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英



摘要 針對海南省文昌市部分河流局部河段處于輕度污染,且長時間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的現狀,從環境稟賦和污染源等方面分析形成原因,并從發展理念、產業結構調整、水環境壓力分區和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水污染防治策略和水環境保護對策,旨在有效改善文昌市水環境污染現狀,為構建系統高效的水污染治理工程體系和水生態保護、水環境管理綜合體系提供參考。
關鍵詞 海南省;文昌市;水環境; 污染防治
中圖分類號 X5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6)05-279-0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status of some rivers are in slight pollution and long time has not been improved obviously in Wenchang City, Hainan Province, the causes were analyzed form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endowments and pollution sources.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strategies and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from aspects of development idea,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water environment pressure zoning and pollution control,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status in Wenchang City,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efficient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program, wat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system.
Key words Hainan Province; Wenchang City;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evention
水環境是構成環境的基本要素之一,它不是只與水有關的水體,而是一個與水、水生生物和污染等有關的綜合體[1],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場所,也是受人類影響和破壞最嚴重的地域。水環境污染和破壞已成為當今的主要環境問題之一。水環境問題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影響,使水體的水文、資源與環境特征向不利于人類利用方向演變而產生的。我國水資源利用與水環境保護還處在“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局面[2],海南省水環境質量總體為優,但局部河段輕度污染[3]。其中,文昌市的文昌河、文教河和湖山水庫2011~2014年水環境質量均超Ⅲ類水質標準,無法滿足其功能水質目標要求。因此,筆者在分析影響文昌市水環境問題的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基礎上,提出文昌市水環境污染防治策略和水環境保護對策。
1 區域概況
1.1 地理位置
文昌市位于海南省東北部,地處110°28′~111°03′E,19°21′~20°01′N。全境平面輪廓略呈半月形,東西寬65 km,南北長95 km,環疆總長285.1 km,岸線長206.7 km,陸地面積2 488 km2,海域面積4 600 km2。文昌市屬于低丘臺地平原地帶。平均海拔高度42.55 m,地勢由西南內陸向東北沿海傾斜,境內最高峰為銅鼓嶺(+388 m)。文昌市地處低緯度地帶,屬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常年平均溫度23.9 ℃,植被四季常青,日照充足,平均日照數均在1 800 h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 886.2 mm,但分布不均,雨季多在5~10月,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的80%,年平均濕度在80%左右,春夏以東南風為主,秋冬以西風為主,7~10月常有熱帶風暴侵襲。
1.2 水資源概況
文昌市水資源總量為19.03億m3,其中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8.31億m3,地下水與地表水不重復計算量為0.72億m3,產水系數46.9%,產水模數80.7萬m3/a·km2,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3 840 m3。地下水蘊藏量約12.33億m3,年可開采量0.88億m3。流經文昌市境內流域面積達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文教河、珠溪河、文昌河、石壁河和北水溪5條,流域面積在100 km2以下的支流共有32條,全市河流總長556.6 km,總流域面積2384.6 km2。
2 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文昌市2014年降水量54.29億m3,水資源總量28.78億m3,地表水徑流量27.76億m3,地下水資源量6.9億m3,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不重復計量水量1.02億m3。文昌市的用水量主要為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2014年度總用水量為2.46億m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72.0 m3,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80;按用水類型分:農業用水1.90億m3,工業用水0.13億m3,生活用水0.405億m3,生態環境用水0.02億m3,其他用水0.005億m3。按水源類型分:地表水2.20億m3,地下水0.26億m3。
3 水環境現狀
文昌市地表水環境總體不容樂觀,部分河流局部河段處于輕度污染,且長時間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在《海南島水環境功能區劃》中,文昌市文昌河、文教河、石壁河等主要河流的水質管理目標為II~IV類(表1)。文昌河、文教河和湖山水庫2010~2014年監測結果[3-7]表明,文昌河2010~2014年水質均超Ⅲ類水質標準,超標指標主要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化學需氧量等;文教河2011~2014年水質均超Ⅲ類水質標準,超標指標主要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化學需氧量等;湖山水庫2010~2014年水質均超Ⅲ類水質標準,呈現輕度富營養化,超標指標主要為總磷、化學需氧量、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和總氮等。
4 成因分析
4.1 環境稟賦分析
4.1.1 土壤條件不利于水資源蘊藏。
文昌市境內成土母質主要為花崗巖、玄武巖、砂頁巖的風化物和河流沖積物,海相沉積物等,表層土壤類型主要有淺海磚紅壤、砂頁巖磚紅壤、濱海沙土和潴育型水稻土等。其中,淺海磚紅壤占比超80%。不同土壤持水性的差異受土壤顆粒組成、有機質含量、孔隙狀況等影響。根據鐘繼洪等[8]研究成果:由淺海沉積物發育的磚紅壤,不論是在較低吸力段,還是在較高吸力段,所保持的水分都較少,因此,文昌市主導土壤類型不利于水資源蘊藏。
4.1.2 水資源特點不利于水資源蘊藏。
文昌市境內雖然地表水資源豐富,河流較多,河網密度較大,流域面積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5條,平均長度為42 km2,流域面積100 km2以下的小河流有32條。但這些河流支流較短,洪枯懸殊,易澇易旱,河水流失快,蘊藏量小;同時受地形地勢限制,洪水資源難以得到有效利用,屬工程性缺水地區。
4.2 污染源分析
影響文昌市地表水環境的主要污染源有城鎮生活源、工業源和農業源等(表2),其中城鎮生活源的貢獻率最大,占92%。2014年文昌市廢水產生量2 520.05萬t,廢水處理率為25%,未經處理直接排放量達1 857.15萬t。其中工業廢水206.68萬t,占總排放量的11%,生活污水1 649.9萬t,占總排放量的89%,其他0.57萬t。2014年,文昌市總計排入環境的化學需氧量為23 284.07 t,氨氮為1 784.13 t,給文昌市地表水帶來嚴重污染負荷,導致水環境水質不能滿足其環境管理目標,總磷、化學需氧量、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和總氮等指標超標。
4.2.1 工業源排放情況。
2014年文昌市沿3大主要河流文教河、文昌河和石壁河分布的工業企業有39家,年排放工業廢水206.68萬t,因未配套廢水處理設施,廢水處理率為0,直接排放入河,入河率為87%,分別排入文教河14.60萬t,排入文昌河139.24萬t,排入石壁河25.97萬t,總計179.81萬t(表3)。
