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曉
古人說:“功夫在詩外”,作文亦然。筆者從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對小學生而言,說話是寫話、作文創新的基礎;閱讀則為作文的創新提供了知識和技能的準備;豐富的生活內容是學生創新的源泉。因此,加強說話訓練,提高閱讀能力,豐富語文生活,才是幫助學生寫出好作文的根本途徑。
一、加強說話訓練
小學一年級即開設語文課,要求學生能“說完整的話”,可見“說話”是最基本的。語文,作為工具性學科而言,就應當包含口頭語言(說)和書面語言(寫),這才是語文的要義。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凡是平時說話流暢、語句完整,表達準確、條理清晰的學生,寫話的能力就強,思維能力也就好。教師必須要重視小學生口語訓練這一重要環節。初入學的兒童可塑性大,模仿力強,最樂于接受老師的教育,這時,在口頭語言表達方面對他們提出恰當的要求,并把這樣要求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到學生的各種活動中,是能很快取得成效的。
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雙邊活動較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說話準確流暢、中心突出、條理清楚,以及聲音響亮、態度大方等良好的語言素養。有的教師常常不留意學生的語言素養,以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為由,忽視對學生的說話訓練,全然不顧句子是否通順,表達是否準確,只要能聽懂大意就行了。這種做法很不可取。因為,在課堂上糾正一個學生的錯誤,就等于教會了全班同學,事半功倍,根本不存在浪費時間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誤砍柴工,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說話,能促進語感的培養,無疑也從根本上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作文打下牢固的基礎。
說話訓練要及早和寫話結合起來。教師要經常給學生示范,如在黑板上留個便條,通知學生干什么,該怎樣干,學生沒學會的漢字注上拼音。學生經常看就會模仿,需要用時,他們也能拿起筆來寫幾句。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字、詞后,就可以要求他們寫一句話,逐漸發展為寫幾句話、一段話。在課堂教學中,也可結合詞語教學,先是口頭造句,然后要求學生把所造的句子寫下來;也可以結合看圖說話,寫一句話、幾句話、一段話。平時多啟發和鼓勵學生根據需要寫請假條、留言條及簡單的信件。在“三八”國際婦女節、母親節,可以組織學生給媽媽寫賀信、感謝信,或請媽媽在節日里好好休息,爸爸和“我”做家務,或祝媽媽節日愉快,或感謝媽媽的養育之恩等等,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然后,讓學生各自帶回家給媽媽看。入學后的第一個“三八”婦女節、母親節,孩子才上了四五個月的課,就能寫簡短的信了,做媽媽的哪有不高興的?古人早就強調“文以載道”,語文教學從來都是綜合教育,小學語文的學習,尤重“文”“道”雙修。對學生來說,這樣的說寫結合,既是情感教育,又是寫作教育;既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也培養學生創造的欲望。
創設情景,讓小學生說寫結合,由說到寫,是培養小學生創造性思維,提高其作文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提高閱讀能力
1. 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積累素材
作文需要早起步,有的學生雖然覺得有很多話寫,卻干巴巴地寫了幾句就完了。這是因為學生平時缺乏語言的積累,不會表達,不善于表達。因此在起步作文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積累詞匯、熟悉語句的能力。而弄清詞義,是譴詞造句的第一步。所以對教學中的每一個生詞,都要把它講清講透,并在教師的語言中有意多加運用,讓學生體會和熟悉生詞的詞義,從而積累豐富的詞匯。低年級學生掌握句式相對較困難,可用講解、比較、造句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如《小壁虎借尾巴》中有小壁虎“爬啊爬,爬到……”的句式,教師讓學生想想以前學過的類似的句子。有學生很快回憶起《燕子飛回來了》一課中有“飛呀,飛呀,她們飛過……”,《謎語》中有“(雪花)飄呀飄呀落下來。”既學了新知識,又鞏固了舊知識,舉一反三。從而學生還能聯系生活實際說出:“游呀游,游到岸邊。”“跑呀跑,跑到操場上。”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模仿,加深理解,自由應用,善于借鑒,真正實現“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目的。這樣,學生思維活躍,創造的欲望強烈,正確地譴詞造句的能力也有所提高,為起步作文打下扎實的基礎。
2. 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領悟寫作方法
