了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現象。
所以說,中國傳統城鎮化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土地的浪費、資源的過多開采,生態環境的破壞等問題,然而,隨著資源的減少,人口仍在增加,這加劇了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就是總結傳統城鎮化發展的經驗教訓,實現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走集約、可持續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姚士謀等.我國特大城市協調性發展的創新模式探究[J].人文地理,2012,05:48-53
[2]段進軍,姚士謀,陳明星等.中國城鎮化研究報告[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
[3]吳良旬.建筑學的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4]陸大道,姚士謀,劉慧等.中國區域發展報告(北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