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丹 劉利琴
課前游戲是美術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導入方式,如“跟我做”“學一學”“照鏡子”“猜一猜”等,這些課前游戲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常規課堂觀摩中,我們發現課前游戲的設計與組織存在一些問題,如游戲時間過長,一個課前游戲,常常安排5分鐘時間,占用課堂的八分之一時間;如課前游戲與課堂教學內容關聯度不大,游戲內容與教學內容缺少內在聯系等。
那課前游戲應該怎么設計組織呢?下面以嶺南版四年級美術課“變寫生畫為裝飾畫”的課前游戲為例來探討。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誰照過哈哈鏡?
教師順勢舉起右手,環視教室。
生:我!我!……
學生迫不及待的高高的舉起手來。
師:(示意學生放下手,用疑問的語氣問)那——你記得哈哈鏡中的你和真實的你相比有什么變化嗎?
教室先是安靜,然后學生紛紛舉手。
生:哈哈鏡里的我變得很高很高。
學業生高舉右手,迫切地想把想象中高高的自己展示出來。
生:我的手臂變得超級長。
師:是的,哪些同學也有相同的經驗,長的更長?
生:我變得很短很短,像個小凳子!
師:哦,身高變得很矮很矮。
生:我的胖肚子變得又鼓又圓,像個大氣球。
師:啊!鼓的更鼓啦。
生:……
師: 是啊,長的更長、短的更短、鼓的更鼓……哈哈鏡真是個可愛的魔術師啊,它運用的這種魔法就是我們美術創作中的——
生:(齊聲回答)夸張!
師:沒想到,你們的眼睛這么會觀察!看,老師今天帶來了一只漂亮的花瓶,你能想象出它照哈哈鏡時,夸張的魔法會把它變成什么樣兒嗎?
生:可以!會,我會……
學生紛紛舉手,躍躍欲試!
師:那請你們用線條快速地勾勒出花瓶照哈哈鏡夸張的外形吧。
(用時1分鐘左右)
師:請在小組交流交流,再從每個小組中推薦作品在班級展示。
學生交流討論。
(用時2分鐘左右)
學生作業展示: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可見:
課前游戲的時間宜短,上述課前游戲活動需要2~3 分鐘時間。心理學研究中表明,中年級段小學生有意注意持續時間一般只有10~15分鐘左右,精簡課前游戲為課堂教學留出足夠的高效學習時間。
課前游戲的組織宜動靜相宜。上述課前游戲活動學生課堂情緒積極,參與主動,學生情緒變化情況如下圖: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當人的情緒達到亢奮狀態,在短時間內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則情緒無法有效控制。這將對課堂教學的下一環節造成困擾,或導致教學時間延長或課堂調控失效。
此游戲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入,以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思考,通過回憶、語言表達、用勾線的方法表現、討論交流等環節,學生的情緒被充分調動。每一個提問后,學生都有思考和表達的過程,當停止討論的時,學生能快速地進入下一個環節。
課前游戲的目標要與課堂教學目標一致。
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讓學生通過變形、夸張的方法將寫生畫變為裝飾畫。
課前游戲巧妙地通過“幫花瓶照哈哈鏡”,喚醒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通過想象,直觀感受并嘗試表達夸張與變形的特點。
游戲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將游戲中獲得的經驗,類比遷移到“運用夸張變形的方法把寫生畫變為裝飾畫”中,尤其為“運用課本圖片‘曼陀林與吉他探討夸張的方法”這一環節中,理解“抓住特點,夸張造型”這一教學重點,提供了理解基礎。
我們將課前游戲的目標與本課設計的目標進行對比不難發現:
從橫向看,課前游戲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大膽想象花瓶的變“高”、變“胖”、變“長”,直觀感受并嘗試運用夸張方法創作。本課的的重點是尋找裝飾畫中夸張的規律,并創作裝飾畫。前者與后者的核心都是“夸張方法”,前者為后者做了有效的鋪墊,又彼此互為呼應,層層深入。
從縱向來看,課前游戲只就花瓶的外形進行變形和夸張,而“變寫生畫為裝飾畫”的教學不僅學習造型夸張,而且還要在色彩,細節等方面夸張。前者簡單,后者豐富,體現了從課前游戲到課堂教學的由簡入繁,由易到難遞進的特點。有效地促進學生對于課堂重點的知識建構,課前游戲為課堂突出重點起到了良好催化作用。
綜上所述,在課前游戲的設計與組織中,教師應精簡時間、精選內容、精巧設計課前游戲的目標,讓課前游戲活動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基礎,將課前游戲的目標指向課堂教學目標。這樣,學生既可以感受到游戲的樂趣,又能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地建構新的認知,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