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紅柳州市工人醫院,廣西柳州 545005
?
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綜合干預效果評價
梁麗紅
柳州市工人醫院,廣西柳州545005
[摘要]目的研究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治療價值。方法隨機選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期間該院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發病時間均大于6h,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將其分成觀察組(n=72)與對照組(n=68),對照組行常規西醫療法聯合康復鍛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中醫療法,主要包括針灸、中藥等。結果觀察組NIHSS評分(5.56±2.45)分、(4.50±2.6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7.35±3.70)分與(5.65±3.78)分(P<0.05);觀察組Barthel指數(41.43±15.48)分、(53.54±16.52)分明顯高于對照組(53.54±16.52)分與(44.05±17.20)分(P<0.05);觀察組血hs-CRP濃度(11.22±1.50)mg/L、(7.46±1.84)mg/L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18.15±11.18)mg/L與(11.10±1.49)mg/L(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可顯著加快神經功能恢復,大大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西醫;神經功能;生活質量
腦梗死也叫缺血性腦卒中,中醫上稱之為中風或卒中。其中主要是因多種原因導致的局部腦組織區域血液供應障礙,使得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所引發的臨床上對應的神經功能缺失表現。是對人類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的一種常見疾病,具有致殘率、死亡率高的特點。發病后,若不及時救治,患者預后不佳,生活質量差,對患者家庭、生活等方面帶來較大壓力[1]。目前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主要采取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卒中單元等療法[2]。祖國醫學中,該病屬于“卒中”、“中風”范疇。治療主要包括針灸、草藥、熏洗、推拿等方法。該文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與常規療法對2014年3月—2015年9月期間該院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研究,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該院神經內科2014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該次研究,且該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將其分成兩組,觀察組(n=72),其中41例男,31例女;年齡范圍:43~80(64.2±10.3)歲;病程0~6(2.8±0.6)d。對照組(n=68),其中37例男,31例女;年齡范圍:42~80(65.8±9.6)歲;病程0~5(2.5±0.5)d。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選擇標準
診斷標準[3]:將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提出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關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疾病的診斷標準作為依據;并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作為診斷依據。
納入標準:納入滿足中醫中風病與西醫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疾病診斷標準的患者;納入首次發病、經頭顱CT檢查確診、病程48h內、改良Rink量表(MRS)評分不超過3分以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超過4分的患者。
排除標準:排除顱腦外傷、腦腫瘤、伴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其他嚴重全身性疾病、精神病以及神志昏迷等患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首先實施常規療法,主要采取降低顱內壓、防治血小板凝集、改善腦循環、營養神經細胞、保護胃黏膜等療法;并對患者應用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控制血糖以及調整血壓等對癥處理。
1.3.1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對照組患者抗凝、降纖等治療,并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主要采取語言康復訓練、肢體康復訓練等。
1.3.2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在以上治療基礎上聯合中醫療法,主要應用針灸、中藥等方法:(1)針灸療法:針刺療法適宜于治療無腦水腫、顱高壓的患者,該類患者要及早采取針灸療法。針灸療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種:①常規針刺法:將肩髃穴、外關穴、曲池穴、環跳穴、手三里穴、陽陵泉穴、合谷穴、足三里穴、解溪穴以及昆侖穴作為主穴;陽池穴、懸鐘穴、后溪穴、陰市穴以及風市穴作為配穴,每次進針選取4~8個穴位;②醒腦開竅針刺法:將內關穴、印堂穴、三陰交穴以及人中穴作為主穴,將患側尺澤穴、極泉穴、風池穴、委中穴以及合谷穴作為配穴;③頭針治療:主要取患者梗死病灶側頂部、頂旁、頂顳前以及頂顳后等穴位,每次進針1寸,留針30min,不實施手法治療。選取穴位時,主要根據患者并發癥適當加減,如患者伴有言語不利,則增加玉液穴與金津穴;如患者伴有吞咽障礙,則增加豁風穴和風池穴;如患者足內翻,則增加丘墟透照海穴。(2)中藥療法:為患者靜脈滴注銀杏達莫注射液,將銀杏達莫注射液加入到250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次/d,2周為1個療程。并給予患者活絡通脈湯治療,該方主要成分為丹參20g,當歸、枸杞、山楂、川芎、伸筋草各15g,鉤藤、膽南星各12g,僵蠶、天麻、全蝎各10g,上述諸藥用水煎服,取汁300mL,隨癥加減;1劑/d,分2次服用。
1.4觀察指標[4]
