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惠若
摘 要:分析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及網絡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從高校要重視大學生網絡素質教育,搞好校園網絡建設,大學生要提高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能力等方面,研究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互聯網;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6-0023-01
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學生“觸網”的比例遠高于社會其他群體。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其海量的信息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網絡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在帶來便利的同時,負面的影響也接踵而來。因此,提高大學生的網絡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一、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
首先,網絡使用的知識技能及運用能力不足。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大學生機不離手,使用率非常高,但這并不代表其具有一定的網絡知識和運用能力。有調查表明,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娛樂、聊天和購物等,對于利用網絡學習及制作媒體作品的能力還較差,甚至有的大學生連基本的office軟件都不能很好地使用。其次,對網絡信息的分析和評價的思維能力不足。網絡信息最大的特點在于開放性,大學生處在心智并不成熟的時期,有時不能很好地對網絡信息進行客觀評價,甚至產生一些負面影響。曾有資料顯示,部分大學生遇事更信微博,信任度高于新聞聯播。再次,網絡溝通交往中的法理與倫理道德修養的缺失。網絡的虛擬性,使網絡內容較少受到約束,容易陷入“反正沒人認識我”的無主體虛擬狀態,造成傳統道德觀念與修養的缺失。微博、微信的出現,使得一些重大事件得以快速傳播。大學生對于一些熱點事件敢于質疑、表達,但因閱歷較淺,法律意識淡,有時可能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
二、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提高網絡素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信息化技術在各方面的應用,使得網絡素養成為當今社會評價人才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具備一定的網絡信息知識和運用能力,是時代對人們的要求。作為當代大學生,要想成為高素質人才,適應社會的發展,提高網絡素養是必修之課。其次,提高網絡素養是大學生自身發展必然要求。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要求大學生必須成為“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網絡社會的發展,不僅只是需要人們利用網絡改變自己的生活,如網購、娛樂、通訊,同時還需要學會利用網絡資源不斷提升自己,終身學習。同時,具備各類信息的辨別和分析能力,能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分清事實,堅持正確的價值觀,不在五光十色的虛擬世界迷失自己。
三、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的對策
21世紀被稱為網絡時代,是人與網絡共生共存的時代,網絡素養是這個時代的人所必備的一種素養。首先,高校要重視大學生的網絡素質教育,搞好校園網絡建設。一是網絡素質教育走進課堂。作為高校,要重視網絡素質教育,將網絡基礎知識教育和思政教育中的網絡素質和安全教育融為一體,構建一門獨立的課程。它的教學內容,不能停留在以往的技術運用和單純的思想教育層面,而要根據網絡技術發展狀況及隨時出現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及時調整,合理增減,有重點地圍繞網絡素養教育目標進行教學。同時,改進教學方法,盡可能利用競技比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二是做好校園網絡建設。校園網不僅是學校網上辦公的場所,更應該成為大學生網絡素質教育的基地。校園網除了完成教學任務外,還應滿足大學生交流的心理需求。可在校園網上建立一些論壇,教師和學生可以成為不同板塊的版主,這樣教師既可以及時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掌握導向的主動權,傳播正能量,也可以使學生參與其中,提高思想認識,不至于在網絡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三是發揮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作用。大學生一般都住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多樣化,為大學生網絡素質的提升提供了舞臺,如可以開展網絡安全知識、網絡設計大賽甚至競技游戲大賽,將沉迷于網吧網游的學生拉回到校園。其次,大學生要提高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能力。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多彩的網絡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對大學生具有很強的誘惑力,甚至出現“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你身邊,你在看手機”的怪象。一些學生在虛擬世界無法自拔,甚至對現實中交往產生恐懼,對網絡形成一種依賴心理,產生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因此,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強自我約束能力,養成良好的使用網絡習慣,對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還要加強網絡信息批判能力和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自覺抵制外來低俗、不良文化影響,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網絡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四、結束語
大學生作為移動互聯網的主要受眾群體之一,其網絡素養的養成已經成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面對新的形勢,高校要因勢利導,以正能量驅散網絡負能量,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培養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修敏.網絡素養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
[2]欒曉軍.互聯網與電視媒介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及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
[3]董烈波.西方媒介素養教育的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