4.2.2 城鎮生活源排放情況。
2014年,文昌市城鎮人口27.23萬人,生活污水產生量為2 312.80萬t。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鎮人口急劇增長,給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而文昌市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目前建設有3座生活污水處理廠(工程),分別是文昌市污水處理廠、龍樓鎮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和錦山鎮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年總處理能力為622.90萬t,2014年處理生活污水622.90萬t,占生活污水產生量的27%,大量未處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環境。
4.2.3 農業源排放情況。
文昌市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產業結構轉型期,目前農業在文昌市的經濟發展中仍扮演重要角色,2014年文昌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2.08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71.06億元、43.47億元、77.55億元,三產結構由2013的37.7∶25.1∶37.2轉變為2014的37.0∶22.6∶40.4。農業發展為文昌市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2014年文昌市農業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5 053.00 t,總氮排放量4 383.56 t,總磷排放量774.16 t,氨氮排放量849.00 t(表4)。
綜上所述,在自然條件方面文昌市以持水能力較差的淺海磚紅壤為主,同時境內河流支流短小,易澇易旱,河水流失快,蘊藏量小,導致其本底水資源的先天不足。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河流兩岸工業、企業、居民點日益增多,導致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以及農業和畜禽養殖業廢棄物急劇增加,但與之適應的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嚴重滯后,致使文昌市當前部分河流局部河段長期處于輕度污染而無法得以明顯改善。
5 對策與建議
5.1 總體思路
秉承“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總體思路, 結合文昌市實際情況,文昌市水環境保護以改善水環境質量、釋放環境容量為核心,以“分區、分類”為原則,以污染源治理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強調流域生態系統的整體治理,點面兼顧,遠近結合,構建系統高效的水污染治理工程體系和水生態保護、水環境管理綜合體系。
5.2 對策
5.2.1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當前經濟形勢發展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轉型等一系列考核,文昌市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要清醒地認識到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生產力,生態就是資本,要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正確處理好區域、人與自然的各種關系,認真研究和解決當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問題,促進文昌市經濟社會環境保護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5.2.2 調整產業布局。
產業結構在空間上的不合理布局是局部區域水環境質量惡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通過產業結構布局調整的方式達到水環境質量改善已成為學術界的普遍共識[9]。目前,文昌市的主要河流——文昌河和文教河局部河段已無納污能力。結合文昌市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用水條件,文昌市局部水環境已無法承受經濟快速發展對其造成的壓力。要修復水環境,恢復其生態平衡,實現水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文昌市應充分把握海南省“多規合一”機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必由之路。
5.2.3 水環境壓力分區。
形成水環境壓力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區域資源稟賦,包括地形地勢、降水變率與地下水分布等;非自然因素包括人口、社會、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水環境的壓力因素。科學分析文昌市水環境壓力形成的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從水資源壓力、人口壓力、社會經濟壓力、水環境管理壓力等方面構建文昌市水環境壓力分區指標體系,全面表達文昌市區域受到的各種壓力影響,結合GIS和RS技術,最終將文昌市水環境按受影響的主要因素分為多個區域。分析各水環境分區特征,為區域水環境管理目標與措施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
5.2.4 加強污染防治。
根據文昌市水環境污染現狀和實際的治污能力,工業源治理應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暫緩審批文昌河、文教河兩岸排放污染物項目,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加強企業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督促企業加大污染治理投資力度,增加廢水治理投資,深化廢水處理能力,爭取做到污水100%達標排放;城鎮生活源治理應加大城鎮排水設施、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力度,實施雨污分流,截留城鎮內河、內湖的所有排污口,恢復內河、內湖的生態景觀功能;農業源的治理應科學布局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發揮資源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循環經濟,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強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建立“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農業循環系統,消減環境污染負荷。
參考文獻
[1]方子云,汪達.水環境與水資源保護流域化管理的探討[J].水資源保護,2001(4):4-8.
[2]匡耀求,黃寧生.中國水資源利用與水環境保護研究的若干問題[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4):29-33.
[3]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海南省環境統計年報[R].海口: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2014.
[4]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海南省環境統計年報[R].海口: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2010.
[5]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海南省環境統計年報[R].海口: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2011.
[6]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海南省環境統計年報[R].海口: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2012.
[7]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海南省環境統計年報[R].海口: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2013.
[8]鐘繼洪,郭慶榮,譚軍,等.桉林-磚紅壤水分性能特征研究[J].土壤與環境,2002, 11(2): 136-139.
[9]江蘇省人民政府. 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A]. 南京:江蘇省人民政府,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