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耕
摘 要: 近些年,由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教育水平相繼提高。21世紀以來,為了適應經濟發展速度,提高教育水平,我國在教育課程改革方面做出了許多措施。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中學生如何結合課程實際找準學習方法,在中學教育階段教師應如何把握好教學目標,使中學教育跟上現代化發展步伐?本文以中學課程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圖”一章為例,剖析地理教學中的圖表應用,提出幾點地理教學建議。
關鍵詞: 中學教育 地球和地圖 圖表應用
“地球和地圖”是七年級上冊地理教科書第一章的內容,本章是地理學科的開篇基礎,是學生通向地理學科的大門,是學生學習中國地理與世界地理的前提,在學生整個地理學習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地球和地圖”作為學生的開篇基礎學習章節,難度不容小覷,本章內容因為本身具有高度抽象性,需要學生具有將平面圖形轉化為空間圖形的空間想象能力。新課標對地理課程教育較為嚴格,需要學生熟練掌握地理教材里的圖表圖形,并能熟練運用地球儀等教學器材,那么,如何突破本章這一高難度知識點,使學生實現新課標的教學目標,并能在往后地理學中在各種題型中變換使用地圖,逐步提高讀圖、析圖能力。筆者從地理教學實踐經驗與對新課標教材的認識兩方面,對“地球和地圖”一章教學中圖標應用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基礎講解,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
學生在小學階段的社會科學課本上雖然或多或少接觸過地理,卻從來沒有將地理劃分為單獨學科進行講解,所以,確切來說,我國地理教育始于初中。七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地理學科,對地理學科充滿好奇與懵懂,老師要充分把握住這一原因,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這時,老師可以在課程導論部分對地理學科進行基本講解,拋出問題讓學生充滿興趣,例如,老師對地理課程進行基本介紹之后,可以根據課程設定告訴學生,地理學科研究的東西包羅萬象,如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為什么一年有四季變化?為什么我們這里是夏季時,而澳大利亞是冬季?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是怎樣形成的?與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為何經常發生地震……這些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自己去探索、深究,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
在“地球和地圖”學習中,老師可以運用相同方法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興趣,例如,老師講解前可以拋出問題詢問學生,一只螞蟻只用了一個小時,就從中國到了美國,請問它是怎樣做到的?運用此問題引出地圖,對地圖進行基本知識講解后,還可以根據這個問題詢問學生,如果只走了十分鐘呢?這只螞蟻是怎么做到的?運用這個問題,引出地圖比例尺的知識點。通過提問與思考,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深究,這樣不僅讓學生對此類知識點印象深刻、記憶鮮明,更能讓學生學會聯想記憶,將散點的知識連起來,加深印象。
二、地圖講解,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識
地圖講解部分需要學生運用自身的空間想象能力,這部分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應該是最困難的,那么,老師可以通過什么方法讓學生輕易理解地圖,掌握地圖知識呢?通過上述導入講解知識后,學生對地圖肯定有了一定了解,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對學生腦中的地圖框架進行知識填充。比如,以世界地圖為例,老師將地圖中的基本知識,如比例尺、方向、圖例及標注等講清楚之后,就可以將地圖框架里面的知識給學生充實進去,如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世界上重要國家的位置,如中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印度等國家,由于國土面積較廣,地圖上的位置顯眼,因此容易被人記住。
另外,老師應該注意的是由于新課標教材省略了一些知識點,如“地球和地圖”一章中,新課標教材與老教材相比,第一幅圖并沒有做出省略,是古人對地球的認識,名為“天圓如方蓋、地方如布棋”,也就是“天圓地方”,但是新課標教材把歷史上對地球的認識過程中較為重要的“天如斗笠、地如覆盤”省略了,所以,老師講解的時候可以對比老教材將讓學生需要了解掌握的知識點補充上去。另外,由于歷史對于地球的認識具有漸進性,因此老師可以對人類對地球的認識進程階段做講解,人類根據什么認識到地球是個球體,結合教材知識與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在地理中發現歷史、在歷史中認識地理,從情感上激發學生不畏艱難追求科學、探求真理的意識。
三、實際操作,深化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理解
對于學生來說,動腦結合動手可以使學生深化記憶、加強理解。所以,老師對這一章節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準備教學地圖、地球儀等教學器材,讓學生與這些東西近距離接觸,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另外,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結合教學器材,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指定知識點,讓學生結合教學器材自己做一回小老師,讓學生探索地理學科的奧秘,講給其他人聽,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充滿熱情、積極參與到地理學習中,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學習的能力。另外,由于本章中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存在學生難以理解的難點,因此需要老師對學生講授的時候淺顯易懂,在平時學習當不斷鞏固,使學生學清楚、能掌握、會運用。
四、難點突破,鞏固學生對地理難點的學習
“地球和地圖”一章,難點在于對地圖的理解認識、對東西半球及南北半球的劃分,重要地理事物分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計算地球大小等知識點,對于學生來說,因為自身從未接觸過地理學科,對于這些難點難免存在無法理解與難以運算的情況,由于“地球和地圖”一章是地理學科學習的基礎,因此,老師講授的時候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學生掌握情況較為薄弱,那么老師要學會多講解、多復習,每一次復習的時候增加一點知識點,每鞏固一次提升一次難度,在鞏固中提高學生的掌握程度,多復習多鞏固,假以時日,學生一定能完全掌握本章知識點。
另外,老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理學科的特殊性,圖表與地區一直被視為地理學科中的半壁江山,因此,老師不管在哪一章的教學中都要學會培養學生快速看懂地圖、準確分析地圖的能力與技巧,“地理者,得地圖者的天下”,所以,老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更要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客觀問題的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新課標的新要求不管對學生還是老師來說都從原來的基礎上有了提高,對于老師來說,新課改不僅要求老師在專業知識方面更專業與深厚,更要求老師在授課方面摒棄老舊、與時俱進。在學生方面,新課改要求學生不能只掌握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更要求學生從會學到會用轉變。所以,“地球和地圖”一章作為學生地理學科的入門基礎,不僅需要學生掌握書本上的知識,更需要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對學習嚴謹、認真的態度。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將課本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應該培養學生愛學習、會學習、能學習的終身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國平.《地球和地球儀》教案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8.
[2]彭化平.地球儀該換了[J].湖北教育(綜合資訊),2010.
[3]姚藝蘋.案例教學與中學生地理科學素養的培養[D].福建師范大學,2005.
[4]陳影.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地理課堂教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
[5]李麗.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地理素養教育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