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黎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定義對小學語文課程性質作出了明確的說明——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培養學生言語能力,而非語文知識的傳授。因此,學生 “語用”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呢?文章以《老人與海鷗》為例,談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關注細節描寫,引導想象表達,培養“語用”能力
俗話說“細處見功夫”,關注文本的細節描寫可讓學生融入文本角色,將情感、感悟沉淀下來,凝結成思想,內化為語言文字,并把其個性化的感悟表達出來,釋放自己的情感,并對把握人物性格特點,領悟文章中心主旨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老人與海鷗》一文中有多處關于老人與海鷗的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是體現老人與海鷗之間真情的重要語段,關注這些語段對理解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情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學“老人喂海鷗”這一細節描寫時,我引導學生關注 “邊走邊放”和“有聲有色”并展開想象,說說你從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經過一番思考,同學們紛紛發言,有的說:“我仿佛看到老人邊走邊小心翼翼地把餅干放在欄桿上,撮嘴呼喚海鷗們前來吃食。”有的說:“我仿佛看到海鷗們在老人的頭頂上翻飛盤旋,等老人撒下餅干丁,就有一群海鷗俯沖下來輕輕地啄食起來,接著又一群。”有的說:“我仿佛聽見了海鷗‘嗒嗒嗒啄食的聲音和老人‘呵呵呵的笑聲。”有的說:“我仿佛聽見了海鷗吃飽后發出的滿足的叫聲。”還有的說:“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海鷗簇擁著老人,有一只海鷗停在老人的肩膀上,老人正和它們親昵地說話。”……通過想象,學生的表達欲望被充分激發出來,他們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幅幅五彩斑斕的畫面,老人與海鷗之間的親昵、默契、和諧,勝似親人的濃濃感情躍然紙上,學生的“語用”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二、品味關鍵詞語,感受文字魅力,提升“語用” 能力
語文學科的本位就是對語言的品析和體味,詞語既是一篇課文的組成材料,又是課文靈魂的載體。課文中有些詞語雖然通俗易懂,卻又耐人尋味。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關鍵的詞語,細細揣摩、推敲、品味,不僅可以感受到遣詞造句的獨特魅力,也能學習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方法,還可以領悟文章的深刻內涵。
如在教學“收遺像”這個片段時,在學生品讀句子后,我引導學生思考:這段話中幾次用到了“撲”字?如果把“撲”換成“飛”好不好?通過換詞、品析、比較,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一個小小的“撲”字傳神地把海鷗失去老人時的那份不舍和悲傷以及對老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描寫得淋漓盡致。這樣,學生立足文本反復品味,既提高了語言的鑒賞力,“語用”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三、尋找讀寫結合點,強化表達訓練,遷移“語用”能力
真正的課堂活動是心與心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及時尋找讀寫結合點,進行讀寫結合訓練,可以把學生感悟到的意蘊通過已有知識經驗內化整合,轉化為學生個性化的、鮮活的語言。只有這樣,學生的“語用”能力才能在“遷移”中得到提升,進而獲得語文素養的實際提高。
如在學生理解、感悟海鷗對老人的情誼后,我引導學生以文章的最后兩個自然段為讀寫結合點,引導學生走進情境,想象寫話:此時海鷗在呼喚著什么?照片中的老人默默地注視著海鷗,他又想說什么呢?在老師的點撥下,短短的幾分鐘,學生就寫出了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爺爺,您若還在的話,請您再一次呼喚我們的名兒,唯有您的呼喚是那么親昵”“請您再一次來到翠湖邊給我們喂美味的餅干吧,唯有您做的餅干丁兒最誘人”“獨腳、老沙,我的孩子,你們不要悲傷!要知道還有更多像我這樣的人來保護你們、喜歡你們,你們要幸福、快樂地活下去”…… 一句句深情的話語既是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是對人與動物之間情感的升華,在語言的遷移過程中,學生“語用”能力的發展就水到渠成了。
總之,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 ,只有準確把握“語用”的內涵與外延,在閱讀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關注語言表達,習得“語用”能力,才能進一步改進小學語文教學,提高閱讀教學效益,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逸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