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彬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偏小,對外在事物和自然現象的認知程度有限,因此理解教材時缺乏感性認識。在小學教學中,以多媒體教學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受到廣泛應用,它以自身獨特的呈現方式將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營造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科學意識,讓學生從中逐步豐富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
一、運用信息技術,營造生動形象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
小學科學課本中有些科學小知識的趣味性較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很大,但是還有些科學知識是相當枯燥的,教師在課堂講解中難以用言語表達清楚,學生處于被動式的接受狀態,對于很多內容的理解不深刻,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覺得科學課堂氛圍十分沉悶枯燥,漸漸失去科學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制作精彩的教學課件,讓靜態的科學小知識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變為動態,其優美動聽的聲音、生動有趣的動畫演示、與生活貼近的真實視頻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會讓課堂學習氛圍變得生動形象,充滿趣味性和活力,這種動態化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性格愛好,將會進一步激發小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生動形象的課堂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開發科學思維,提高科學素養。
在《地球的運動》這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因為這個單元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脫離,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感覺是陌生的、抽象的,難以正確感知。即使學生對天體的運動有著濃厚的興趣,也覺得十分神秘很難理解,此時,如果教師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直接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那么其課堂氛圍肯定是非常枯燥的,學生也是糊里糊涂的。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一個有關相對運動的課件,讓學生通過觀察動畫演示直觀地看到行駛中的車輛與車內的人、車外的山與樹都是相對靜止的,車內的人與車外的山是相對運用的,以此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轉過程。然后,教師播放提前制作好的模擬晝夜形成過程的演示動畫,學生很容易就明白晝夜是由地球自轉運動形成的,并且讓學生明白為什么一天是24小時。最后,教師繼續播放模擬地球公轉的演示動畫,幫助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過程,并且明白為什么一年是365天,能讓學生理解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是同時進行的。運用信息技術教學,通過動畫演示的方式就可以將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清晰地展現出來,并且通過不同的畫面向學生展示不同的知識點,創設與學生實際生活更貼近的情境,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二、運用信息技術,化解重難點知識,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認識
由于小學生的認識能力有限,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相對較低,對于教材中的很多科學知識都感覺是抽象的、模糊的,尤其是一些科學小現象,僅僅依靠學生的想象很難想明白,無法讓學生感覺到科學的奧秘。在小學科學課中運用信息技術就能夠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為具體化,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特別是在一些重難點知識的講解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就能直觀形象地展示知識的演變的整個過程,學生一目了然,易于理解。將小學科學課程學習的難度有效降低,使每位學生都愿意學習,也能通過觀看一些科學小視屏不斷豐富科學知識,拓寬視野,充分體會到科學的奧妙,并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充滿興趣。
例如,在《日食和月食》中,學生對日食和月食的變化過程很感興趣,卻難以理解發生日食和月食的具體原因與變化過程。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制作三維動畫,對太陽、地球和月球三者的運動過程進行動畫演示,還配上太陽光線的照射,這就讓學生非常直觀地看到日食和月食的變化過程,也能理解發生日食與月食的原因。教師首先播放發生日食的真實錄像,學生就可以觀察到日食發生時由于有某個球形天體從右向左移動慢慢擋住了太陽,并且天色是由亮逐步變暗再變為亮,學生對此畫面感到非常震撼,對大自然的神奇贊嘆不已,這就激發了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教師接著向學生提問:日食發生時擋住太陽的天體最有可能是哪個?什么樣的情況會出現日食?什么樣的情況會出現月食?并引導學生分組討論,進行模擬實驗,教師再運用多媒體動畫進行展示,當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中間時,三個天體恰好位于同一直線上,月球擋住了太陽的光線,就發生日食;當地球運行到月球和太陽中間,三者處于同一直線上,地球擋住了太陽的光線,就發生月食。學生很容易就分辨出三個天體之間的運動關系,也能明白發生日食和月食的原因。因此,將信息技術和小學科學課教學有機整合,就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幫助學生用最簡單的方式理解了科學知識,還讓教學過程充滿了趣味性。
三、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基本都是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從教學實踐來看,利用表象形成概念是培養學生概括思維能力的主要方法,在提高學生的推理思維能力中多采用引導學生鞏固和運用知識的途徑。科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和規律都很強,邏輯關系相當復雜,各個知識點之間像鏈條一樣緊扣相連,并且,有些科學現象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小學生是很難想象到的。因此,在小學科學課中運用信息技術制作精美的、內容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將各個知識點內在的聯系有機地溝通起來,在課堂上有條不紊地演示和講解,有利于學生構建科學知識結構,增長學生的科學見識,還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運用信息技術促使教師創新教學方式,首先,備課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搜集精彩的、適合的教學內容。其次,教學方式有所創新,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由教師獨自講解,而運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多利用多媒體的音頻優勢進行知識展現,有利于創設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最后,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轉變,學生由之前“填鴨式”的灌輸變為課堂主導,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都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參與和體驗。運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其效果更顯著,改善和優化了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為教師提供了教學選擇,也會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個性的平臺,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起到積極作用。
比如,《螞蟻》這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當學生完全掌握了昆蟲的相關概念之后,可以從很多動物中準確找出哪些是昆蟲。螞蟻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昆蟲,學生聽到“螞蟻”這個詞語會覺得非常熟悉,但是仔細詢問螞蟻的身體結構大概是什么樣的,很少有學生能回答出來。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一組螞蟻的抽拉組合圖片,制作成PPT,把螞蟻的身體分為三個部分展示,即頭、胸、腹等,然后將圖片放大,學生就可以直觀地看到螞蟻身體的基本構造。學生通過觀察表象得到了真實的感知,進而很容易就將昆蟲的概念與“實體”有機結合起來。接著,教師播放幾組動物的圖片,學生就能快速判斷出哪些是昆蟲。由此可見,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還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通過圖片演示,讓學生將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是科學知識啟蒙,教材內容科學小知識較為簡單,但在生活中隨處所見。因此,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效率,樹立學生的科學意識,對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與信息技術有機整合,將會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給予學生最生動、最真實的科學體驗,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科學知識的內在聯系,為學生今后的科學探究奠定基礎。