葉圣陶先生曾經講過:“語文教學無非是個例子。”因此,作文教學必須重視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把在閱讀課文時領悟到的表達方式及時進行遷移應用,達到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目的。所有記人記事的文章都要寫清楚時間、地點、人物,記敘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果。《烏鴉喝水》從烏鴉口渴找水喝寫起,到烏鴉想辦法喝到水,按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的順序來寫,層次清楚。教學中少作指點,一年級學生同樣能接受。而讀到《司馬光》、《稱象》、《王二小》、《小白兔和小灰兔》、《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課文是,這方面的知識就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鞏固,學生懂得了怎樣才能把一件事情說清楚,寫清楚,從而發展了學生創造思維。
《小壁虎借尾巴》文中最后有一段話:“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訴了媽媽。”教師就提問學生:“小壁虎不是向小金魚、老黃牛和燕子借尾巴了嗎?為什么課文沒有把小壁虎告訴媽媽借尾巴的詳細經過寫出來呢?”學生開始也講不出所以然來,教師告訴學生:從課文中我們已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如果這里再詳細寫出來,文章就重復羅嗦了。經過這樣的分析、比較,學生就很明白如何把話寫清楚、具體了。
3. 通過模仿課文,進行寫篇訓練
閱讀是由外而內的吸收,是學習的過程;寫作是由內而外的表達,是運用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著重指導學生多讀課文,做到重點部分要細讀,關鍵之處要精讀,特點所在要深讀。如教學《搭石》這篇以事贊人文章的時候,教師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探究、討論,從中體會做人的道理。學生在理解并領悟課文的過程中,提高了認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課后讓學生去仔細觀察和了解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看看有誰為了集體和他人的利益而無私奉獻的,構思好后模仿課文把它寫下來。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從中誘發良好的語感,提高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從而突破作文構思的難關。
閱讀課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詞語、句式及章法,要讓它們成為學生自己的財富,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接受、掌握和運用。引導學生欣賞佳句,改換詞語,改變句式,變換體裁、人稱,訓練學生歸納段意、全文主要內容,復述課文等。這些訓練要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還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大家都去思考,讓大家都有動口、動手、動腦的練習機會,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寫的能力。
三、豐富語文生活
1. 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班級中總有些學生知識面較廣,能在課堂教學中解決一些疑難 ,往往能贏得同伴的羨慕。教師在教《海底世界》一課時,把鯨魚說成了魚類,班上一個同學馬上舉手說:“鯨魚是哺乳動物,不是魚類。”原來這個學生是從《海洋的秘密》、《十萬個為什么》一類課外書里知道的。教師當即表揚了這位同學,而其他同學好強好奇的情緒也被調動了起來。廣泛的閱讀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也積累了詞匯量,作文時便能用得上,使學生駕馭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 組織豐富的校內外活動,提高學生體驗生活的能力
在學校里,經常開展慶祝節日的游藝、文娛活動,編寫和布置班級的板報,指導學生栽種植物或飼養小動物的活動,讓學生一起做小制作,搞小發明、小實驗,對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起到很大的作用。
教師還要經常有目的、有計劃地帶學生走出校門參加社會綜合實踐,到社區、到大自然去觀察和體驗生活,獲取知識。到公園、郊外參觀訪問,瞻仰烈士陵墓,參加各種公益活動,調動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其中,以利于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從而產生創新意識和靈感。
3. 觀察與聯想結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作文教學心理研究表明,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引導他們聯想,即有眼前的所見、所聞、所感,或引起對往日見聞的回憶,或展開想象,創造新的形象,以所回憶、所想象的事物來補充印證眼前的觀察,或與眼前的觀察作比較、相映襯。觀察與聯想的緊密結合,可以使觀察借助聯想插上翅膀、意境更加廣闊,認識和感受更加豐富。為了使學生認識聯想對深化觀察、豐富作文內容的作用,學習觀察時展開聯想的方法,教師除了介紹一些文學家、科學家的觀察故事外,還要經常選擇一些觀察與聯想緊密結合的例文,引導學生閱讀、分析、領悟。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從中看到了聯想對加強認識和感受的作用。這遠比單純的觀察所能獲得的感受要豐富得多了。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