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儀
一、城鄉結合部小學學生的家庭現狀分析
三滘小學地處城鄉結合部,從小學生家庭現狀看主要存在這么幾個方面的教育問題:
1. 多數家長對孩子教育不夠重視,影響孩子成長
城鄉結合部學校的學生家長以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為主。部分村民認為小孩以后可以靠出租金和分紅過日子,不用接受很多教育。外來務工人員則忙于生計而無暇教育,認為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職責,家長的任務就是給孩子提供吃穿。
2. 居住環境不利于孩子的學習
大部分學生居住在城中村,“握手樓”林立,橫街窄巷,居住環境較差。部分孩子沒有書桌,更沒有書柜、課外書籍之類的學習工具,居住條件和學習的氛圍不理想。
3. 部分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孩子進入學校學習后,普遍表現出學習習慣普遍不太好,精力不易集中,跟不上課堂教學的節奏,課堂學習效率不高。部分孩子自控能力差,放學后在街上閑逛,或者出入網吧。
二、城鄉結合部小學德育生活化的推進策略分析
陶行知先生《我們的信條》中強調:“我們的真正指南針只是實際生活。實際生活向我們供給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的解決。”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德育的“生活意義”,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使學生形成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提高小學德育實效性。
1. 讀書悟理
在品德課程教學中,我們要減少空洞的說教,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體驗、探究、解決問題等多種學習方式去掌握課程。通過學生與周圍環境、社會和個人的聯系,從態度、能力、知識三個方面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
2. 體驗動情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認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養批評性探究的能力,教育的功能不是通過傳授固定的規則,訓練固定的行為,而是通過發展兒童的理智和探究能力來實現的。
(1)體驗道德生活,發現真善美
學校德育課程生活資源的設計與開發,應以兒童的真實生活為主要資源和參照,將現實的社會生活轉化為貼近生活的事件,引導其自主發現真善美。
(2)利用道德沖突,沖擊現有道德觀念
通過真實的道德事件的選擇與合理使用,使其在與自身利害關系緊密相關的沖突中獲得對道德的真情體驗與深刻理解,使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得以逐步提高。
3. 拓展導行
實踐證明,德育工作不僅要重視校內育人的主導作用,還必須向校外拓展教育空間,努力爭取家庭、社會的配合和支持,共同營造寬松、和諧的育人氛圍。為此,我們做了以下一系列工作:
(1)組織各類傳統節慶活動,豐富德育教育形式
學校堅持開展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四大校園傳統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和提升自主發展的能力和意識。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通過形式多樣、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活動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領悟中華民族敬老愛幼、勤勞善良等獨特的節日文化,培養了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
(2)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行為養成
以學生發展為本,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可以提升學生能力,從而將文化內化成學生的素質。
(3)參與社會活動,提高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讓學生了解社會,提高社會實踐能力,接受社會教育,對提高學生德育水平也很重要。為此,我們組織學生參加區文明創建,走上街頭宣傳,走進社區清掃,參與“小手拉大手”活動。組織“送溫暖”“志愿者”等公益活動。培養學生愛勞動,團結互助的精神,使學生懂得責任,懂得回報。
4. 內化提質
德育生活化,決不是簡單的向生活回歸,而是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之上升為一種更高層次的對生活的把握與創造。
因此,學校制定了一些日常制度幫助學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如建立學生值周制度,讓學生參與學校值周,協助學校檢查學生的儀態儀表、衛生、紀律以及出操等。指導學生自查每日所做的事,并通過自評、小組互評和家長參評,使學生在反思中不斷提高品德素質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將這些習慣逐步內化為自身素質。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