觀察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全血超敏C反應蛋白(血hs-CRP)等指標。其中:①神經功能缺損:應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定,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神經功能改善情況越好;②日常生活能力:應用Barthel指數進行評定,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③血hs-CRP:應用RCHE公司出產的MODULARP型P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
1.5統計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包對數據實施正態性檢驗,兩獨立樣本計量資料應用(±s)表示,實施t檢驗,P<0.05,則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
治療1、2周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但觀察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s),分]
注:*與治療前對比P<0.05;#與對照組對比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一周 治療兩周觀察組(n=72)對照組(n=68)t P 9.48±3.67 9.06±3.49 0.652 0.085(5.56±2.45)*#(7.35±3.70)*2.625 0.035(4.50±2.62)*#(5.65±3.78)*1.894 0.041
2.2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對比
治療1周與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比較均高于治療前(P<0.05);但觀察組Barthel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對比[(±s),分]
注:*與治療前對比P<0.05;#與對照組對比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一周 治療兩周觀察組(n=72)對照組(n=68)t P 36.44±15.45 37.15±14.28 0.715 0.081(41.43±15.48)*#(37.85±16.02)*3.265 0.032(53.54±16.52)*#(44.05±17.20)*4.625 0.025
2.3兩組患者血hs-CRP濃度對比
治療1、2周后,兩組血hs-CRP濃度指標均優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血hs-CRP濃度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hs-CRP濃度對比[(±s),mg/L]

表3 兩組患者血hs-CRP濃度對比[(±s),mg/L]
注:*與治療前對比P<0.05;#與對照組對比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一周 治療兩周觀察組(n=72)對照組(n=68)t P 31.88±1.76 32.15±2.54 0.845 0.078(11.22±1.50)*#(18.15±11.18)*5.265 0.021(7.46±1.84)*#(11.10±1.49)*4.952 0.023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主要由于腦血液供應障礙導致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復發率以及死亡率。病理變化主要以腦組織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為基礎,患者血管管腔內出現痙攣、狹窄等;受到血液黏度增加、凝聚性增高以及血流動力學改變等因素影響,使患者腦內局部動脈供血嚴重不足,進而使腦組織急性缺血、缺氧、壞死等,使患者出現一系列癥狀。循證醫學研究[5]指出,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主要采取卒中單元療法,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rt-PA溶栓以及抗凝等方法。
中醫中藥在腦卒中患者治療中具有較多優勢,如操作簡單、手法多樣、療效突出以及價格低廉等優點,被臨床醫學工作者廣泛關注。中醫療效機制較廣泛,無論是中藥治療還是針灸治療,都涉及到如何挽救缺血半暗帶、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增加腦缺血區供血、改善血流以及促進神經功能康復等方面[6]。
該文通過對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治療價值進行探討,對照組行常規西醫療法聯合康復鍛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中醫療法,主要包括針灸、中藥等方法。其中,針刺療法主要包括醒腦開竅針刺法、普通針刺以及頭針等方法,其中,針刺療法主要具備以下優勢[7]:①針刺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缺血區微循環,使局部血管擴張,并改善腦供血;患者發生腦卒中后,大腦內缺血區域血流速度較慢,甚至部分血管斷流,導致腦內血液灌注量嚴重不足。②針刺可對腦缺血后炎癥反應起到對抗作用。動脈粥樣硬化為腦卒中的病理基礎,在動脈硬化發生、發展等方面均有炎癥反應參與。③針刺可對中性粒細胞的黏附與向缺血半暗區的浸潤產生抑制,緩解炎癥反應。④能夠改善神經功能缺損:針刺時,頭針所對應的穴位和現代醫學大腦皮層功能的定位具有一致性,針刺可興奮大腦皮質神經細胞,使腦神經細胞復蘇,并可增強腦內代償功能,進一步加快大腦功能恢復。中藥治療主要應用銀杏達莫注射液,成分主要包括銀杏葉提取物與雙嘧達莫,其中,雙嘧達莫可對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產生抑制;銀杏葉提取物中的銀杏內酯成分可雙重阻斷血小板聚集,并對血小板合成TXA2產生抑制,防止血栓形成;銀杏黃酮苷成分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并對細胞膜脂質過氧化反應產生抑制,擴張血管,并改善動脈順應性,降低腦血管阻力;白果內酯具備保護神經的作用[8]。且該次研究中所選用活絡通脈湯中鉤藤、天麻具有平息肝陽上擾的功效,輔以枸杞可達到養陰柔肝的效果;全蝎、僵蠶等藥物具有息風止痙的作用;膽南星具有豁痰祛風的作用;山楂、當歸、川芎、丹參等藥物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功效,伸筋草則具有良好的舒筋活絡作用,諸藥聯用可達到良好的平肝、去痰濁、氣血通利、促進腦髓神機功能恢復的效果。且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自擬活血通脈湯還具有改善血液循環、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功效,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血液流變學指標、保護血管內皮等有重要價值。將自擬活血通脈湯與常規基礎治療、針灸療法等聯合應用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中可發揮良好的協同作用,對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有重要幫助。該次結果顯示,實施中西醫結合療法后,觀察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血hs-CRP濃度等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可獲得顯著療效。
