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世瑾 安淑敏 劉志遠 郭琳琳 劉嬌
[摘要] 目的 針對臨床合并2型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及預后開展相關研究。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間的440例乳腺癌患者有關資料,其中有48例患者合并糖尿病及392例患者沒有合并糖尿病。按照是否采用二甲雙胍治療分為治療甲組(24例)、治療乙組(24例)和非糖尿病組(392例)3組,對乳腺癌病理分期、死亡率、化療及內分泌治療方案等有關數據進行研究。結果 治療甲組、治療乙組和非糖尿病組3組患者死亡率都存在明顯差異,5年生存率分別為91.7%(22/24)、83.3%(20/24)、89.8%(352/392),P<0.05。由回歸模型多因素分析可知,相對于治療甲組,治療乙組的預后效果不佳(P<0.05)。治療甲組和治療乙組在臨床特征方面,T3~4期患者具有較高比例(P<0.05),更容易產生淋巴結轉移。 結論 相對于治療甲組,治療乙組預后效果不佳,而糖尿病用藥對乳腺癌不同分型患者預后都具有不良影響。
[關鍵詞] 乳腺癌;二甲雙胍;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3(b)-0059-02
糖尿病是臨床中對患者生命構成嚴重威脅的一種常見慢性疾病,并呈逐漸增長的趨勢。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5.5億例糖尿病患者。具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約有4.2%的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會產生癌癥,其中乳腺癌可達20.8%。基于糖尿病與癌癥之間存在的一定關系,分析降低患者死亡率,使患者提高生存質量的臨床治療方法目前已逐漸成為業內研究熱點[1]。在2型糖尿病的臨床治療藥物中,二甲雙胍屬一線用藥,采用對糖異生和糖原分解的有效抑制實現對血糖指標的降低,并能使患者胰島素抵抗降低,恢復分泌胰島素。有研究結果表明,服用二甲雙胍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使患者罹患癌癥的風險降低,而服用二甲雙胍的合并2型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與其獲得的良好預后具有一定的關系。該研究針對合并2型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與同期沒有糖尿病的患者進行對照,研究乳腺癌與糖尿病患者用藥之間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間的440例乳腺癌患者有關資料,其中有48例患者合并糖尿病及392例患者沒有合并糖尿病。按照是否采用二甲雙胍治療分為治療甲組(24例)、治療乙組(24例)和非糖尿病組(392例)3組,對乳腺癌病理分期、死亡率、化療及內分泌治療方案等有關數據進行研究。
診斷糖尿病按照以下標準[2]:醫生對患者疾病史、用藥史及血糖指標等有關情況進行詳細了解;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癥狀+空腹血糖不低于7.0 mmol/L,或隨機血糖不低于11.1 mmol/L,或糖耐量試驗后2 h血糖不低于11.1 mmol/L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將男性患者;患者不完整病歷資料;多原發癌;沒有進行手術、化療或內分泌治療患者;沒有服用降糖藥物患者等予以排除。
1.2 數據分析
患者臨床病理分期按照美國癌癥分期分類,如果超過10%細胞都具有ER或PR表達,表明結果為陽性。Her-2陽性根據免疫組化+++結果,或FISH為陽性的檢測結果。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檢測乳腺癌Ki-67陽性的標準。該研究按照歐洲乳腺癌診斷標準,將14%用于區分ER或PR陽性、Her-2陰性分型臨界值[3]。化療方案分類根據是否存在含有蒽環類藥物,按照藥物種類將內分泌治療方案分為芳香化酶抑制劑和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癌癥確診與死亡時間之間存在的間隔為總生存時間,將癌癥和其它原因作為患者死亡原因的分類。該研究對與癌癥有關的死亡進行重點討論,以該研究作為全部所有患者的最后隨訪。
1.3 統計方法
對患者臨床特征和基本情況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方法,對各組患者之間的生存率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及顯著性檢驗方法,對各因素與預后之間關系的鑒別采用Cox比例風險模型,其中將源于臨床和統計方面的因素納入Cox回歸模型中。對有關數據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匯總分析,按照雙側檢驗方法,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2 結果
治療甲組、治療乙組和非糖尿病組3組患者死亡率都存在明顯差異,5年生存率分別為91.7%(22/24)、83.3%(20/24)、89.8%(352/392),P<0.05。由回歸模型多因素分析可知,相對于治療甲組,治療乙組的預后效果不佳(P<0.05)。治療甲組和治療乙組在臨床特征方面,T3~4期患者具有較高比例(P<0.05),更容易產生淋巴結轉移。
