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平 徐文才
[摘要]大學精神不僅體現著高校師生的文化素養和價值追求,還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大學精神的應有之義,是大學精神培育的主要內容,更是大學精神培育的指南針。中國夢對高校大學精神培育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理想信念的樹立、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關鍵詞]中國夢;大學精神;培育;導向性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2549(2016) 09-0070-02
當中國夢成為時代主旋律的今天,我們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理應跟隨時代的步伐,響應國家的號召,努力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落實到教育中,讓高校大學精神的培育以中國夢為重要導向,對大學精神進行認同、傳承與創新。
一中國夢與大學精神的培育
教育家、國學大師湯用彤先生曾說過:“大學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學精神之于大學,猶如人之靈魂之于身體。”大學精神是廣大青年實現成才夢的動力源泉,是大學的靈魂,更是大學生的靈魂。大學需要大學精神來支撐和引領大學的發展。“作為高等教育的靈魂,大學精神一直是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因它不僅體現著高校師生的文化素養和價值追求,還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1]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實現中國夢,青春勇擔當”主題團日活動座談會上,對廣大青年提出五點希望。習近平強調,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由此可見,大學精神的培育工作直接關系著中國人才的培養工程,關系著13億中國人民“中國夢”的實現,因此要想早日實現這一共同的期望,大學精神需在中國夢的指引下取得大學人共同的認同、繼承與創新。中國夢是大學精神的應有之義;中國夢是大學精神培育的指南針;中國夢是大學精神培育的主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對實現中國夢,提出了“三個必須”,其中之一就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走向未來。因此中國夢需要中國精神,而大學精神的培育,本身就是一種精神文化建設與培養。所以中國夢和大學精神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國夢指引著大學精神的培育,大學精神促動著中國夢的實現。
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在其歷史、地域、傳統、文化環境的影響下,經過長期積淀而成就的共同理想信念、價值標準、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大學精神支撐大學人不斷前進;大學精神規范約束大學人的言行舉止。大學因其歷史、地域和傳統等的差異,大學精神有個性差異,但也有共性。從大學“共性”的角度來看,大學精神分為兩大類,一類即本源性精神或稱主體性精神,一類是為實現和表達本源性精神而需要具備的保障性精神。[2]實現中國夢我們所必須弘揚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就是我們大學的主體性精神。“大學精神在傳承和發揚中就應該包含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和發展者。大學精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陳出新、兼容并包,在吸收外國優秀文化的同時,充分凸顯我國民族精神的精髓。中華民族的不甘落后、自強不息的精神深深融入了大學精神中,中國大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體現著愛國主義的偉大精神,引導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3]因此,大學精神是中國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大學精神為國家精神奠定基礎。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培育好大學精神。培育好大學精神是大學為實現祖國夢提供思想支撐所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中國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源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共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內化于每一位中國人民精神世界之中的靈魂。
綜上所述,中國夢對高校大學精神培育具有一定的導向性。
二中國夢在高校大學精神培育中導向性的體現
大學精神的培育要滲透在大學教育的各個環節中,中國夢對高校大學精神培育的導向性著重體現在理想信念樹立、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和社會實踐等四個方面。
1理想信念教育方面
當代大學生人生理想的確立需要中國夢的指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會上所指出的:“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也是廣大青年應該牢固確立的人生信念。”[4]因此,大學精神的培育,理想信念的樹立,需要中國夢的滲透與融合,更需要中國夢的指引。
2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由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幾部分構成。中國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主要體現在對中國夢的正確解讀,讓大學生真正理解中國夢的價值意蘊、深刻內涵,自覺投入到中國夢的社會大合唱中。具體體現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將中國夢貫穿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過程;在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平臺,如黨團組織、社團以及學生班級,運用廣播、網絡、報刊、海報、學生活動等方式,將中國夢滲透與融入其中;在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各二級學院以輔導員為中國夢的形象代言人,圍繞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的日常管理所產生的各種具體思想問題,開展中國夢主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將個人夢、成才夢和國家夢結合起來。
3校園文化建設活動方面
《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在高校尤其是高校大學精神培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活動這一載體,在高校內部大力開展中國夢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可以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幫助大學生樹立人生理想,激勵他們不斷成長成才。由此可見,中國夢對高校大學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的導向性作用。
在中國各大高校,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多以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為主要載體,把“中國夢”主題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各大高校都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其中多以“我的中國夢”征文大賽、演講大賽、攝影大賽等活動,表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夢想,以此推動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傳承大學精神。
4社會實踐方面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的通知》中指出,要在各地各高校扎實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及時總結宣傳“走基層看變化學習宣傳黨的十八大精神”主題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典型案例及工作經驗,精心組織開展暑期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部署啟動“夢想中國”大學生志愿者行動計劃,引導廣大學生深入西部、深入農村、深入一線,開展參與式觀察和服務式體驗,感悟由千萬個“中國夢”組成的民族夢、時代夢,采擷征集有代表性的“百姓夢想”。由此可見,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是踐行“中國夢”的有效途徑,中國夢已經成為大學生教育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標桿,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讓大學生升華中國夢的深刻意蘊和內涵,傳承、創新和升華我們的大學精神。由此可見,中國夢對大學精神的培育是具有一定指引作用的。
總之,社會的發展要順應時代的潮流,高校的發展同樣如此,高校大學精神的培育需要在偉大中國夢的感召下,從理想信念的樹立、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方面,以弘揚中國精神為基調,在原有大學精神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培育工作。
參考文獻
[1][4]李玉琳,許營.弘揚大學精神,共鑄中國夢想[J].家教世界,2013(8):248-249.
[2]袁祖望.論大學精神[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5):7-9.
[3]徐若虹,董志靜,潘丙健.大學精神渠道路徑的構建與實現[J].學理論,2014(17):25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