[參考文獻]
[1]張小平,宋水江.中西醫聯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療效及對相關指標的影響[J].中國醫師雜志,2015,17(12):1884-1886.
[2]陳飛.中西醫結合辨證分型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療效分析[J].醫藥前沿,2015,5(27):145-146.
[3]張成新,其滿古麗·斯地克.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模式對維吾爾、漢族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凝血因子及其血流變的影響[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5,14(11):1380-1384.
[4]陸錦新,周宗華.馬來酸桂哌齊特超早期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研究[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5,15(3):28-29.
[5]李信銘.中西醫結合辨證分型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5,30(2):346-347.
[6]沈永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相關性研究[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12):1076-1077.
[7]王康,邵通美.自擬活血化瘀方治療輕癥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5):930-931.
[8]周葉,胡春梅,朱瑾,等.中西醫結合卒中單元的療效和衛生經濟學評價[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4,22(1):81-87.
[9]劉勝賢.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腦卒中的有效性探討[J].中外醫療,2013,32(17):126-127.
[10]任建剛.腦心綜合征的中西醫機制研究探析[J].中外醫療,2011,30(35):118.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Clinical Intervention on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LIANG Li-hong
Guangxi Liuzhou Worker's Hospital,Liuzhou,Guangxi Province,545005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Value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rapy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study.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2014 March to 2015 September 2010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140 case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clinical data,time of onset were greater than 6 hour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will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 =72)and control group(n =68),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exercise,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uplink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including acupunctur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o on.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NIHSS score(5.56±2.45),(4.50±2.62)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7.35±3.70)%and(5.65±3.78)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P<0.05);Barthel index(41.43±15.48),(53.54±16.52)%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53.54±16.52)and(44.05±17.20)%(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blood hs-CRP concentration(11.22±1.50),mg/L(7.46±1.84)mg/L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18.15±11.18)mg/L and(11.10±1.49)mg/L(P<0.05).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the conclu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reduce morbidity,improve patient self-care ability,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Acute ischemic strok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Nerve function;Quality of life
[中圖分類號]R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6)06(a)-0168-03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6.16.168
[作者簡介]梁麗紅(1981.1-),女,廣西柳州人,研究生班,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內科專業。
收稿日期:(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