3 討論
該研究病例主要是合并2型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表現分為治療甲組、治療乙組及非糖尿病組3組,結合各組患者數據進行生存分析,結果表明與非糖尿病組患者相比較,治療甲組可預見患者5年生存率較好,而治療乙組患者與此結果相反。Cox多因素回歸分析表明治療甲組患者與治療乙組相比較,與良好的預后效果具有密切關系,但與非糖尿病組比較而言,不存在顯著的差異。治療甲組患者與治療乙組及非糖尿病組患者相比較,均能夠明顯預見其預后效果良好。據英國相關研究結果顯示[4],2型糖尿病患者能夠對乳腺癌的較高罹患風險具有一定的預見作用,但糖尿病不同用藥分組患者對于乳腺癌的患病風險不存在顯著差別。與沒有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相比較而言,乳腺癌患者合并糖尿病與預后不佳存在一定關系。臺灣的相關研究結果也表明與沒有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相比較,患者若合并糖尿病則充分表明其預后不佳。另外,有關研究結果也顯示,糖尿病組患者有關數據都能夠表明患者無病生存時間都處于較短的中位。相關分析結果也充分表明乳腺癌患者合并糖尿病將具有更高的死亡風險。但在臨床治療中,二甲雙胍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目前的一些研究結果表明服用二甲雙胍的乳腺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與良好的預后具有密切關系。
胰島素是一種重要的生長因子,能夠對細胞增殖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尤其是惡性腫瘤細胞增殖相對更加明顯。當其與結合有關受體后能夠對PI3K和Ras-MAPK途徑具有激活作用,進而對細胞增殖具有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還能對細胞凋亡產生一定抑制,而且參與胰島素通路的細胞增殖及形成腫瘤。在臨床中,二甲雙胍是一種重要的降糖藥物,能夠對胰島素抵抗具有明顯改善作用,進而對胰島素通路產生重要影響,并對AMPK具有激活作用,進而對細胞增殖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5]。另外,研究結果也表明,二甲雙胍能夠對代謝應激反應產生一定的阻斷作用,而該反應可將與多種腫瘤相關的炎癥通路進行有效激活。在臨床中及有關基礎研究結果也充分表明,二甲雙胍可實現對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預后的有效改善。該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甲組患者預后良好,體外研究結果也表明,二甲雙胍對于絕經后女性患者具有抑制乳腺特異性芳香化酶表達的作用。有關研究結果顯示,采用乳腺癌患者石蠟標本對不同分組表達的芳香化酶進行檢測,沒有發現二甲雙胍的抑制作用比較明顯。但需要注意到該研究只納入較少的樣本例數,而且沒有對樣本分型,因而需要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對結果進行證實。研究結果表明,在糖尿病組患者中,肥胖、絕經后及淋巴結轉移患者具有較高比例,一項結果表明,與沒有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相比較而言,乳腺癌患者合并糖尿病具有較晚的病理分期。該研究也表明,在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中,絕經后及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具有較高的比例,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可能具有較晚的病理分期,容易發生淋巴結轉移,這符合之前的一些研究結果。
4 結語
綜上所述,對乳腺癌不同分型患者而言,糖尿病用藥對預后可能產生不同影響,二甲雙胍對于乳腺癌不同分型患者預后都具有明顯改善。通過回顧性研究,采取有限研究因素患者用藥時間存在差異及聯合用藥狀況,還不能確切了解控制患者血糖和疾病進展情況,有關結論還有待于開展相關研究進行證實。
[參考文獻]
[1] 張德軍.乳腺癌的手術治療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8(17):38-42.
[2] 劉宗山.乳腺癌手術的臨床治療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4,3(21):81-84.
[3] 汪更勝,熊平.NLR、RDW、MPV在乳腺癌療效跟蹤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4,9(11):72-76.
[4] 晏利姣,單亞維,郝玉芳.對乳腺癌患者術后鍛煉知識、態度和行為的調查[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5(12):88-91.
[5] 高凌峰.65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治療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4,2(11):49-52.
(收稿日期:2015-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